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geai9293

      筆名是作家的選擇和命定。筆名強烈地表現或隱含著命定者、使用者的意願、個性和偏愛。  藝名一般是指演藝界的人由於某種原因而取的專門名字用來表達自己的意向、專長、師承或紀念某件對自己影響重大的事情。  筆名與本名不同。本名是一個人原本的姓名,包括家族的符號(姓氏)和由父母所命定的名字。筆名則無須標明家族的符號,也無須徵得他人的同意。如果說本名是父輩人的選擇和命定的話,那麼筆名則是本人的選擇和命定。因此,筆名強烈地表現或隱含著命定者、使用者的意願、個性和偏愛。  筆名的出現,在中國應該是近代的事情。明代萬曆年間刊行的長篇小說(金瓶梅詞話),署名蘭陵笑笑生。這個“蘭陵笑笑生”,既不是作者的姓名,又不是作者的字號或別署,應該說是作者的筆名了。如果是筆名,那麼它大約是中國最早出現的筆名了。清末(1905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孽海花),最初刊行時,署“愛自由者發起,東亞病夫編述”,後來才改為 “曾樸著”。其中“愛自由者”是金松岑的筆名,“東亞病夫”則是曾樸的筆名。此外,(老殘遊記》題為“洪都百鍊生”,也當為劉鸚的筆名。以上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筆名。  “五四”時期的新文學運動,造就了一大批現代作家和詩人。這些作家和詩人,在發表文學作品時,大多用筆名。如: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號尚武。其他筆名還有郭鼎堂、石淪、麥克昂、高汝鴻、易坎人等。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其他筆名還有幾十個。如:玄珠、郎損、方婆、止敬、蒲牢、微明、石萌等。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茉甘。其他筆名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餘一、佩竿等。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冰心,原名謝婉瑩。  作家成百上千,筆名自然五花八門。如果分門別類,大致可有以下幾種型別:  1.取自詩詞的筆名:  張恨水,本名張心遠。其筆名出自南唐李後主李煌的詞但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其筆名出自“聖人陶鈞萬物”之句。  2.取自成語的筆名:  巴人,原名王任叔。其筆名出自成語“下里巴人”。馬識途,原名馬千木。成語有“老馬識途”。  3 .取自代稱的筆名:  戴望舒,原名戴朝第。“望舒”是中國神話中為月神駕車的神。也用以指月亮。  焦菊隱,原名焦承志。“菊”即‘’菊部”的略稱。“菊部”是中國古代對戲曲的統稱,又作“鞠”部,為舊時戲曲界或戲班的泛稱。  4 .取自外語的漢語譯音的筆名:  周立波,原名周紹儀。“立波”為英語Liberty(自由)的漢語譯音。  5.以外國名字的譯音漢字為筆名:  麗尼,原名郭安仁。“麗尼”為郭安仁小時所認識的一個外國女孩。這個女孩過早地逝去了,郭安仁常懷念他們之間的友情,於是便以女孩子的譯音漢字“麗尼”為筆名。  6.拆姓而成的筆名:  曹禺,原名萬家寶。萬的繁體字為“萬”,即“艹”(草字頭)下一個“禺”字。“草”的諧音字為“曹”,曹在百家姓之中;拆姓為筆名,便成了曹禺。  藝名一般是指演藝界的人由於某種原因而取的專門名字用來表達自己的意向、專長、師承或紀念某件對自己影響重大的事情。如電視劇《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扮演者章金萊,父親章宗義6歲登臺演戲,人稱“六齡童”;章金萊師承於父親,被稱為 “六小齡童”。又如豫劇界後起之秀陳伯玲,是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的孫女,為了感謝祖母的栽培之恩,另取了一個“小香玉”的名字。上述“六齡童”、“六小齡童”、“小香玉”,都是藝名。  藝名起源很早,並不是近現代才有的。據研究,早在漢代時,有一位姓趙的女子,擅長舞蹈,身輕如燕,人送藝名“趙飛燕”。由於她這一藝名影響很大,以至她的真名反而無人知曉了。另據顧炎武《日知錄》記載,古代有“黃幡綽”、“雲朝霞”、“鏡新磨”、“羅衣輕”等人,也都是以藝名傳世的。最為大家熟知的小說《紅樓夢》中,賈寶玉貼身丫環襲人的丈夫蔣玉菡,原來是唱戲出身,藝名是“琪官”。另外該書還有幾位唱戲的女孩子,字分別是齡官、文官、寶官、玉官、芳官、蕊官、藕官、葵官、艾官、茄官、藥官,其實這些也都不是她們的原名,而是藝名。  演藝界的人最喜歡起藝名,這種名字,性質與前述諢號一樣,都是中國人名的一部分。各種藝名的來歷不同,每個藝名幾乎都包含著一則生動的故事。如在五代十國時,後唐莊宗李存員不僅喜歡演戲,還為自己取了個“李天下”的藝名。據說有次他與位藝名叫鏡新磨的人同臺演出,在戲臺上也忘不了自呼兩聲 “李天下”的藝名。到了近現代,一位擅演武松戲的京劇演員張英傑,初從藝時仰慕京劇大師譚鑫培父子,模仿他們的藝名“譚叫天”、“小叫天”而取名“小小叫天”,後因遭人譏笑,索性改名“蓋叫天”,以示要超過譚家父子。又經過多年的苦練和探索,終於事業有成,成為譽滿天下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人稱“江南活武松” (他常在長江以南的京劇舞臺演戲)。可見,一個藝名,還是一種催人奮發向上的動力。  近現代人的藝名有些是自取的,有些是請人取的,有些是因師承排行而來的,有些則是觀眾送的,情況不同,人各有別。清末一位知縣叫德克金,平時不拘形跡,被一位姓汪的人譏笑,說他不是做官的料,只配演戲。後來他果然丟了官,改行學戲。為了不忘當年姓汪的人的譏笑,激勵自己,他便取了個“汪笑依”的藝名,並用這一藝名編戲演戲,終於自成一派,譽滿上海一帶。豫劇演員牛得草,原名牛俊國,當初在河南省城開封演戲,專攻丑角,因名字與所從事的行當極不協調,便有人建議他說: “你姓牛,與侯(猴)、於(魚)、朱(豬)一樣都是動物的諧音。姓侯的有人叫侯得山,姓於的有人叫於得水,姓朱的有人叫朱得康,這些都是好名字:猴得山可攀,魚得水可活,豬得糠(康)可肥。你姓牛,與牛一樣,有了草就能發揮所長,不如就叫‘牛得草’吧?”他一聽有理,從此就用了“牛得草”這一藝名。  解放前的北京城有一個“富連成”科班,專門培養京劇演員。從這一科班出來的人,都使用按字輩排列的藝名。這些字輩是喜、富、連、盛、世、元、韻,每批學員按次序使用其中一字。使用這些字輩的人,如富字輩的有馬富祿、譚富英等,連字輩的有馬連良、劉連榮等,盛字輩的有葉盛蘭、高盛麟等。上述這些名字都不是他們原來的真實姓名,而是人科班以後所得的藝名。 藝人是觀眾眼中的明星,觀眾根據藝人的風格送給他們一個恰如其分的藝名也時有所見。如山西梆子演員祁彩芬藝名“水上飄”,山東五音戲演員鄧洪山藝名“鮮櫻桃”,廣東粵劇演員鄺健廉藝名“紅線女”,湖北漢劇演員陳伯華藝名“小牡丹花”,河南越劇演員申風梅藝名“活諸葛”,豫劇演員馬金鳳藝名“洛陽牡丹”。北京京劇演員葉盛蘭藝名“活周瑜”,陝西秦腔演員王秉中藝名“活趙雲”,等等,這些藝名都是觀眾送的。此外,如旅日影視歌星翁倩玉的藝名“才女茉莉翁”,則是熱心的日本觀眾給取的。  當代人取藝名的現象不僅在戲曲界有,在電影、電視、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界也有所見。如書畫家李英藝名“李苦禪”,話劇演員楊淑貞藝名“楊枝露”,相聲演員常寶壟藝名“小蘑菇”,雜技演員趙風歧藝名“麻子紅”,電影演員楊瀠藝名“夏夢”,電視節目主持人黃益騰藝名“阿原”。至於這些藝名已經有筆名或化名的性質,則應另當別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昨日男籃比賽李楠將可蘭按在替補席上,把表現最差的任駿飛帶上釋出會,暗示兩人離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