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達電器8460
-
2 # 努力拼搏的小人物
【在教學中利用感知覺的規律】
1、正確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
凡需要學生注意的物件和操作的活動,儘量賦予它們無意注意的特性教師講授的內容,難易要適當,讓學生既能聽懂又要有新意。這是引起學生興趣、維持對學業注意的關鍵。在處理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時,教師應注意運用具體生動的教學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語言要生動形象,語調要抑揚頓挫,配以適當的表情和手勢,化難為易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對於教學中必須重複的東西,如課文的熟讀、同一類題的反覆練習活動,教師應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以保持其新穎性。
儘量減少與教學無關的物件或活動的刺激作用。教室的佈置要相對穩定。在直觀教具的運用中,背景材料必須淡化,出示的時間要適當,切忌過早顯示。下半節課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課就暴露在學生眼前。
教師的服飾、髮型不宜過於耀眼,有的教師換了新裝或理了新發型後,往往在上課前先到學生面前“亮亮相”,這種做法可以有效地減弱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分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迅速妥善處理偶發事件,如天氣驟變、學習條件惡化(突然陰雨、停電、室外嘈雜等)、學生病倒或嚴重違紀事件等,教師既不能熟視無睹,也不能驚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靜的情緒與學生一起審慎、迅速地處理好,保持課堂教學秩序的穩定。在課間休息時,不宜讓學生做激烈的或競賽性的遊戲活動,以防止學生因過度興奮而不能將注意及時轉移到課堂上。
2、利用課內外活動幫助學生學會組織和發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動的目的性:在學習或其他活動中,教師應提出具體的目的、要求、內容及具體方法,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對完成活動的重要性並懂得如何正確地組織自己的注意,切忌離開教材本身,離開學生的知識經驗,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說教來動員學生的注意。
(2)激發學習動機:要讓學生體驗到自身學習的成功,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這是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批改作業時要儘量挖掘學生優點,評分宜從寬;對於他們的不足之處,要正面引導。如對每次作業應用紅筆做出肯定的標誌,如用“√”“優”等;定期展示班級學生的學習成果,對每個學生的進步予以及時的肯定和精神獎勵等。當學生看到自己學習被肯定,便會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地培養對學習的興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學習活動。
(3)訓練良好的注意習慣: 訓練良好的注意習慣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轉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師可選擇一些有一定難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解決。任務既可以結合課程,也可以是純訓練性的,教師可根據要求自行設計問題。如,要求學生快速閱讀或組織搶答題競賽,以培養他們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又如將不同學科、不同性質的問題交叉隨機地呈現,以訓練學生注意靈活轉移的能力等等。
一些學生不可能對枯燥無味的簡單任務保持長期穩定的注意。注意的穩定性是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務服務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講求實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狀態,因為這種狀態不但無助於完成當前的任務,而且更嚴重的是會養成心猿意馬、疲疲塌塌等不良注意習慣,它將極大地妨礙學習的效果。
3、運用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轉換的規律:
讓學生在有目的的學習活動中,快樂地學習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當的體力和腦力。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憊不堪。怎樣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積極地注意而又不疲勞呢?在一天的學習活動中,在一節課乃至在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運用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轉換的規律,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交融在每一個認識活動中。如一節課中教學內容安排應有難有易,教學方式應穩中有變,使學生的注意有張有弛。教學的各個環節要有機聯絡,儘量杜絕造成注意渙散的機會,使學生快樂地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轉換簡單地歸結為讓兩種注意按著一定的程式輪番交替地出現。教學是一門極其複雜的藝術,它只有一般的規律可循,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運用兩種注意轉換規律的問題上同樣如此。
4、多種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實踐表明,如果單純運用某種感覺器官,會降低感知的效果,如果利用多種感覺器官共同參與,協同活動,就能提高感知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同時作用於感知物件,以提高教學效果,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等要求,這樣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有利於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教師在講授測量工具的使用和測量取值時,應讓學生邊做邊講邊練,先教會學生使用有關測量工具,然後要求學生運用具有不同最小刻度的測量工具去測定不同物體的長度、體積、質量等資料,一邊講解、一邊訓練,最後要求學生能對自己所測定的資料結果進行確認,比較真實性以及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這樣我們已把學生對教具的使用、操作、教師的評析講解及學生的思考分析都能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感覺器官,協同活動,能把有關知識很快地掌握起來。
回覆列表
1.運用被感知的強度律
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刺激物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被我們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師在講課時,聲音要洪亮,語速要適中,板書要清晰,要讓全班同學聽得懂、看得見。教師在製作、使用直觀教具時,也要考慮到直觀教具的大小、顏色、聲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學生清楚地感知。
2.運用物件與背景差別的感知覺規律
當知覺的物件與背景在顏色、形態、聲音等方面有較大差別時,知覺的物件容易被感知。如講課時,對於重要的知識,可以反覆幾次,可以提高音量;板書時,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點、畫線,可以用彩色粉筆;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掛圖時,可以將其中不需要學生看的部分遮住;製作教具時,要注意把知覺物件從背景上突出出來等。
3.運用靜止背景上的活動性物件易被感知的規律
我們知道,在靜止的背景上,活動的物件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學中使用活動性教具,演示實驗,放幻燈片、教學電影或錄影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4.運用知覺的組合規律
在時間上彼此接近、在空間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因此,教師在繪製掛圖時,不要在需要學生感知的物件周圍畫上與之類似的線條或圖形,在不同的物件之間留空或用色彩區分;板書時,章與章、節與節等不同內容之間要留空;講課時,語言流暢,針對不同內容,採用不同的語速,對不同的內容加以分析、綜合,使學生了解其中的邏輯關係。
5.讓學生交替使用多種感官感知物件
如果學生能使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同一個知覺物件,那麼,從不同感官獲得的資訊將傳遞到大腦,從而獲得對事物的全面的認識。中國古代的許多學者曾提出學習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透過多種感知渠道來鞏固知識。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識方面,看到的比聽到的給人留下的印象深。只靠聽覺,一般能記住15%;只靠視覺,一般能記住25%;既看又聽,能記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