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休煙蘭

    《月下獨酌》是李白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詩之一。詩篇描寫詩人在月下獨自一人飲酒的情景。月下獨酌,本是 月下獨酌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杯中之影、月下之影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詩人與明月之間親密歡愉,更加反襯出詩人在人世間的孤獨寂寞情懷,從側面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社會的憤懣和厭惡,也體現了詩人遺世獨立的高潔人格。   從表面上看,詩人好像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充滿著無限的淒涼。詩人孤獨到了邀月和影,可是還不止於此,甚至連今後的歲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飲之人了。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約好在天上仙境再見。   李白的五言古詩創作的題材非常廣泛,風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們介紹了兩首他學習樂府民歌寫的《長相思》和《長幹行》,而這首《月下獨酌》則完全是李白飄逸風神和浪漫詩風以及個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詩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聲韻,後六句仄聲韻。就五言古詩這一體裁來說,《月下獨酌》的篇幅並不算長,但其中卻飽含了一顆孤獨、寂寞心靈的追求與嚮往。這首詩通篇的出場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個人,卻透過獨白的方式,在心靈的深處掀起了一層又一層的感情波瀾,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歷來被認為是李白詩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裡,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把酒問月》);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透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而把這種酒月情結髮揮到極致的,就是這首《月下獨酌》了。   在詩的一開始,我們的詩人是處在花間月下、一個非常宜人的環境之中,"花間一壺酒",花叢之中,一壺美酒,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這花叢,這美酒,卻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暢,原因何在?是因為"獨酌無相親"!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為此詩的註腳,"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山中與幽人對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間同赴醉鄉,盡情分享飲酒的無窮樂趣。可是眼下卻無人作伴,要獨自一人喝了。但他靈機一動,又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境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落落寡合的"無相親"到談笑風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舉手、一投足間完成的,你看他,一舉杯,明月成伴,一低頭,身影相陪。何其瀟灑,何其自在,活脫脫一付天下難尋的"謫仙"面目,豈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來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他曾經回憶自己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遊子的鄉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裡,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所以在讀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我們一點也不會驚訝與不解,反而認定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個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的純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詩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這樣匪夷所思的舉動,也只有他才寫得出如此飄逸風神的詩行。   總體分析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慾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試看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可見詩人是怎樣的孤獨了。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5] 這首詩突出寫一個“獨”字。李白有抱負,有才能,想做一番事業,但是既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和支援,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徬徨。從他的詩裡,讀者可以聽到一個孤獨的靈魂的呼喊,這喊聲裡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這首詩雖然說“對影成三人”,主要還是寄情於明月。李白從小就喜歡明月,《古朗月行》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靈裡,明月已經是光明皎潔的象徵了。他常常借明月寄託自己的理想,熱切地追求她。《把酒問月》一開頭就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這首詩裡也說:“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攬明月,都表現了他對於光明的嚮往。正因為他厭惡社會的黑暗與汙濁,追求光明與純潔,所以才對明月寄託了那麼深厚的感情,以致連他的死也有傳說,說他是醉後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憶起他的故鄉。青年時代他在四川時曾遊歷過峨眉山,峨眉山月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為人所傳誦。他晚年在武昌又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是為一位四川和尚到長安去而寫了送行的。詩裡說他在三峽時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萬里相隨,陪伴他來到黃鶴樓;如今又遇到你這峨眉來的客人,那輪峨眉山月一定會送你到長安的;最後他希望這位蜀僧“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鄉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靜夜思》中,才會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鄉四川來了。明月,對於李白又是一個親密的朋友。《夢遊天姥吟留別》裡說:“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FIT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題目叫《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詩裡,他又說:“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簡直是以兒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當他聽到王昌齡左遷龍標的訊息後,寫了一首詩寄給王昌齡,詩裡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裡,明月可以帶著他的愁心,跟隨王昌齡一直走到邊遠的地方。   當讀者知道了明月對李白有這樣多的意義,也就更容易理解為什麼在《月下獨酌》這首詩裡李白對明月寄予那樣深厚的情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李白從小就與之結為伴侶的,象徵著光明、純潔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鄉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對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偉大詩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 2 # 使用者5189701024573

    蘇軾是宋朝人,李白是唐朝人

    大江東去浪淘盡出自《念奴嬌·赤壁懷古》

    月下獨酌就是出自《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亂髮脾氣,脾氣暴躁,敏感多疑,經常微笑時而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