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梅花傲雪70
-
2 # 滑鼠7286
關於生活中的性別歧視,我們先舉四個例子:
1. 鋪天蓋地的霸道Quattroporte類小說,以及不敢談論性的女性。男性可以在與女性的交往中富於攻擊性,進行各種“性騷擾”(壁咚,撩頭髮等等)還被認為非常帥氣(所謂地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女性呢,說個不濃不淡的葷段子都要被各種質疑人品。在此基礎上,小三這種說法也是很搞笑了,男性被認為是攻擊方,女性卻承擔主要責任。
2. 鋪天蓋地的美妝教程,女性花很長時間化妝,聽說西方社會甚至認為出門化妝體現了對對方的尊重?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這是男權社會將女性作為審美物件的延續。當然也有人說,愛美是女人的天性,這是女性自身的選擇。可是,愛美真的是女人的天性嗎?它應該是人的天性,所有人。只是由於幾千年的父權社會,這種天性在女人身上被人為強化了,在男人身上人為弱化了,最後女性的外在價值成為了她的一切。試想,一個人每天出門之前要化一兩個小時的妝,還要無時無刻不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這人還有什麼功夫去發展自己了?在此基礎上,也可以談談男性化妝的事,修了個眉毛就要被嘲笑好一陣子,塗個粉那就更不得了了。這種嘲笑本質上也是對女性的嘲弄,它認同男性的價值在於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獲得社會成就,而把化妝這種“外在而膚淺”(如果相信化妝具有更高的價值,那他們也不會笑了)的技能作為女性的專利。其實真有這麼奇怪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要發展成過度審美就好。
3. 基本上,在女性審美中,中性的女人是個褒義詞,中性的男子是個貶義詞。這就是變相地認同男性這種性別,而否定女性。比如說,為什麼娘娘腔是個貶義詞,當我們說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究竟是在嘲笑男性,還是嘲笑我們自己?
4. 婦女節和父親節,至今仍是婦女節佔絕對上風,而此類特殊人群節日專為弱勢人群而設,人們認為母親是更加苦難的社會角色,所以為她過節,讓她在特定的時候得到一些心理補償,雖然現實中她依舊悽悽慘慘。女生節依此類推。
以上這些例子說明,在當今社會,性別歧視不僅僅是一種性別對另一種性別的歧視,本質上它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社會常識,關於“男人是什麼,女人是什麼”的“遺產式”認知。而且這些常識還都是父權社會的遺留物,這些性別的常識毫無違和感地作用於我們的大腦,讓人難以察覺這其實是一種過時的“偏見”。
就個體而言,如果要跳出這個框架,我們可以試著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1. 除了生理上的差異之外,男女之間的差別是否真如我們曾想象的這麼大?
2. 進一步的,除了生理差異之外,男女之間的差別是否真的存在?
3. 我們是否過分沉迷於這些歷史建構的、虛假的、過時的性別遊戲?
回覆列表
縮小貧富差距,提高文化程度。你發沒發現越是北上廣這樣的先進文明地區性別歧視情況越少。反之越是“文化和物質匱乏地區出來的”此類矛盾特突出,就是女人,自己都歧視自己!生男孩感覺好牛逼的。生女孩感覺抬不起頭。其實社會分工不同,男女生理條件不同。自然會有天然的差別。戰士以男人為主,但戰士要由女人去生。這種雞與蛋的辯證關係雖簡單但沒有初中認知能力的確實很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