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光明媚am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人的飲食需求便屬於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那麼,不食嗟來之食,寧願餓死,與以上的馬斯洛需要層次的理論相違背嗎?我們也先一起看看不食嗟來之食的歷史典故。齊國的某一年,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無力地拖著腳步走來.黔敖左手端著吃食,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那個饑民揚眉抬眼看著他,說:“我就是不願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道歉,饑民終究沒有吃,最後餓死了……

    如果黔敖改變一下語氣與稱呼,“過來吃點吧,這是為你們準備的”,而不是生硬且有鄙視意味的“喂!來吃!”,是不是那個自尊心強的餓者就不會被餓死,也就沒有這個典故了呢?

    總之,“不食嗟來之食”就出自這個典故,它教導人們做人要有骨氣,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捨,哪怕是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絕不能做出辱沒骨氣和志氣的事情.

    如果說前面的飢者為了自我的節氣而餓死,朱自清則是為了民族氣節。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嚴重的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僅50歲。

    朱自清患病期間,極度需要營養和治療,仍簽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並叮囑家人不買配售麵粉。

    毫無疑問,病與營養不良是朱自清去世的主要原因。

    回到問題本身,不食嗟來之食與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相違背嗎?

    答案是明顯的:不違背!當人的生理需求(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第一條)與尊重需求(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第四條)發生矛盾,有氣節的人一定選擇尊重需求:尊重自我的良心和名譽,尊重國家的尊嚴和名譽!

  • 2 # tongfu85665780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網上有不少介紹的,主要是從心理學層面論述了需要的不同分類及層次。意思是人的需要也在發展,低層需要滿足後會追求更高層需要的滿足,其中,個體自我實現是最高需要。而不同層次需要如何滿足,發生矛盾怎麼辦,或者,滿足這些需要的條件喪失後,人會怎樣,並沒提。

    “不食嗟來之食”,屬於原有生存條件喪失後的表現問題。這人本來境況應還不錯,屬於各種需要能得到滿足團體,否則,不會長這麼大,到這種地步了,還要自尊。不幸遭災遇難,看不慣世態炎涼,竟至悲憤餓死。如果他生在貧賤之家,如阿Q一般,別說人家嗟地叫他來吃,就是平白被欺侮,也只有忍了,然後來個精神勝利法完事。

    現在社會也有類似現象,比如,偏遠農村出來打工的,對工廠低薪高負工作很珍惜,覺得比租地種強多了。而有些人,辦廠破產,或投機失敗,一時想不開,竟自尋短見的也不是沒有。上升雖苦心理堅強,落差太大反受不住。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前面問題不大,最後把個人放在了社會之上,依此行事,不可避免地會碰到現實中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矛盾,如何選擇就成了問題。不是所有時候個人與集體都會對立,但若個人總是把自己需要置於團隊需要之上,矛盾衝突必然會發生。結果,如不妥協,要麼個人獨裁,要麼個人被排斥於集團之外。

    在一個集團與另一個集團發生對立時,個人如何選擇呢?

    當一個集團處於社會統治地位時,由於掌握了政治經濟大權,個體需要滿足程度依其在該集團中的地位而定,即便相比被統治者,境況好的多,但為滿足更高需要,天天挖空心思往上爬的不在少數,看古代皇權之爭就知。被統治集團沒有財產,沒有權力,只能為統治者服務,他們當中個人需要停留在生存需要上,“好死不如賴活著”,以至習以為常。如果哪家窮人閨女好吃懶做,喜歡塗脂抹粉,會被罵太浪,敗家娘們的。

    在歷史上,文天祥被俘,元朝統治者對他非常客氣,從不嗟他,只要他歸順,生活需要一應滿足,高官厚祿完全有保障,個人實現更不是問題,那他為什麼寧願選擇就死?難道不要生存是此人個人實現的手段?

    在文天祥自己,他認為食君之祿,當忠君之事,一顆丹心照汗青,勝過背叛投敵千古留罵名。朝廷待士子們不薄,士為知己者死,所謂“捨生取義”者。為了不屈的浩然正氣,他選擇個人需要為民族需要犧牲。

    這樣例子還有不少。比如,譚嗣同明明可以逃跑,卻不肯,甘願用自己流血以圖喚醒民眾變革社會。還有劉胡蘭,小小年紀,忠於人民解放事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等。

    但在個人與群體矛盾解決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英雄。也有的為了個人實現需要,不惜出賣民族國家利益的。近代如中日戰爭時期汪偽政權。當今時不時有“大老虎”侵犯人民利益,貪汙腐敗入獄等。若依個人實現的需要理論為其辯護,恐怕要陷入為多數人不齒的矛盾中。

    幸好,更多時候,個人需要同族群需要相合,“時勢造英雄”,個人貢獻大,社會回報多,相得益彰,共同發展。

    人要生存,要發展,這沒問題。問題在於怎樣生存,如何發展。

  • 3 # 影動九州

    這是典型的東西方文化差異現象,東方人習慣感性思維西方人注重邏輯理性。比方說東方的一諾千金和西方的契約精神;東方的寧死不降和西方的不敵投降,東方人待之是甄別閒置,西方人待之事鮮花英雄。

    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他是從心理學角度講將生存的需求需要進行分析,簡單的說,他就是一個醫生在辦公桌上寫的一份人類生存研究總結報告。學術報告是從人性的角度分析,不帶有民族性,階級性,就和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一樣。

    “不食嗟來之食”一說出自《禮記》,這句話只是其中的一句,全文的意思是一個流民乞討,一長者左手拿湯右手拿菜喚其來食,說“喂,來吃吧”,不料饑民說“我不吃喂來的飯”,長者遂道歉,饑民不聽餓死。這句話在東方流傳廣泛,現在已上升到與個人尊嚴,民族氣節的高度。就事論事,華人對於不認識的人稱“喂”有錯嗎,坊間口語而已,打個招呼,現在大家接聽電話的第一句話就是“喂”,沒聽說是不禮貌不尊重。難道對不認識的人打招呼要叫“祖宗老爺,來吃飯吧”。

    再說做人氣節的問題,關老爺忠義千秋,武聖武財神,世人崇敬,革命失敗後到敵人的陣營住宿就餐,沒人說他是個漢奸。孔子要當官跑到齊景公的心腹高昭子門下鑽營,被晏嬰揭穿虛偽而痴心不改,這並不影響他的大教育家身份。釋迦摩尼本師原為一國儲君,放下虛名,託缽乞食,普度眾生,受人仰視。

    做人最重要的是有信仰,對於信仰的認知程度決定了為之而奮鬥的執行力,統一的標準是沒有的,你認為值得做的,放下一切都要去實現。在奮鬥中,犧牲和勝利,前者容易後者難。“不怕犧牲”後面還有“排除萬難 ,去爭取勝利”兩句呢!

    “不食嗟來之食”只是馬斯洛生理需求中得一個選擇題,你可以選擇吃,或者選擇不吃,吃則生,不吃也死,僅此而已。以吃不吃來判斷做人得氣節,就如同華州的“懸棺寺”。明人不埋清朝土,叫有氣節,那當時活著的人是不是都應該為大明殉葬才對。一則謂之風馬牛不相及,二則謂之做事沒有重點。

  • 4 # 泰然177574220

    不受嗟來之食。是一句賭氣話!任何事情都是相輔相成的,比如互相幫助。太陽和月亮都不能缺,如果缺了月亮太陽的光照人是無法接受的一樣。“不受嗟來之食"是為了打破別人封鎖按毛主席說的:自力更生!不被別人梱住我們的手腳!要有一種努力奮進的精神。

  • 5 # 熒火123456

    馬斯洛需求理論是根據人的需求劃分的等級需要,從人對物質的基本需求到精神層面的需求,從低階目標逐步向高階邁進的過程。與中國的物質與精神之間原理差不多。華人或者人類都從物質上創造上獲得,再尋求精神上的滿足。逐步實現從物質到精神的進步,個人從基本生存需求轉到生存需求的要求增高。達到由物質走向精神上的自我空間滿足。物質為精神的基礎上,發展精神文明,到個人的整體素質提高。

    這裡面有一個迴圈,個人在個人努力與社會進步的物質與精神共同進步下,完成個人素質與能力的轉變。達到眾多人群中的有能者之一,反過來這種能力用於實現回饋社會與百姓,這樣的人多了,推動整個社會都會進步。現在有許多企業家,社會多種行業的人在做這種回饋,這是從物質到精神文明形成一個優秀人的素質。能力必須以物質為基盾,而人必須以精神為導向。

    不受嗟來之食前面還有話,志者不飲盜泉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都是有志有廉的人,做到潔身自好,與馬斯洛原理不發生矛盾。馬斯洛原理從物質到精神上提高人的需求,人的精神文明程度提高,自我需求實現,其中有尊嚴一項。達到的自我需求滿足,物質富足,精神上達到高度,是應該沒有不法之事在內。是一個人用堂堂正正的努力獲得,實現內心的自我滿足,在人群中贏得地位與別人的尊敬。構成一個德才兼備的自我。達到一個理想中的我實現了,有一種傲骨的達成。

    不受嗟來之食,不吃別人冷眼,冷臉,冷語的飯食,也不因為貧困而改變志向,潔身自好。一個人在完成優秀的自我構建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挫折與磨難。有志者經受挫折,廉者愛惜名譽和保有尊嚴。貧窮而不失骨氣的尊嚴比貧窮而無尊嚴更難能可貴。這種節氣而達到富足,才是真正的強者。所以,葉聖陶有言,做自己的事,流自己的汗,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科學判斷寶寶缺鋅、鐵、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