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血之櫻花

    一次又一次?除了一百年前二戰前夕德國曾經接近過英國的實力,啥時候趕上過?至今英國依然在尖端科技比德國強,唯一德國有點優勢的是人口比英國多,顯得經濟規模大一點而已

  • 2 # 羅西小南多

    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於1840年,即發動對中國的鴉片戰爭之時,是世界上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而此時的德國尚未統一。英國此是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實的世界霸主,有最為廣泛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這樣就有足夠大的地方提供廉價的原材料,同時又是最大的世界市場,所以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品儘管在此銷售,已形成一個完備的體系。而此次工業革命的產品主要是輕工業產品,又稱為輕工業革命。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緊接著發生了。德國於1871年實現了統一,正好趕上第二次工業革命,而此次工業革命主要是重工業,又稱為重工業革命,主要特徵是電力和石油資源,其產生的動力更強,遠甚於第一次的蒸汽動力。而技術革新主要發生於德國和美國,怎麼不是在英國,這是為何呢?其實也容易理解,英國靠第一次工業革命已完美的形成體系,有最廣袤的殖民地既可以提供原材料,又是市場,不需要再革新了,一樣可以賺取源源不斷的財富。技術革新是有風險的,不是環境迫使一般不會去做。而德國就不同了,他完成統一後發現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瓜分殆盡,而且面對的是諸多列強。怎麼破?德國選擇繼續修煉,正好機遇又好,不是趕上第二次工業革命了嗎?於是卯足勁發展,自然跑在英國前面啦!實力變成歐洲第一的德國發現殖民地等和自己的國力很不匹配,自然不爽,這也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 3 # 使用者名稱真難辦

    英國與德國比唯一的優勢就是殖民地,德國雖然沒能跟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步伐,但是這時的工業技術並不難,差距很容易追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也並沒有追上,只是技術和工業體系有了,產能和英國比有差距,不是因為技術,而是因為德國沒有英國那麼多的殖民地。

  • 4 # 陶短房

    首先,英國並沒有“被德國趕上”:至一戰前,英國工業總產值仍居世界第一,德國居第二;英國海軍總噸位和主力艦噸位居世界第一,德國居第二,在科技方面,英國大多數領域領先於德國,並在一些領域有獨創性成果;在海外金融秩序方面,英鎊是當時的國際貨幣,而馬克則連法郎的地位都不如,只和美元、盧布地位相若;在海外殖民擴張方面,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達到巔峰狀態,德國則只有非洲的喀麥隆(一部)、多哥(一部)、那密比亞、坦噶尼噶(今坦尚尼亞的大陸部分)和太平洋上的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兩相比較可謂不成比例。簡單說,儘管德國在統一後上升速度很快,但只是接近、而並未“趕上”英國,甚至不妨說差得還很遠。今天我們津津樂道的“德國製造”是高品質和精密工業產品的象徵,而在一戰前這個詞卻是“新舊世界”一度公認的“劣質產品”代名詞,這甚至讓德國工業界引為奇恥大辱,也生動表明了一戰前德國和英國“老大”間看似“只隔一層”,實際上卻宛若天壤之隔的巨大實力和底蘊差距。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意識到德英之間差距是如此之大,德皇威廉二世才無法容忍俾斯麥“趕不上不妨慢慢來”的穩健發展戰略,轉而採取了不惜觸發戰爭的冒險戰略,並最終賭上國運、輸了個精光。

    其次,德國在短期內追趕速度的確很驚人,原因主要是“後發優勢”和“力量集中”。

    所謂“後發優勢”,指後起的德國可以少走彎路,跟著英國的經驗下“模仿棋”,並繞開英國已經栽過的跟頭。如在至關重要的海軍發展方面,德國就越過多個耗子巨大、效果不佳的環節,直接進入“無畏艦時代”,並且拓展思路,將英式“重攻輕防”修正為“輕攻重防”,用較少的投入、較短的時間,建立起一支堪與英國一戰的公海艦隊,在紡織、機械製造等領域則直接模仿英國模式,在鐵路發展、陸軍建設方面更汲取英國之長並因地制宜,較英國模式有很大突破。和同時代資格較老的英國“追趕者”俄、法相比,這種“後發優勢”一目瞭然。、

    所謂“力量集中”,指德意志第二帝國較同期英國權力更集中,可以“專心辦大事”而不必像英國那樣受方方面面掣肘(副作用是一旦決策失誤則很難糾偏),且德國在殖民領域也後起,雖然因此搶不到多少地盤,卻也因禍得福地避免在海外分散力量(實際上還是有分散,比如東非和青島的德國投資、駐軍,一戰中就損失得血本無歸),而當時的英、法則不同程度在這方面有所不足,短時間內很容易被德國逼近(英國),甚至超越(法國)。

  • 5 # 果果129441969

    英國的是延續師徒制,德國發展了技校制。到今天,德國的技校還是全球最有成效的。一個師傅帶一個徒弟要好幾年,幾個老師可以帶一個學校的學生,培養技術人才的面就遠遠超過英國了。

  • 6 # 不忘初心的憤青

    英國是世界上最先發起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家,在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此時的德國還處於分裂的狀態。德意志帝國是在19世紀70年代統一的,而在這個時間段內正好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不久,德國正好趕上了這次工業革命?那麼有人會疑問,為什麼德國工業革命完成的那麼快。

    德國是有許多容克國家組成的一個國家,這些富裕的地主在分裂時期意識到國家團結的重要性,在德意志帝國統一後,德國實行了君主立憲制。一般君主立憲制國家有一點特點,國家往往能夠迅速凝結力量,在某一領域實施快速突破,有點像計劃經濟體制。

    此時的英國擁有龐大的殖民地,在世界各地大量的用兵,同事也消耗了英國大量的人力、才力,而英國在限制德國發展沒有給予及時的遏制,此時德國迎來了自己的青春,德國在發展工業、科技,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工業化。德國高度凝結的國家力量是德國快速發展的基礎,有點像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和一戰後的蘇聯。

    但是,德國由於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很容易造成國家的權利高度集中,這些權利高度集中的後果就是容易爆發戰爭,如果好戰分子集中權利,就很可能爆發大規模的戰鬥,從二戰後,西方的國家基本上都成為共和國家,只有現在少數的國家還有帝王的存在。

  • 7 # 豬扒界娛樂

    脫實向虛,都去發展金融了!

    現在世界上有兩百多個國家,屬於發達國家的就有三十幾個。而高度發達國家也只有不到十個,英國就是其中之一。英國雖然高度發達國家,但是極少聽說英國的品牌那是因為英國不靠品牌來發展,更多的是依靠金融行業來發展自己。

    早些時期的英國其實還是工業發達國家,就是英國最早開啟了工業革命才會令大英帝國時期建立了世界上最廣闊的殖民地,理論上來說英國有那麼多的殖民地應該是發展最長久的發達國家,在工業發麵應該是超過其他國家的,但事實並非如此。二戰之後的英國已經不再依靠工業發達國家了,而是依靠金融,讓整個國家都金融化了。

    就我知道的英國最多的就是銀行了,而且我們都知道金融行業其實是最暴利的行業,無須投入很多就可以得到極高的回報,但是其中的風險也是極高的,一旦發生什麼金融風暴英國的損失就會很大。而英國選擇了發展金融業其實也是給自己國家留下了隱患,每個國家都要依靠工業才能夠讓自己國家穩定發展。

    如果拋棄了工業發展那麼往後想要再發展起來也是有很大難度,而英國從曾經的大英帝國變成了現在的弱勢國家,其實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工業不發達。所以哪怕英國是高度發達國家,我們也很少見到有英國的什麼品牌,要是說起金融的話那英國確實有一席之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天怎麼用海杆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