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4927266062

    親愛的,我來啦!

    小孩打架是成長路上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情。但是相對於七八歲、八九歲的孩子來說,三歲的孩子打人是最難處理的事情。你不能縱容他打人,但也要照顧寶寶的情緒。

    這裡我們先來舉個案例噢!

    一位好朋友的孩子快3歲了,最近發現孩子脾氣越來越暴躁,稍微有一點不滿意的地方,他就又哭又鬧、亂扔東西。

    之前,她總是蹲下來耐心的詢問他:“是不是因為……才生氣的?”然後再告訴他,為什麼有些事現在不能做或者為什麼他想要的現在得不到等,從不因此而打他或罵他。

    但是,最近他的脾氣越來越大,情緒來的時候,竟然會出其不意地打在我朋友臉上。雖然朋友和他反覆說過生氣時不能打人,但他情緒起來的時候,依然會重複“打人”。

    朋友也開始懷疑,是不是因為從來沒有打過他,也從沒狠狠地罵過他,所以,他覺得媽媽“好欺負”。

    ————————

    對於第一次做父母的家長來說,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擔心也是最棘手的就是孩子的情緒問題。

    三歲的孩子,思維還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當他有什麼需求的時候,就希望立馬能實現,比如想和媽媽玩、想聽故事、想吃糖果等等。

    當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想發脾氣,這是孩子在情緒發展過程中正常的表達方式。

    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比昂曾經提出過“α功能”理論,他認為人的情感分為忍受得了的和忍受不了的兩種。忍受得了的情感是α元素,忍受不了的情感是β元素。

    把β元素轉換成α元素的“α功能”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心智功能。而決定母親“α功能”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她對孩子的愛以及對於丈夫的愛。

    很多時候,媽媽對孩子的愛超過了一切,這種愛能把她的“α功能”上升到極限。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媽媽常常會成為“被打”的物件。

    1、那孩子為什麼突然就打人了?

    這種行為是“學會”的,還是隻是她的一種表達方式。

    當孩子打你時,你是否要打回去呢?其實,寶寶成長到一定階段,可能會突然“愛”上打人,而且首打的物件往往是自己的親媽。

    打人是寶寶身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表現,當寶寶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有可能就是用打人來表達情感與需求。

    2、那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去處理呢?

    儘量不要讓周圍的人成為孩子打人時的“觀眾”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兩到三歲小孩的思維還處在“具象思維”和“直覺運動”階段,有很多孩子原本只是想透過“打人”來表達自己的一些小情緒,卻因為家長的圍觀、猜測與質疑,讓其行為更加極端。

    所以,儘量不要讓周圍的人成為孩子打人時的“觀眾”,並儘可能將孩子從人多的地方帶走,這樣有助於安撫孩子的情緒,並瞭解孩子“打人”背後真正的原因。

    3、找出“打人”原因,切忌“回打”

    面對孩子“打人”事件,家長首先應該保持冷靜,透過耐心詢問來推測寶寶攻擊行為後面的根本原因,而不是馬上選擇回打的方式,哪怕回打是出於一種本能反應。因為你的回打,有可能恰恰滿足了她攻擊的期待,並且觀察你的反應,從中學到更具體的打人方式。

    有時候,孩子的攻擊行為也許是出於自我防禦,也許是出於模仿,也許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出來的。比如你和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兩人的頭相互“叮咚”撞擊在了一起,她出於自我保護朝你頭的位置打了一下。

    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平時她摔倒在地,你總是會打地板,說地板不聽話,孩子就迅速模仿了。

    4、告訴他自己最真實的感受,並學會“示弱”

    面對寶寶打媽媽的行為,很多家長的想法是:“我要反擊,告訴他被打的滋味,然後“說服”他不能這樣對我,更不能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別人。”但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小孩心智並不是很成熟,有時候甚至會以為你在跟他玩,一邊笑著一邊打得更歡了。

    此時的你不妨輕輕將他的手挪開,平靜地告訴他:“媽媽很痛,媽媽不喜歡,不可以這樣,然後走開。”讓他感受到原來媽媽也會受傷。

    在這一過程中學會向他“示弱”,告訴他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將“強父母、弱小孩”的親子互動模式弱化一些,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不要讓“對不起”成為“免死金牌”

    現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全家人圍著孩子轉,過多的關注會進一步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認知。

    他之所以會打人,可能是因為此時沒人陪他玩遊戲、講故事,他覺得自己受到了冷落,然後惱羞成怒,透過“打人”的方式求關注。

    或者,以前他也有對你發過脾氣,雖然你當時表現得很難過很生氣,但是隻要他向你道歉,馬上就可以獲得原諒,甚至一句“對不起”還能換來更多的福利。

    於是,他知道了每次犯錯後只要說句“對不起”就行了,慢慢的“對不起”成了他的免死金牌,他無須承擔任何責任。

    6、手足無措的時候試著藉助外力

    孩子情緒認知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不是一次肉體處罰或者一次心理疏導就可以解決的。有時候,家長也會很苦惱,明知道這種行為是錯誤的,跟他說了千百遍,但就是不改。

    媽媽來啦露筱在這裡要提醒媽媽們,其實這個時候可以考慮藉助外力,比如繪本里面的一個故事,他最崇拜的漫畫人物、或者跟周邊同齡小朋友行為的比較,來告訴他你不可以這麼做,慢慢引導孩子理解並認識到打人的後果,一定要教他學會承擔後果。

    7、教會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一般2歲左右的小孩,就已經開始對情緒有簡單的認知了。此時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跟不上,只能透過打人來表達情緒,甚至一些小朋友高興或者不高興都透過打人來表現。

    此時,你不應對孩子的打人行為有過激反應,否則他會認為自己的這種情緒表達方式很有效,成功地引起了你的注意,以後還會繼續使用這種表達方式。

    你應該趁機對他進行情緒認知教育,幫他認識到他現在的情緒是什麼,面對這種情緒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

    比如你拿了一個蘋果給他,他不喜歡吃,把蘋果打落到地上,此時你可以告訴他:“你要是不喜歡蘋果,可以跟媽媽說不吃,好嗎?想吃什麼,不吃什麼,都可以主動告訴媽媽,但是不可以用暴力。”

    也許多演示與表達幾次後,孩子漸漸就會明白了,其實這個情緒可以用簡單的“不”來解決,而不是僅僅只能用肢體語言來表達。

    每個孩子剛開始都是一張純白的紙,然後用自己的個性把這張白紙塗滿。父母被孩子打了,往往都不會和孩子記仇,有些父母一笑了之,有些一開始很生氣,但很快就淡忘了這件事情。

    但是,家庭教育並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需要不斷的檢修並做好售後工作。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這次是打父母,下次可能就是打別人,甚至愈演愈烈。

    當你發現孩子開始打人時,請一定要有耐心,方法那麼多,總有一款適合你家孩子,切勿以暴制暴。

    最重要的是,時時刻刻教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孩子將來才會是一個有獨立人格、敢於擔當的人噢!我是媽媽來啦國家級育嬰師露筱,非常感謝受邀,能夠幫助到你!若有問題,可以關注私信我,看到了會第一時間回覆哦!願寶寶健康快樂成長! (❛ั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辦法讓小孩子愛學習,不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