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徐哥

    該病分佈與為害

    小麥鏽病俗稱黃疸病,包括條鏽病、葉鏽病和稈鏽病三種。在中國凡是有小麥種植的區域,都有一種或兩三種鏽病發生,廣泛分佈於中國各小麥產區。其中條鏽病主要分佈在華北、西北、淮北等北方小麥區和西南的四川、重慶、雲南。葉鏽病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小麥產區,稈鏽病主要分佈在華東沿海、長江流域中下游和南方冬麥區及東北、西北、尤其是內蒙古等地的春麥區,以及雲、貴、川西南的高山小麥區。

    病害的發展特點

    小麥鏽病的為害特點是發展快、傳播遠,能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面積流行特點。尤其小麥條鏽病,是典型的遠距離傳播流行性病害,在菌源充足和條件適宜時,從出發病中心到大面積流行,時間很短,極易造成嚴重損失。同時小麥葉鏽病和稈鏽病也能給小麥造成很大為害,如果三種鏽病混合發生,則為病害程度加重。

    麥鏽病症狀特徵

    【1】三種鏽病症狀的共同特點是在受害葉片,莖稈或葉鞘上形成鮮黃色、橘紅色、紅褐色或深褐色的夏孢子堆。三種鏽病的夏孢子堆在小麥葉片、莖稈或葉鞘上的排列方式各有特點,通常概括為“條鏽成行葉鏽亂,稈鏽是個大紅斑”這也是區分三種鏽病的典型識別特徵。小麥條鏽病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葉鞘、莖稈、穗部。從侵染點向四周擴充套件形成單個的夏孢子堆,多個廈孢子堆在葉片上成行排列,與葉脈平行,呈虛線狀。

    【2】夏孢子堆鮮黃色,長橢圓形,孢子堆破裂後散出粉狀孢子。葉鏽病主要為害葉片,夏孢子堆在葉片上散生,無規則排列,橘紅色,圓形至橢圓形。稈鏽病主要為害莖稈和葉鞘,夏孢子堆排列散亂無規則,深褐色,孢子堆大,長橢圓形,並且夏孢子堆穿透葉片的能力較強。三種鏽病發病後期都會在,小麥病部表皮下形成黑色冬孢子堆。條鏽病和葉鏽病的冬孢子堆呈短線狀,常數個融合,埋伏在表皮內,成熟時不開裂,可區別於小麥稈鏽病。

    發生規律

    【1】小麥條鏽病病菌越冬的低溫界限為最冷月份月均溫-6~-7度,如有積雪覆蓋,即使低於-10度仍能安全越冬。華北以石德線到山西介休、陝西黃陵一線為界,以北雖能越冬但越冬率很低,以南每年均能越冬且越冬率較高。黃河以南不僅能安全越冬且越冬葉位較高。再南到四川盆地、鄂北、豫南一帶,冬季溫暖,小麥葉片不停止生長,加上溼度較大,條鏽病病菌持續逐步侵染,已不存在越冬問題。

    【2】條鏽病病菌以夏孢子在小麥為主,的麥類作物上逐步侵染而完成周年迴圈。夏孢子在寄主葉片上,在合適的溫度(14~17度)和有水滴或水膜的條件下侵染小麥。三種鏽病病菌的夏孢子在萌發和侵染上的共同點是都需要液態水,侵入率和侵入度速取決於露時和露溫,露時越長,侵入率越高,露溫越低,侵入所需時越長。在侵染上的不同點主要是三者要求的溫度不同,條鏽病病菌最低,葉鏽病病菌居中,稈鏽病病菌最高。

    【3】條鏽病病菌在小麥葉片組織內生長,潛育期長短因環境不同而異。條鏽病病菌高海拔地區越夏的菌源及其鄰近早播秋苗菌源,藉助秋季風力傳播到冬麥地區進行為害。在隴東、隴南一帶10月初就可見到病葉,黃河以北平原地區10月下旬以後可以見到病葉,淮北、豫南一帶在11月以後可以見到病葉。在中國黃河、秦嶺以南較溫暖的地區,小麥條鏽病病菌不須越冬,從秋季一直到小麥收穫前,可以不斷侵染和繁殖為害。小麥條鏽病在秋季或春秋發病的輕重主要與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冬的菌源量和感病品種的面積大小關係密切。一般來說,秋冬、春夏交替時雨水多,感病品種面積大,菌源量大,條鏽病就發生重,反之則輕。

    防治措施

    小麥鏽病的防治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重點抓好應急防治。防治應做到準確監測,帶藥偵察,發現一點,控制一片,堅持點片防治與普治相結合,群防群治與統防統治相結合,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藥劑拌種:用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50~65mL,或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150g,或20%三唑酮乳油150mL,拌小麥種子100kg。拌種時要嚴格掌握用藥劑量,力求均勻,拌過的種子應當日播完,避免發生藥害。

    大田噴藥:對早期出現的發病中心要及時控制,避免其蔓延,當病葉率達到0.5%~1%時應立即進行普治。每畝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60~80g,或12.5%烯唑醇可溼性粉劑30~40g,或75%拿敵穩水分散粒劑10g,或20%三唑酮乳油45~60mL,對水40~50kg噴霧防治,並及時查漏補噴。

  • 2 # 情懷叔叔

    第一種:小麥稈鏽病

    稈鏽病的孢子零散生於小麥的莖稈和葉片上,呈橘紅色,孢子堆較大。

    第二種:小麥葉鏽病

    葉鏽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麥葉片上,呈紅褐色,顏色比稈鏽病淡,孢子堆也比稈鏽病小。

    第三種:小麥條鏽病

    條鏽成行、葉鏽亂、稈鏽是個大紅斑。條鏽病的孢子堆在小麥穗部和葉片上沿葉脈排列成顯著的條斑,顏色為黃色至枯黃色,孢子堆比葉鏽病小、氣溫在5-15℃時,最適宜發育,氣溫低於0℃時發育受阻,有間歇的小雨和霧露天氣可助長髮育。

    防治方法

    方法一:種植抗病品種為主,消滅雜草和自生麥苗,控制越夏菌源;合理密植和適量適時追肥,避免過多過遲施用氮肥;鏽病發生時,南方多雨麥區要開溝排水;北方乾旱麥區要及時灌水,可補充因鏽菌破壞葉面而蒸騰掉的大量水分,減輕產量損失。

    方法二:種子處理,15%三唑酮溼性粉劑60-100g拌麥種50kg,或11%三唑酮•福美雙懸浮種衣劑145-200g/100kg種子,拌種時將藥液稀釋,然後將藥液噴灑到種子上,邊噴邊拌,拌後悶種4-6小時播種。

    方法三:小麥返青拔節期後,小麥田發現中心病株,應及時用下列殺菌劑防治:三唑酮+百菌清;丙環唑,或氟環唑,對水均勻噴霧,間隔8~10天,連噴2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坎通納演過哪幾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