回覆列表
  • 1 # 風雲焦點說

    希特勒在歐洲戰場遭到英國的頑強抵抗,而他和蘇聯之間在意識形態上不可調和的矛盾,加上近在眼前的巴爾幹半島問題,雙方無論是誰強大,都勢必會影響他們雙方的利益,蘇德之間必有一戰,如果日本能夠幫助德國,和德國配合夾擊蘇聯,也許局勢會有所扭轉。

    但是,日本和蘇聯曾經打過一場沒有宣戰的戰爭,就是著名的諾門坎戰役。此戰之後,日本知道和蘇聯的差距過大,想要北上打蘇聯是不可能的事兒,傷亡必然會很慘重(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所以他們選擇南下太平洋,但是太平洋地區又是美國的地盤兒,而日本國內資源匱乏,需要從美國進口石油,而打仗所必須的橡膠等資源,在東南亞地區非常豐富,如果自己攻打東南亞,一定會引起美國的不滿,為了讓美國暫時無法參與戰爭,只能在攻打東南亞之前,先把美國打殘,等日本先拿下東南亞佔領資源後再說。

    希特勒是深知美國一旦參戰,就勢必會對戰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一直不敢得罪美國,至少維持美國中立的立場,誰知道日本居然蠢到去拉美國下水,可以說,日本在二戰沒怎麼幫助德國,反而還加速了軸心國失敗的速度,所以日本實際上沒有幫助到德國什麼,大概也就是在名聲上聽起來組成聯盟會厲害一些吧。

  • 2 # 冥蝶讀書

    其實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就是在幫德國的忙,只是德國和日本都低估了美國的實力,他們知道美國工業生產能力非常強,但是沒想到美國居然能夠同時支撐太平洋和歐洲兩大戰場。二戰時期,日本和德國雖然結盟,但是雙方的利益和目標相差太大,本來沒什麼共同利益,後來隨著局勢的變化,雙方才走到了一起。結盟的過程是一波三折,日本對美作戰應該算是履行了盟友的責任。我們可以分析德日結盟的過程,來看日本到底有沒有幫上德國的忙。

    一、德國吞併奧地利之前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吞併了中國東北。之後沒多久,日本繼續向關內滲透,步步蠶食。1933年發生了長城抗戰。1935年則發生了華北事變。華北事變之後,日本加深了對華北的控制,英美利益受到嚴重損害。此時英美仍在執行綏靖政策,他們傾向於扶植國民政府內部的親英美派來抵制日本。英美希望日本北上進攻蘇聯,就像他們對德國納粹的態度一樣。蘇聯在那個時候是英美最大的威脅。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蘇聯提供給了國民政府很多物質上的資助。中國一直堅持抗戰,日本迅速滅亡中國的計劃失敗,深陷中國戰場。

    為了擺脫困境,遏制蘇聯,日本決定打破外交上的孤立,和德國結盟,利用德國牽制蘇聯。早在1936年,德意日就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為結盟提供了前提。但是《反共產國際協定》只是他們擴軍備戰的幌子。德國的戰略是先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吞併這兩個國家勢必會跟英法產生矛盾,尤其是法國。所以對德國來說,蘇聯問題要放在法國之後。而且為了擴軍備戰,從中國獲取發展軍備需要的鎢等礦產,德國保持著跟國民政府的友好關係。但是德國在擊敗法國之前,是不會去招惹蘇聯的,雙方的目標不一致。德國一直採取兩面手法,甚至在全面戰爭初期支援中國抗戰,這令日本很尷尬。

    二、吞併奧地利至閃擊波蘭

    1938年,形勢發生了變化,德國開始實施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德國擔心遭到英國干預,希望利用日本在亞洲牽制住英國。此時日本內部發生了變化,板垣徵四郎擔任陸相,他認為必須首先解決中國問題,要解決中國問題,就需要積極作戰,迫使國民政府投降,防止戰爭長期化。要防止戰爭長期化,就必須迫使蘇聯放棄支援中國。要做到這些,只有跟德國和義大利結盟才能牽制蘇聯。因此,日本希望建立只針對蘇聯的軍事同盟,在沒有解決中國之前,日本不願意跟英國對抗,最主要的考慮就是日本跟英美在貿易上的往來很密切,如果日本跟英國對抗,對日本經濟打擊太大。但是德國卻希望這個同盟針對的物件應該同時包括英國和法國,因此希特勒對日本的提議沒有興趣。

    到了1939年,日本陸軍在中國已經陷入僵持狀態,日本決定對德國讓步:同盟以蘇聯為主要物件,根據情況以第三國為物件。但是德國依然不滿意,堅持要求物件中加入英法。3月15日,德國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跟英法矛盾激化,希望立即跟日本結盟。但是日本表示臣妾做不到啊,它深陷中國無法脫身,如果再跟英國翻臉,經濟上根本承受不起。但是德國絲毫不體會日本的難處,於5月7日直接跟義大利簽訂了《鋼鐵條約》。

    此時日本陸軍急了,為了推動日德結盟,日本陸軍發起了諾門罕戰役。這場戰役非但沒能讓德日結盟,反而讓德國看到了蘇聯和日本各自存在的問題,加深了德國對日本的鄙視,同時強化了德軍對蘇軍的優越感。諾門罕戰役的失敗,也打擊了日本軍部內的北進派,北進派遭到清洗,南進派佔了上風。8月份,德國跟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隨後閃擊波蘭,日本想跟德國結盟對付蘇聯的計劃暫時失敗。

    三、閃擊西歐至偷襲珍珠港

    1940年5月,德國閃擊西歐。英法聯軍戰敗,法國投降,英法控制的東南亞地區一下子變得虛弱,為日本南進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時機。由於日本放棄了北進的計劃,作戰目標已經從蘇聯轉變成了英美。但是此時德國的計劃是想迫使英國妥協,締結和約,承認德國在歐洲的地位。如果跟日本結盟,可能會刺激英國,讓計劃落空,因此德國反而變冷淡了,對日本的要求沒有理會。

    不過沒想到英國頂住了德國的壓力,德國的海獅計劃失敗。美國雖然沒有參戰,已經在事實上支援英國。德國對日本的結盟要求變得積極起來。德國此時的計劃是先擊敗蘇聯,然後再解決英美問題。希特勒知道美國實力強大,他並沒有狂妄到認為德國可以滅了美國。他的計劃是消滅蘇聯之後,再跟英美爭雄。為了實現這一計劃,避免美國提前參加歐戰,他希望日本能拖住美國。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條約主要的內容一是劃分勢力範圍,二是秘密商定,一旦日本發起對英作戰,德國將援助日本;三是德國將協助日本解決中國問題,如果三國遭到美國攻擊,三國將互相協助。這份條約主要針對的是英國和美國,蘇聯沒有被列為物件。三國在戰略上進行了協調,義大利向北非攻擊,日本準備進攻東南亞,而德國則準備進攻蘇聯。

    為了更好的南下作戰,日本改變了在中國的策略,對國民政府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重點放在了圍剿敵後根據地。同時,日本於1941年4月跟蘇聯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蘇聯為了應對德國威脅,同意了簽約,之後逐漸停止了對中國的援助。6月,德國入侵蘇聯。12月初,德軍已經抵達莫斯科郊外。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後,日軍主力橫掃東南亞。

    從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時間點來看,正好是德軍在蘇聯取得最大戰果的時候,此時德軍還未遭遇莫斯科失敗,日本進攻美國,確實是履行了拖住美國的戰略義務。1941年12月11日,《德意日聯合作戰協定》簽訂,三國軍事同盟正式形成。這份協定規定了三國作戰的具體協同內容,不過裡面有一條要求,德國進攻蘇聯之後,半年內日本必須從滿蒙邊境進攻蘇聯。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莫斯科會戰德國失敗後,日本並沒有出兵遠東,因為日本實在沒有實力兩線作戰。而德國也沒想到美國在對日作戰的同時,還有力量對付德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付尾款,可是我不想要了,定金能退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