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ovE1005XZ

    1.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他片讀不懈的精神,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劃粥割齏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2.天聖二年(1024年)秋,興化縣令范仲淹率領來自四個州的數萬民夫,奔赴海濱。但治堰工程開始不久,便遇上夾雪的暴風,接著又是一場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員,認為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張取締原議,徹底停工。事情報到京師,朝臣也躊躇不定。而范仲淹則臨危不懼,堅守護堰之役。 大風捲著浪濤衝到他腿上,兵民們紛紛驚避,官吏也驚慌失措,范仲淹卻沒有動,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諒,宗諒正從容不迫地評論著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發現他兩人泰然自若,情緒也安穩下來。 經過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堅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復工。不久,綿延數百里的悠遠長堤,便凝然橫亙在黃海灘頭。鹽場和農田的生產,從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災流亡的數幹民戶,又扶老攜幼,返回家園。人們感激興化縣令范仲淹的功績,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興化縣不少災民,竟跟著他姓了範。 至今興化仍有範公祠遺址,為父老懷念。

    3.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饒州。在附近做縣令的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他,並告訴他說,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作烏鴉不祥的叫聲,昔日願他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飛。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靈烏賦》,稟覆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4.范仲淹擔任邠州地方官時,有一天閒暇無事,帶同僚屬下登上高樓,設定酒宴,還沒有舉杯飲酒,看到有幾個披麻戴孝的人在營造下葬的器具,並沒有十分氣憤,而是急忙派人去詢問他們。原來是一個客居在邠州的讀書人死了,準備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還沒有著落。范仲淹聽後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並給喪家一筆可觀的錢,讓他們辦完喪事。參加宴會的客人中間有的為此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5.范仲淹擔任邠州地方官時,有一天閒暇無事,帶同僚屬下登上高樓,設定酒宴,還沒有舉杯飲酒,看到有幾個披麻戴孝的人在營造下葬的器具,並沒有十分氣憤,而是急忙派人去詢問他們。原來是一個客居在邠州的讀書人死了,準備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還沒有著落。范仲淹聽後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並給喪家一筆可觀的錢,讓他們辦完喪事。參加宴會的客人中間有的為此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 2 # 使用者2452848665447

    范仲淹二歲時,父親範墉因病去世,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改嫁給山東的一位朱姓大戶,他也改名為“朱說”。范仲淹成年後,從傲慢的朱家孩子口裡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激憤之下,發誓“男兒當自強”,要自立門戶,重振范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求學。雖然應天府是“公費讀書”,但范仲淹生活費用還得自理,“依戚同文學”,過得十分艱難。他只能吃薄粥,深夜睏倦打瞌睡,就用冷水洗面,激醒自已,繼續攻讀。一個同學是應天府留守(官階相當於今日之“市委書記”、“市長”)的兒子,看不下去,便好意送了些美食。他卻一口不嘗,聽任食物變壞。同學怪罪起來,他長揖致謝,道:“你的好意,我都心領了,謝謝!但我只怕自己一旦學會享受美餐,日後再也吃不得苦!”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了進士,得到真宗趙恆的接見,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在此後的幾十年間,范仲淹政績斐然,如安撫江淮的蝗災、修建“范公堤”等,但由於喜歡給高層“挑刺”,仕途就像乘電梯般,上上下下,幾起幾落。章獻太后劉娥當政時,他一會兒指責仁宗趙禎不該率領百官給太后祝壽,一會兒要求太后還政,被貶到蘇州;待得趙禎親政後,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要求改革,結果得罪宰相呂夷簡,再貶饒州。

    范仲淹是一個銳意進取、熱烈執著的人,眼看自己年已五十而碌碌無為,未免有點灰心、有點牢騷。一天晚上,他看著《三國志》,突然覺得十分沒勁:這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只得三分天地,“人世都無百歲”,還不如“劉伶一醉”!第二天,他叫來好友歐陽修。兩個人喝得醉醺醺的,手拉手到大街上唱歌,那是他新作的《剔銀燈》。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痴呆、老成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他到鄉間散心,看到百花洲四周鮮花盛開,鶯蝶飛舞,就自嘲起來:“我是到了桃花源吧?我也做做陶淵明!好笑的是,當年的理想竟是什麼良相、良醫!”又作了一首《定風波》,節缶高歌:

      “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悲無歡緒。”

      但這種頹廢消極的狀態還沒有持續多久,一件震驚全國的大事就發生了,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寶元元年(1038年),党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並調集十萬軍馬,侵略大宋。兩年不到,宋朝延州北部的數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元昊氣勢囂張,揚言要滅了大宋。國難當頭,范仲淹立刻忘了那個“桃花源”,毫不猶豫地站起來,強烈要求上前線。大宋朝廷對這場戰爭措手不及,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趙禎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危難之際,趙禎匆匆召見了范仲淹,先給他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再榮封一個“龍圖閣直學士”,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禦西夏。康定元年(1040)秋天,五十二歲、滿頭白髮的范仲淹,緊急掛帥,風塵僕僕地趕往西部戰場。秋天的邊塞,與繁華似錦、車水馬龍的京都宛如兩個世界:萬物凋零,到處都可見斷壁殘垣、屍骸廢墟、難民流離。范仲淹登高一望,但見斜陽下,寒霜滿地,孤城默然矗立,長煙寥寥,連大雁也不想停留,嗚咽著向南飛。他的心情十分沉重,深夜失眠,挑燈填了幾首《漁家傲》,寄給在京城的歐陽修,開頭都是“塞下秋來”,現流傳下來的卻只有下面這一首: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五代宋初,盛行的都是柔婉綺麗的“花間詞派”,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氣勢悲壯蒼涼,意境雄健剛烈,可謂是“大宋第一首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歐陽修非常欣賞,讚歎之餘,又戲謔道:“希文,你動不動就是‘塞下秋來’,真個窮苦的邊塞主兒!”歐陽修到底是沒有上過戰場的文人,無法體會“孤城閉”、“歸無計”、“征夫淚”的苦難、淒涼和悲痛,以為取勝真的是“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竟然羨慕朋友上戰場“真乃大元帥之事也”,還急切地祝賀他,“戰勝歸來飛捷奏,傾賀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霍金有哪些實在的科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