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魔術師勳勳
-
2 # 全壹壹
我想應該是欣賞藝術創作作品,總是美不醉人人自醉,才會讓人有“酒香”的通感。
以這件牡丹花剔雕的南紅吊墜為例,給大家仔細講解一下,藝術是如何從色、香、韻“散發”醉人芬芳吧——
牡丹在百花中的地位,從古至今似乎都沒有變過。它那股與生俱來的貴氣、雍容,哪怕是總和它長得有些相像的芍藥,也不及一分。
以南紅做牡丹立體雕刻,色、質、韻都搭配得恰如其分。
來自南紅料質獨有的紅豔之色,不僅能完美詮釋出牡丹的貴氣和雍容之姿,更為花朵自身添多了一絲動人的嬌柔—— 錦紅端莊,柿子紅惹眼,玫瑰紅則是沉穩靜美...各色料質,演繹不一樣的紅牡丹,傳達一樣的靈氣。
若問,花兒為何這樣紅?只因相得益彰,兩兩應和;色讓花更豔,花使色更柔~
另外,還有什麼比南紅的溫潤玉性,更能給一朵雕花以生命呢。
如果你撫摸過一朵鮮花的花瓣,就會知道,花瓣的“柔”是它的質地賦予的:厚度輕薄但富有彈性,如絲綢般的柔滑嬌弱。這種質地的光澤很淡,很平和,正如溫潤的玉散發出的光澤。
越是溫潤的料子,才越能把花朵的靈氣傳達出來。因此雕牡丹,極潤極紅的瓦西老料總是求而不得的最佳選擇。
只不過,很多時候是料、色、質俱全,也未必能雕出一朵真國色。
不信看那最關鍵的花瓣。處處變化著的弧度和厚薄,要繞多少個彎,屏住幾次呼吸?加上南紅天生料性脆硬,實在是諸多考驗。
真正雕活了的牡丹,隨意一擺,便是一道景:每一瓣花瓣都按自己的喜好,舒展著、蜷曲著,層疊之間,顯露的是一朵花的本真。
畢竟說到底,富貴、喜氣也好,雍容、華麗也罷,都是人所賦予它的便籤。迴歸到欣賞花本身,我們愛的還是它綻放的那一瞬間,迸發出的生命力才對:)
-
3 # 第七俠
人之一生需要太多東西予以解嘲,除了物質生存之外,還需要一些精神食糧,如果說文化這方面的東西可以比作烈酒,或許那只是個人主觀意向的選擇
-
4 # 收復舊山河
為什麼說文學、藝術散發著濃郁的酒香,那是因為人家是釀造出來滴,水是可以大口地喝,酒卻只能小口地品,前者枯燥而單調,後者醇香餘味深,抽象的內容難記住,形象的東西易生根。
何謂文學?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寓言等眾多體裁的文字,都是滴。何謂藝術,對生活進行提煉後的典型反映是也。既要”創作”(製作),又要“提煉”,既要“加工”,又要“典型”(濃縮),這是不是在造酒哇,哈哈,這樣的流程做出來的東西,不是酒也勝似酒,”開壇隔壁醉三家,過往客商駐馬”。
簡單打個比喻,《三國志》好看不,不好看,好懂不,不好懂。平鋪直敘,四平八穩,枯燥乏味,讀來昏昏欲睡。那麼《三國演義》呢,好看還耐看,看了還想看,生動又有趣,百遍不生厭——為嘛,前者如水,後者似酒也。
乾隆喜歡寫詩,寫了一大本,有什麼用。沒一首傳下來,沒一首能記得住。原因在於加工者的功夫不到位,想釀酒而做成了水漿一一這是另一話題了,暫且打住。
文學和藝術的力量,能夠“寧靜而致遠”,古人云,“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文似看山不喜平”。好文章好詩篇能夠跨越時空,影響達於後世,歷久彌新,根本原因就在於那能夠通達人們心靈的”濃郁的酒香”呢。
-
5 # 吳自強書畫藝術
文學和藝術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酒在文學和藝術裡面除了散發著濃郁的芳香外還擔當著激情與靈感的角色。在中國,酒文化以道家哲學為源。莊周高唱自由隨性,忘卻生死利祿,不受束縛牽絆,“乘物而遊”、“遊乎四海之外”。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是中國酒文化的精髓。
魏晉時期,曹操立馬橫槊,喊出:“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是什麼“鬼",酒也,據史料記載,中國在神農時期就發現用水果和大米釀造果酒和米酒,這種工藝一直到唐宋,宋朝之後我們才開始用蒸餾的方法獲取酒精度比較高的白酒。所以在宋朝之前人們喝的酒都是低濃度的米酒或者是醪糟,難怪武松在景陽岡下可連喝了十八碗。酒精可使人血液迴圈加快,能使人麻醉,能使人飄飄然乎,能使人精神興奮,這一切正好符合文學創作的條件,於是乎,自從酒一問世,它就和文學創作文學作品以及文人騷客結下了不可分割的關係。
中國最早一部詩集《詩經》《周易》《禮記》《周禮》以及《左轉》還有屈原的文學作品中都有關於釀酒和飲酒的描述,到了唐朝,酒與文人和文學的聯姻達到了高潮,因為盛唐是詩詞的天下,而詩詞創作是最需要激情四射的,而酒這種飲料正好具備這種功能,所以大量的文學創作者已達到無酒不成詩的地步。“花間一壺酒,對酌無相親”“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共銷萬古愁”……據後人統計,詩仙李白共傳世詩作是九百八十一首,這中間光描寫飲酒方面是詩作就達到百分之十七。詩聖杜甫也不甘落後,“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的一生就是飲酒的一生,他留下1400多首詩作,裡面光飲酒的作品就有百分之二十一,
文人們你喝我也喝,不喝白不喝,白居易,王昌齡,王維,劉禹錫……“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整個大唐朝延續了二百八十九年,大唐王朝一直處於引頸高歌杯觥交錯的極其興奮狀態之中。
到了宋朝,宋朝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都不輸與唐朝,文人喝酒填詞當然也不能服輸,“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里人”“花光濃爛柳輕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文壇領袖人物歐陽修先領頭舉杯酣飲,蘇東坡是歐陽修是學生,老師如此,學生肯定不甘下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東坡在另一首《滿庭芳》裡寫道“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這種豪邁這種氣場誰與爭鋒。後來到了南宋,辛棄疾飲酒填詞,陸游飲酒填詞,連女詞人李清照都要喝上幾杯以後再書寫:“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酒,使後人感慨,如果世間沒有了這神奇的飲料,泱泱中華的文化史會暗淡許多,那些流傳千古的名篇也會抹去很多,那些神采奕奕的文豪也會黯然許多。因為酒,曹操飲出了霸氣,陶淵明飲出了恬淡,李白飲出了仙氣,杜甫飲出了苦澀,白居易飲出了平淡,蘇軾飲出了曠達,辛棄疾飲出了豪邁,陸游飲出了不甘,李清照則飲出了女人的悽慘。大書法家王羲之、張旭、懷素、王鐸等和“往往醉後”的現代畫家傅抱石等,也都是在酒精刺激下,給後世留下了千古不朽的書畫藝術名作,酒可謂是藝術之神,生生不息地為中國藝術造就著血液。
千餘年來,因為酒,使得他們在文學和藝術裡給我們留下了一首首、一幅幅千古魅力名篇名作。因為酒,使我們翻開那一卷卷厚厚的文學史、書法史、美術史時,紙墨間總是散發出陣陣沁人肺腑的酒香……
-
6 # 毛體書法家郭亮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學史上,頁頁都散發著濃郁醉人的酒香。從古至今 ,均是文人愛美酒 ,詩文酒伴千秋傳。可美妙稱為“酒伴詩文共舞篇!”
回覆列表
說藝術散發著酒香,我覺得首先古往今來,很多藝術創作的靈感都是在喝酒之後迸發出來的,比如李白的詩,王羲之書法等,很多詩句和書法都是在喝酒之後創作,留下了千古絕句。其次,中國的酒文化博大精深,與藝術創作融為一體,說藝術散發著酒香,既可以把藝術創作的過程的奇妙體驗表達出來,也可以把中國酒文化的精深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