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清雜七雜八

    他不是不想匡扶漢室,而是沒辦法。就像苟他也是一直想恢復漢室才選擇曹操,可是他們這些有才能的,有謀略的人都看的出,漢室已亡,沒法救了。

  • 2 # 王俊傑猛

    首先,劉曄是真正的漢室宗親,估計劉曄心裡根本沒有把劉備當回事,所以,劉曄在曹操和劉備之間,選擇了曹操。

    另外,劉曄心裡是想振興漢室的,在投奔曹操之前,劉曄是淮南的軍事首領,他幹掉了鄭寶,收編了鄭寶計程車卒。當時,劉曄的實力足以雄霸一方,稱為一路諸侯,但是劉曄不願意背叛漢室,所以選擇跟隨曹操。

    另外,熟悉三國的都知道,劉曄是一個人才,但是劉曄是相當於現在的高階工程師,高階技師那樣的人才,而不是運籌帷幄之中,決策千里之外那樣擅長軍國大計的人才。所以,劉曄選擇跟隨一個較強的勢力輔佐漢室,他選擇了曹操。

    其實,在曹操眼裡,劉曄的才華遠遠不如郭嘉,荀彧,劉曄在曹操手下是不被重用的。

    而劉曄,內心深處和荀彧的選擇是一樣的:竭忠盡智輔佐曹操,希望曹操竭忠盡智振興漢室。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曹操,劉備,孫權,都沒有真正想振興漢室,他們的目的是一樣的:奪漢自立。

    劉曄失望了。

    荀彧失望了。

    曹操,也是白忙活了一場。

    最後的贏家,是司馬懿。

  • 3 # 夏目歷史君

    劉曄是光武帝之後,是正統皇族後裔,為什麼要幫助曹操,為曹操獻策呢?首先我們要知道他是怎麼加入曹操陣營的。當時揚州賊寇鄭寶被劉曄用計殺死,鄭寶的兵士然後都投降“劉曄”成為了新的頭領。而劉曄則帶領這些兵投靠了廬江太守“劉勳”。可能都是因為姓劉吧!再到後來劉勳驕傲自大,不聽劉曄諫言,被孫策打敗,失去了根據地,然後投靠了曹操,這時起劉曄正式加入曹操的帳下,成為了曹操帳下的謀士。他什麼不自己創立基業光復漢業,而是自己要投靠曹操呢?

    說到底還是沒有太大的雄心壯志,天下那麼亂,自己也不想帶兵打仗,也認為自己沒有這種能力能結束亂世。如果他有壯志的話早在殺死鄭寶時就該自立成為軍閥,而不是去投靠劉勳。加入曹操陣營是因為漢室氣數已盡這是事實,劉曄要想光復漢室完全沒有這個可能,自己也沒有這麼大的雄心壯志。而曹操勢力最強,自己也是跟隨劉勳一起來的,就接著為曹操效力。當然這裡得補充如果說他是為曹操效力,是因為曹操是大漢宰相,這完全沒可能。因為劉曄在曹丕篡漢上功勞很大,是曹魏三朝元老,和荀彧還是有差別的。劉曄是個謀士,看的比前人遠,讓他知道漢室亡是定局,不需要再去掙扎。而他也只能是個謀士,謀士侷限了他讓他只懂依附,沒有稱霸的雄心。

  • 4 # 絕筆歷史

    說起劉曄這個人呢,就不得不談起他的家世, 他是一個比劉備還要根正苗紅的漢室後裔,他是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劉延的後代,但他最後卻成為了曹魏集團的大臣,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這劉曄雖說是漢室後裔,乃皇親國戚,但是在東漢末年那種天下大亂的時局下,漢朝早已經是名存實亡了,而且各地諸侯都擁兵自重,天子已經失去了地位,況且劉曄和漢室已經血脈較遠,早無血脈之親。

    而在那個時候,曹操東征西討,平定天下,而也正是因為曹操才結束了中原多年的戰亂,所以他忠於曹操其實也算是明智之舉。做為一個生於亂世的讀書人,他應該明白大漢便氣數已盡的道理,改朝換代勢在必然。

    而這劉曄是一個滿腹經綸的謀士,在曹操手下可以說是舉足輕重,對曹操多次貢獻妙計,他對於天下的大勢往往一語中的,深得曹操信賴,有著佐世之才。後來又輔佐了曹丕,在曹睿時期去世,是一位曹魏集團的三朝元老。

  • 5 # 九州歷史

    劉曄名氣不大,但是實際貢獻超過郭嘉。《三國志》將荀彧、荀攸、賈詡的傳記合併,是一流謀士;程昱、郭嘉與董昭、劉曄、蔣濟等人的傳記合併,是二流謀士。劉曄是著名戰略家,是曹魏三朝元老。

    劉曄是光武帝劉秀的直系子孫,年少知名,有王佐之才。漢末大亂,劉曄所在的揚州地區鄭寶等人作亂,劉曄親手斬殺鄭寶,被推舉為首領。劉曄是漢室宗親,不想擁兵,投奔了廬江太守劉勳。劉勳被孫策打敗,劉曄跟隨劉勳投奔曹操。曹操畢竟朝廷封的丞相,代表正統,在那個年代,想要為朝廷效力,又能投奔誰呢?

    劉曄善奇謀,為曹操、曹丕、曹叡三代貢獻很大。毛澤東曾經向幹部推薦了四個三華人物的傳記,包括張魯、呂蒙、郭嘉、劉曄,在他看來,劉曄足智多謀、善於應變,在三國是頂尖級謀士。

    劉曄一是對形勢判斷精準。早在劉勳手下時,劉勳就因為不聽劉曄之言被孫策打敗。投奔曹操後,屢獻奇計。曹操拿下漢中,劉曄極力勸曹操進攻益州,他認為劉備初定益州,統治不穩,而且劉備帶兵剛從荊州回來,曹操以“得隴望蜀”拒絕了。實際上當時“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忙於到處鎮壓。過了一段時間,曹操後悔了,問劉曄還能進攻嗎,劉曄說劉備已安定局勢,不能進攻了。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孫權來投降,群臣中只有劉曄反對,他認為如果與劉備夾擊東吳,不出半個月東吳就滅亡了,魏國會得到東吳的腹心地帶,劉備僅僅得到東吳的西部邊境,然後滅蜀就很容易。曹丕坐失統一中國的良機,孫權答應送來質子也沒兌現,曹丕不僅沒得到好處還被孫權嘲弄。

    劉曄還“長於知人”。孟達來投降,他本人才能出眾、舉止優雅,曹丕大喜,以為得到大才,委以重任,劉曄堅持認為孟達逐利之人,不可託付大任,後來孟達果然反叛。他判斷公孫淵一定會背叛、判斷劉備一定會伐吳,無一不準。

  • 6 # 歷史百家爭鳴

    其實這個問題有點強人所難,當時的漢室宗親很多,比如有劉表,劉璋等,他們難道不想匡扶漢室,並不是他們不想,實際上是他們無能為力,漢室宗親中也只有劉備才建立了那麼一點勢力,而劉備也是借用匡扶漢室的名義才獲得政治上的正確性。

    而劉備最後也失敗了,三家最終歸晉,你能說劉備不匡扶漢室?

    劉曄雖然也是漢室宗親,但是這個人是一個有能力但是喜歡逢迎的人。

    劉曄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到了東漢末年,其實已經是非常遠了,當然比劉備這個中山靖王還是要近很多的。

    劉曄膽識過人,在十三歲的時候,就按照母親的遺命殺了父親的一個寵愛的下人,爾後又向自己的父親解釋清楚,獲得父親的讚賞。

    劉曄二十多歲的時候,天下大亂,劉曄所在的揚州也豪強四起,劉曄家是揚州的高族名人,因此被用兵的鄭寶的招攬,而劉曄則認為鄭寶這些人不成大器,不願意與跟他們同流合汙。

    劉曄借曹操使者到來之際,宴請使者和鄭寶,最後一刀殺死了鄭寶,收服了他的部眾,但是由於他也是漢室宗親,所以不願意擁兵自重,就把這些軍事力量送給了瀘州太守劉勳。

    但是劉勳也不是那塊料,很快中了孫策的計策,導致軍事失敗沒有立足之地,只能去投靠曹操,劉曄也到了曹操那裡。

    劉曄才華堪比荀彧,料事如神,所以被曹操重用。到了曹叡時期,劉曄依然也深得重用。但是這個時候劉曄開始成為逢迎之人。

    胡三省的評價很到位:“言者謂曄善迎合上意,上若有所問,試反上意而問之,曄之對必與上之問反,而與上意所向者合。每問皆然,則可以見曄迎合之情矣。

    也因為如此,收到曹叡的冷落,抑鬱而終,其實劉曄本來就是這樣性格的人,只是在曹操時期重用而已,而劉曄之所以沒有匡扶漢室,與他是一個喜歡逢迎也有關係,他只是一個謀士,而不是一個主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G“有驚無險”拿到夏季賽首勝,Theshy很秀但暴露了一個弊端,新人表現穩健,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