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執政期間,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採取“務農殖穀”的措施,促進了蜀漢地區生產的恢復和經濟繁榮。他認為,“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只有這樣,才能“富國安家。”所以,諸葛亮受遺詔輔助劉禪以後,採取“務農殖穀,閉關息民。”
在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在為後主所擬的伐魏詔書中,又提出“勸分務穡,以阜民財”。
此外,諸葛亮還非常重視水利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首先他保護和利用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是秦國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 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這是都江堰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堰官帶武裝的確切記載,開闢了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的先河。堰官直接受蜀漢朝廷管轄, 不受郡、縣地方政府幹擾。
而諸葛亮當初立下的維護法規,被嚴格執行近2000年,因為歲月無數次證明了這份法規的行之有效。
除了維護都江堰,諸葛亮還修助九里提,《成都志》記載:“縣西北十里,其地窪下,水勢易趨,漢諸葛孔明築堤九里捍之。宋太守劉熙古再加以重修。”
《成都府志•山川》記載:“九里堤府城西北隅,其地窪下,水勢易超。諸葛亮築堤九里捍之。”
1980年,四川省三臺縣文化館楊重華先生也在清理館藏古代字畫時發現一張蜀國“丞相諸葛令”碑拓片。
碑文如下:
丞相諸葛令
按九里堤捍護都城 , 用防水息。今修築竣。告爾居民, 勿許侵佔、報壞。有犯,治以嚴法。令即遵行。章武三年九月十五日。
諸葛亮透過維修都江堰和九里提,確保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
為了使北伐順利進行,也為了增加軍糧收入,減少國家負擔,在於魏國交戰時,諸葛亮還派軍隊在漢中輪班殖墾,實行軍事屯田。並認呂乂、楊敏等人為督農,負責供續軍糧,蔣琬籌集糧食,組織運輸,補充兵源。蜀地本來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饒,加上諸葛亮的精心治理,農業產量很高。處於都江堰灌區的綿竹、廣漢一帶的水田,保持著畝產三十斛以上的記錄。
晉人袁準說:“亮之治蜀,田畋闢,倉稟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左思也在《蜀都賦》對成都農業繁榮也有很明確的描寫。
諸葛亮治理下的蜀漢,不僅農業生產發展顯著,手工業生產也達到了令人矚目的水平。
鹽是蜀漢的重要產品,製鹽業是蜀漢的重要手工業行業。蜀漢的鹽多為井鹽和鹽池。左思在《蜀都賦》裡稱讚被諸葛亮治理的成都“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
東漢時,朝廷曾取消了鹽鐵之禁,允許民間煮私鹽,國家抽取鹽稅。劉備入蜀後,重新實行鹽鐵官營政策。《三國志 王連傳》記載: 劉備任命王連為什邡縣縣令,又轉任廣都,所治理的地方都有政績。後升為司鹽校尉,負責鹽、鐵的經營事務,為國獲利甚多。所以,又被升任蜀郡太守、興業將軍,兼管鹽府政務照舊。劉備去世後,他又兼任丞相長史。
諸葛亮非常關心鹽業生產,還到生產現場進行考察指導。《諸葛亮集》卷5《遺蹟篇》引《山川紀異》說“諸葛鹽井有十四。”為什麼鹽井要以諸葛命名?很可能就是諸葛亮親自視察過的井。晉張華《博物志》記載了諸葛亮視察臨邛火井的故事:“臨邛火井一所,縱廣五尺,深二三丈,並在縣南百里。昔時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諸葛丞相往視之,後火轉盛熱,以盆蓋井上,煮鹽得鹽。”所謂火井,即天然氣井。這表明臨邛火井經諸葛亮視察後,已經不是那個縱廣五尺的井口了。諸葛亮改進火井以煮鹽,說明了他對煮鹽業的關注和智慧。
說到絲織業,這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引以驕傲的行業。夷陵之戰以後,諸葛亮採取“閉關息民,勸耕勵織”的措施更是沒有放鬆對蜀錦的生產。他在建興初年,還下達了《言錦教》,強調“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把蜀錦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物資的高度,可見諸葛亮對蜀錦的生產是多麼得重視。
諸葛亮在蜀漢地區不僅允許官辦、商辦和個體家庭手工業等不同的經濟體從事蜀錦生產,就連諸葛亮自己也在府邸的周圍種桑800株進行示範,號召蜀地百姓大量植桑、養蠶為蜀錦生產提供足夠的原料。
正是在諸葛亮的鼓勵和提倡下,蜀錦生產空前發展起來,左思在《蜀都賦》中說:“闤闠之裡,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成都織錦刺繡業之大盛的情景。到蜀漢亡國時,庫存尚有“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
《後漢書》中記載有曹操派人到蜀地買蜀錦蜀繡的事情,裴松之在《三國志》中注引的《吳歷》也有蜀錦蜀繡作為禮品送給孫權的記載。南朝宋人山謙之《丹陽記》更稱:“江東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故三國時魏則市於蜀,吳亦資西道,至是乃有之。”
因為蜀錦是蜀漢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是蜀漢政權財政收入的大宗來源,所以魏文帝曹丕在日理萬機操勞軍國大事的百忙之中,還專門擠出時間寫了一篇《與群臣論蜀錦書》,勸阻魏國的豪奢貴族不要購買蜀漢國的錦繡織品。著名歷史學家徐中舒先生就說過:“蜀錦之盛,當在蜀漢之世。”
經過諸葛亮勵精圖志治蜀多年,使得“國貧民虛,地處孤絕”的蜀漢變成上下“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
早在劉備平定成都後,他就封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管理益州政務。因為原益州牧劉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
所以諸葛亮入蜀後厲行法治,採取以嚴濟寬、以猛糾弘的強硬手段,嚴厲打擊豪強士族勢力,堅決維護法令律制的權威。使益州的官風民氣大為改觀,社會秩序迅速穩定。
為確保有法可依,諸葛亮還與法正、劉巴、伊籍等人共同制定《蜀科》,作為國家的法度。此外,諸葛亮還“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勵臣子”,要求執法者居官守法、“慎獨”其身、執法尚嚴、除惡務盡,以期實現長治久安。
陳壽在《三國志》裡,評價諸葛亮可以和管仲、蕭何這些宰相相提並論。按劉備死時,諸葛亮四十三歲,為蜀漢實際的統治者。他所做的事兒:撫慰百姓,規定禮儀,確立官職,制訂制度;開誠佈公。實事求是,不搞虛的。結果是整個蜀漢對諸葛亮,是“畏而愛之”。又怕他,又愛他。因為諸葛亮的治政風格,不是濫好人和稀泥,而是嚴刑峻法,行事狠辣,但他處事公平、公正,雖位極人臣、功高如山,自己也同樣守身甚正、律已甚嚴,對自己的親屬、心腹也毫無偏袒、一視同仁,所以沒人抱怨他。
因為諸葛亮多年的執政實踐,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從而在廣開言路,恪盡職守、忠順勤勞,尤其是廉潔奉公等高貴政治品質方面,所以他的第二代,第三代繼承人也頗深他的 影響。
諸葛亮不僅要管理國家,而且在選拔人才也操碎了心,自從諸葛亮全面掌握蜀漢軍政大權後,他就到處在益州尋訪人才,並且鼓勵下屬向他舉薦各種人才。後又提拉撥起用大批新人,據潭良嘯《諸葛亮用人四論》,載《諸葛亮研究(巴蜀書社1985年10月出版 )證實,諸葛亮所任用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類人才,共計63人。如果從地域分佈看,荊州28人,益州29人,兗州3人,豫州1人,雍州2人。其中這些人裡面還包括魏國降將2人
諸葛亮執政期間,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採取“務農殖穀”的措施,促進了蜀漢地區生產的恢復和經濟繁榮。他認為,“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只有這樣,才能“富國安家。”所以,諸葛亮受遺詔輔助劉禪以後,採取“務農殖穀,閉關息民。”
在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在為後主所擬的伐魏詔書中,又提出“勸分務穡,以阜民財”。
此外,諸葛亮還非常重視水利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首先他保護和利用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是秦國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 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這是都江堰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堰官帶武裝的確切記載,開闢了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的先河。堰官直接受蜀漢朝廷管轄, 不受郡、縣地方政府幹擾。
而諸葛亮當初立下的維護法規,被嚴格執行近2000年,因為歲月無數次證明了這份法規的行之有效。
除了維護都江堰,諸葛亮還修助九里提,《成都志》記載:“縣西北十里,其地窪下,水勢易趨,漢諸葛孔明築堤九里捍之。宋太守劉熙古再加以重修。”
《成都府志•山川》記載:“九里堤府城西北隅,其地窪下,水勢易超。諸葛亮築堤九里捍之。”
1980年,四川省三臺縣文化館楊重華先生也在清理館藏古代字畫時發現一張蜀國“丞相諸葛令”碑拓片。
碑文如下:
丞相諸葛令
按九里堤捍護都城 , 用防水息。今修築竣。告爾居民, 勿許侵佔、報壞。有犯,治以嚴法。令即遵行。章武三年九月十五日。
諸葛亮透過維修都江堰和九里提,確保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
為了使北伐順利進行,也為了增加軍糧收入,減少國家負擔,在於魏國交戰時,諸葛亮還派軍隊在漢中輪班殖墾,實行軍事屯田。並認呂乂、楊敏等人為督農,負責供續軍糧,蔣琬籌集糧食,組織運輸,補充兵源。蜀地本來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饒,加上諸葛亮的精心治理,農業產量很高。處於都江堰灌區的綿竹、廣漢一帶的水田,保持著畝產三十斛以上的記錄。
晉人袁準說:“亮之治蜀,田畋闢,倉稟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左思也在《蜀都賦》對成都農業繁榮也有很明確的描寫。
諸葛亮治理下的蜀漢,不僅農業生產發展顯著,手工業生產也達到了令人矚目的水平。
鹽是蜀漢的重要產品,製鹽業是蜀漢的重要手工業行業。蜀漢的鹽多為井鹽和鹽池。左思在《蜀都賦》裡稱讚被諸葛亮治理的成都“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
東漢時,朝廷曾取消了鹽鐵之禁,允許民間煮私鹽,國家抽取鹽稅。劉備入蜀後,重新實行鹽鐵官營政策。《三國志 王連傳》記載: 劉備任命王連為什邡縣縣令,又轉任廣都,所治理的地方都有政績。後升為司鹽校尉,負責鹽、鐵的經營事務,為國獲利甚多。所以,又被升任蜀郡太守、興業將軍,兼管鹽府政務照舊。劉備去世後,他又兼任丞相長史。
諸葛亮非常關心鹽業生產,還到生產現場進行考察指導。《諸葛亮集》卷5《遺蹟篇》引《山川紀異》說“諸葛鹽井有十四。”為什麼鹽井要以諸葛命名?很可能就是諸葛亮親自視察過的井。晉張華《博物志》記載了諸葛亮視察臨邛火井的故事:“臨邛火井一所,縱廣五尺,深二三丈,並在縣南百里。昔時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諸葛丞相往視之,後火轉盛熱,以盆蓋井上,煮鹽得鹽。”所謂火井,即天然氣井。這表明臨邛火井經諸葛亮視察後,已經不是那個縱廣五尺的井口了。諸葛亮改進火井以煮鹽,說明了他對煮鹽業的關注和智慧。
說到絲織業,這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引以驕傲的行業。夷陵之戰以後,諸葛亮採取“閉關息民,勸耕勵織”的措施更是沒有放鬆對蜀錦的生產。他在建興初年,還下達了《言錦教》,強調“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把蜀錦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物資的高度,可見諸葛亮對蜀錦的生產是多麼得重視。
諸葛亮在蜀漢地區不僅允許官辦、商辦和個體家庭手工業等不同的經濟體從事蜀錦生產,就連諸葛亮自己也在府邸的周圍種桑800株進行示範,號召蜀地百姓大量植桑、養蠶為蜀錦生產提供足夠的原料。
正是在諸葛亮的鼓勵和提倡下,蜀錦生產空前發展起來,左思在《蜀都賦》中說:“闤闠之裡,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成都織錦刺繡業之大盛的情景。到蜀漢亡國時,庫存尚有“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
《後漢書》中記載有曹操派人到蜀地買蜀錦蜀繡的事情,裴松之在《三國志》中注引的《吳歷》也有蜀錦蜀繡作為禮品送給孫權的記載。南朝宋人山謙之《丹陽記》更稱:“江東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故三國時魏則市於蜀,吳亦資西道,至是乃有之。”
因為蜀錦是蜀漢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是蜀漢政權財政收入的大宗來源,所以魏文帝曹丕在日理萬機操勞軍國大事的百忙之中,還專門擠出時間寫了一篇《與群臣論蜀錦書》,勸阻魏國的豪奢貴族不要購買蜀漢國的錦繡織品。著名歷史學家徐中舒先生就說過:“蜀錦之盛,當在蜀漢之世。”
經過諸葛亮勵精圖志治蜀多年,使得“國貧民虛,地處孤絕”的蜀漢變成上下“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
早在劉備平定成都後,他就封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管理益州政務。因為原益州牧劉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
所以諸葛亮入蜀後厲行法治,採取以嚴濟寬、以猛糾弘的強硬手段,嚴厲打擊豪強士族勢力,堅決維護法令律制的權威。使益州的官風民氣大為改觀,社會秩序迅速穩定。
為確保有法可依,諸葛亮還與法正、劉巴、伊籍等人共同制定《蜀科》,作為國家的法度。此外,諸葛亮還“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勵臣子”,要求執法者居官守法、“慎獨”其身、執法尚嚴、除惡務盡,以期實現長治久安。
陳壽在《三國志》裡,評價諸葛亮可以和管仲、蕭何這些宰相相提並論。按劉備死時,諸葛亮四十三歲,為蜀漢實際的統治者。他所做的事兒:撫慰百姓,規定禮儀,確立官職,制訂制度;開誠佈公。實事求是,不搞虛的。結果是整個蜀漢對諸葛亮,是“畏而愛之”。又怕他,又愛他。因為諸葛亮的治政風格,不是濫好人和稀泥,而是嚴刑峻法,行事狠辣,但他處事公平、公正,雖位極人臣、功高如山,自己也同樣守身甚正、律已甚嚴,對自己的親屬、心腹也毫無偏袒、一視同仁,所以沒人抱怨他。
因為諸葛亮多年的執政實踐,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從而在廣開言路,恪盡職守、忠順勤勞,尤其是廉潔奉公等高貴政治品質方面,所以他的第二代,第三代繼承人也頗深他的 影響。
諸葛亮不僅要管理國家,而且在選拔人才也操碎了心,自從諸葛亮全面掌握蜀漢軍政大權後,他就到處在益州尋訪人才,並且鼓勵下屬向他舉薦各種人才。後又提拉撥起用大批新人,據潭良嘯《諸葛亮用人四論》,載《諸葛亮研究(巴蜀書社1985年10月出版 )證實,諸葛亮所任用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類人才,共計63人。如果從地域分佈看,荊州28人,益州29人,兗州3人,豫州1人,雍州2人。其中這些人裡面還包括魏國降將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