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zw6407
-
2 # 德洛依弗
中學生在人生的發展階段中非常關鍵,他們的認知、思維、人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這個階段非常重要,按照精分佛洛依德的人格發展觀,這個階段的人完成了心理動力的建設,對今後的人的畢生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得到健康的人格發展觀,那麼就會在成人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對於中學生的精神家園建設,核心是建立健全健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具體的操作物件上需要我們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包括父母長輩、學校教師、同伴、社會媒體等共同去完成。
父母首先要從最基本的言傳身教開始,尤其要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與人溝通的方式,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的人格學習,注意要多和孩子進行認真的溝通交流,交換思想,在過程中進行有效的引導,認真拿出時間溝通非常重要。
現階段不少中學生遇事常會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他人和集體的利益,缺少社會責任感,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給予,更別談無私奉獻了。對於父母、老師、社會的愛都視若當然。而且很多學生還出現了雙重人格,在老師面前表現很好,乖巧聽話,可一回到家中,則“原形畢露”,有一點不如意都會表現出不耐煩。還有的同學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寫起文章來冠冕堂皇,而實際行動卻差之千里。
為了解本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為論文研究提供基礎資料,筆者對我校30個班發出了問卷566份,回收有效問卷513份,回收率90.6%。問卷主要有人生價值觀取向、人際交往取向、個人道德取向。學生跨度從初一到初三。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價值觀金錢化和極端個人化現象突出。關於人生目的,62.4%的學生認為是“賺錢過上幸福生活”,11.1%的學生選擇了“成名成家”,20.8%的學生認為是“擁有權勢”,只有5.7%的學生選擇了“服務社會造福人民”。面對一個需要幫助的陌生人,24.9%的學生會“熱情幫助”,0.8%表示“與己無關”,64.2%表示“看情況再說”,10.1%選擇了“怕惹麻煩”。面對一項困難工作或解決人際衝突,53%的學生選擇的是“寧願獨立完成”,而選擇“能與人合作得很好”的僅佔10.1%。85%的學生認為“人際交往需要技巧”,分別有26%和6%的學生對自己處理人際問題的能力“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從以上分析可以肯定地得出一個結論:禮貌、尊重、無私、謙遜、慷慨、服務他人、良好的風度和有效的溝通,可以解決人際交往出現的問題,而目前的中學生或多或少地缺乏這些品質和習性。
在一些教師看來,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永遠都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在應試教育考核的情況下,還不如在短短的三年內提高學生的分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不注重積極引導來消除學生的消極思想,不為學生創造提高思想道德的條件,而是用“短、平、快”的手段和方法來提升學習成績。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可想而知了。教師只以傳授知識為主,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備課、教研、指導學生做作業和考試的模式上,對學生的思想狀況瞭解較少,忽略了對教育方法的探討和研究。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學生對於學校的文化氛圍不太滿意。學校在圖書、人文景觀、人文活動等方面,還不能夠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求,有待加強。
創新學校德育模式。學校要以具體事例來教育學生,在薰陶中使學生領會到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引導學生對身邊的失德、符合道德的事做出自己的評判;樹立身邊榜樣,參照榜樣約束自己;教師善用褒獎,一分為二地表揚學生,中肯地批評學生,使其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教師的責任不僅是教書,而且還要育人,每個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職責,加強師德修養,充分認識到肩上的重擔,才會在平時工作中“潤物細無聲”。學生思想品德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每堂課、每個適當的時機去引導、規範。所有的老師都應該從我做起,從課堂做起,去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要開發適應時代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德育內容,使德育內容序列化。如初一開展中小學銜接教育和初中學法指導。初二開展心理健康青春期及法律知識教育。初三主要是擇業教育和學生考試心理指導。還可以每個月擬定德育主題,分段安排,如開學初安排行為學習習慣教育,期中安排學習方法、思想認識及複習考試教育,期末安排安全、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保證德育工作有計劃、有層次、收到實效。學校德育要遵循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辦事,多從日常行為習慣入手,開展近距離、小目標、經常化的德育教育,使社會要求、學校規範內化成自己的道德行為標準。
發揮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透過定期的家長學校活動,家長和老師坦誠相待,互相交流,互通訊息,消除誤解,化解矛盾,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成長。老師和家長互相瞭解學生在校的表現、在家的情況,有利於學校實施針對性教育。讓家長走進校園,除了家長學校開課期間外,適時將家長請到學校參加觀摩活動,讓家長在觀看活動過程中發現自己子女的優缺點,從而引起重視,增強其育人的責任感。如在學生藝術活動、體育運動會、軍訓彙報表演等活動中,邀請家長到校觀摩,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有利於家長對孩子的準確定位,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讓教師走進家庭,將學校德育帶入家庭,使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要求,也使學校瞭解家庭教育情況等。
整合利用社群資源。平時的教育活動中,學校可邀請社群工作人員參與,如法制副校長、居委會的工作人員、關工委委員、離退休老幹部、部隊的戰士等,配合學校進行教育,吸納他們的合理意見,為學校德育工作增添活力。學校和社群一起研究,共同制定學生寒暑假的社群活動計劃,使社群能及時配合學校,為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便利,並能對轄區學生進行有效管理,消除學生在假期無人看管的真空。學校、家庭和社會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優勢和不足,但總體目標是一致的。如何在這三種教育導向的前提下,全面實施德育大目標,相互結合,取長補短,形成三位一體的德育合力是提高德育整體實效性的基礎,也是從全域性上根本轉變德育薄弱現狀的重要環節。學校也可與社群聯手充分發揮社群教育的德育優勢,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德育大格局,使學生在校與在家的七天時間內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積極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中學階段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個體從兒童進入青少年階段,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處在一個迅速變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每一個人獨特的外形、能力、人格和其他重要的心理素質。然而,當前不少中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各種心理困擾和障礙,影響了健康發展。這種身心發育的矛盾,使青少年容易產生心理不平衡狀態,由於他們缺乏必要的經驗和充分的思想準備,不容易透過自我調節或尋求成人疏導得以解脫。我們應該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僅僅停留在瞭解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夠解決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實際意義,從而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形成更為有效的德育教育效果。因此,建立一支強有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已成為擺在每個學校面前亟待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