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巠力木公
-
2 # 小先生九良
相聲可以登上大雅之堂,這是可以肯定的。我雖然是個海青,但是當真正的走進這門藝術時,你會發現它的魅力,其實拿長輩說事,只是為了博大家一笑。我們有一個規矩“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即使是師父和徒弟,或者更甚者師爺和徒弟,都是可以在臺上開玩笑的。演員這一行業,只是為了滿足大家的精神需求,所以您如果覺得不好,可以不必去看,它自有人欣賞。各位也不用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評價一些事物,所有事物的發展,都有它的規律,都是時間的產物,或多或少都會推動時代的進步。
-
3 # 有南塘
相聲本是江湖藝術,用侯寶林老先生的話說,相聲是紮根於百姓中最粗鄙的搞笑藝術。
上世紀90年代之前,相聲是最受群眾喜愛的表演形式之一。在各大晚會,甚至是春晚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春晚算大雅之堂嗎?估計沒有比它更雅的了。
現在相聲迴歸劇場,為了迎合市場,段子裡難免會夾雜些俗的東西。一味的陽春白雪只會拉遠與觀眾的距離,而且相聲演員也要生活,太高雅了,票賣不出去,拿什麼生活呢?
現在,每逢晚會,語言類節目裡必有相聲,當然是經過淨化的相聲。文哏也好,倫理哏也好,都是相聲裡常用的包袱,是相聲的不同形式。
這也算是相聲登了大雅之堂吧。
相聲藉助很簡單的道具,很少的演員,達到搞笑的目的,這本身就是很有難度的。
有的觀眾愛聽之乎者也,有的觀眾只愛下里巴人,一場大的相聲演出,往往各種型別的相聲形式都要有,不然,怎麼滿足觀眾的需求?
所以相聲登不登得上大雅之堂不重要,重要的是迎合觀眾,迎合市場。
-
4 # 曲藝聊齋
謝邀!只要是藝術,就可登大雅之堂。相聲是藝術,當然可以。舉例:張作霖兩次邀張壽臣去瀋陽演出堂會。張壽臣多次進少帥府說相聲。侯寶林,劉寶瑞,馬季等多次進中南海。常寶豐13歲給毛主席,周總理以及班禪說相聲,常寶華1959年進中南海,總理第二天接待外賓,再請常寶華。常寶霆三次進中南海。堂會女人多,是大雅之堂吧?
俗,葷,倫理的東西,肯定登不了大雅之堂。舉例,一次,張壽臣在張學良少帥府演出,是臨時換的捧哏。使《對春聯》。捧哏的說了上聯的白面書生,張嚇壞了,因這是暗臭對聯,是男,女生殖器。少帥當時捂上臉。張馬上制止。以後,張再不見少帥。但,一次與少帥偶遇,少帥原諒了張。三俗的東西永遠不能登太雅之堂
-
5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從二十世紀初到七十年代末,作為北京土產的相聲藝術,從來沒有出過國門。相聲作品也只有《買猴》、《連升三級》等被譯成英、法文在國外發表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從八十年代初開始,一些曲藝表演團體和相聲名家多次出國訪問、講學,進行文化交流,擴大了相聲在國際上的影響,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980年,侯寶林等應邀赴日本訪問,與日本學者進行交流,實開風氣之先。
1982年5月,侯寶林、馬季、姜昆領銜的中國廣播藝術團一行十六人赴香港演出,原定五場,後來增加到十三場。侯寶林、郭全寶的《關公戰秦瓊》、《四大鬚生》,馬季、唐傑忠的《彬彬有禮》、《地名學》,姜昆、李文華的《詩歌與愛情》,趙炎的《活烈士》等笑傾四座,受到熱烈的歡迎。當地報刊認為“侯寶林帶來的是有聲漫畫”。享譽臺灣的相聲演員吳兆南專程從美國趕到香港,正式拜侯寶林為師。
1984年12月,姜昆、王金寶隨中央組織的慰問團赴美國、加拿大慰問中國留學生。紐約出版的華文日報《中報》發表評論:“姜昆表演的風格和題材與上次中國說唱藝術團演出的舊式相聲有所不同。他表演的相聲是目前發生在華人民日常生活當中的事情……大笑之餘,把中國目前改革的資訊帶給了這裡的留學生。”
1985年10月,侯耀文、石富寬隨中國青年聯合會組織的藝術團赴日本演出,為期十六天。
中國廣播說唱團曾先後四次赴新加坡、香港等地演出。具體情況如下:
1982年4月,赴香港演出,相聲演員有侯寶林、郭全寶、馬季、唐傑忠、姜昆、李文華、郝愛民。
1984年4月,第二次赴香港演出,相聲演員有馬季、趙炎、郝愛民、唐傑忠、姜昆、李文華、劉偉、馮鞏。
1986年12月,赴新加坡演出,相聲演員有姜昆、唐傑忠、郝愛民、郭全寶、劉偉、馮鞏。
1989年1月,第三次赴香港演出,由郝愛民帶隊,相聲演員有姜昆、唐傑忠、劉全剛、劉惠、劉全利、劉全和。
1987年12月,以北京市曲藝團汪寶琦為團長的相聲藝術團赴新加坡演出,主要演員有趙振鐸、趙世忠、李金斗、陳湧泉、劉洪沂、李建華等。演出的介紹詞中說:“北京相聲就是這麼一臺名段摻新作,在老北京的傳統中,透著絲絲新意,真夠味!”
俗語說:牆裡開花牆外香。一些外國朋友不僅對相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進一步開展了研究工作。
在北美洲和歐洲,最早涉獵相聲研究的是美國哈佛大學的林培瑞。他於1979年來華訪問,本來是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卻像他自己說的:“讓相聲給釘住了。”曾在中山大學表演相聲,還上了電視螢幕。回美國後,仍未與相聲脫鉤,多次應邀介紹相聲藝術和表演相聲。他曾把《多層飯店》等相聲段子譯成英文,並撰寫了介紹侯寶林藝術成就的論文。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蓋瑪雅於1974年來北京大學留學,對中國曲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選擇相聲作為研究物件。1986年再度來北大,蒐集有關材料,著手撰寫以相聲為內容的博士論文。歷經十餘載的奮鬥,終於大功告成,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教授司格林的主持下透過答辯,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相聲博士。
美國密執安大學的莫大偉曾多次來華,對相聲不僅有濃厚的興趣,而且經常登臺表演,成為當地頗負盛名的笑星。他曾以相聲為內容撰寫碩士論文,其中一部分以《論相聲的自指性》為題刊載於《文藝研究》,在曲藝界引起較大的反響。
近二十年來,中國的相聲和日本的“落語”、“漫才”之間的交往也在增多。1979年4月,日本關西大眾藝術家訪問團訪問中國,第一次把“漫才”、“落語”及滑稽武打等日本曲藝形式介紹給華人民。著名“漫才”師人生幸朗、“落語”家桂小文枝等隨團訪華,與中國相聲界進行了藝術交流。同年10月,馬季隨中國青年代表團訪問日本,進行了考察活動。1983年,姜昆作為全國計劃生育協會理事訪問日本,與日本有關人士進行了藝術交流。此後,雙方交往更加頻繁。
一些日本留學生也悉心研究相聲藝術。本書作者之一藤田香曾撰寫了題為《中國的女相聲》的碩士論文,並與汪景壽合作,撰寫並出版了學術著作《相聲藝術論》。
回覆列表
相聲作為一門傳統的技藝發展到今天,傳承了幾百年,起初,相聲只是一門市井藝術,是由老藝術家從街頭白沙撒字開始的。
既然是市井藝術,追求的就是在平民百姓中迅速達到“笑果”,讓老百姓笑起來,當然倫理哏是最直接了當的方法了,郭德綱老師曾經說過:“相聲有一百種說法,在小劇場怎麼說,在人民大會堂怎麼說,在春晚怎麼說”。我覺得很有道理,面對不同層次的觀眾,加入不同檔次的包袱。
這裡借用郭德綱老師的話:“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搞笑了”。相聲作為特殊的藝術不論在什麼場合都可以拿的出去,關鍵看誰在掌控,怎麼掌控,能否掌控!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