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曾園

    南洋水師是一支比較悲哀的隊伍,人們瞭解較少。瞭解多一點,就明白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的表現為何如此不堪。

    1875年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沈葆禎受命籌辦南洋海防。雖然在提法上南洋水師與北洋水師並列,但沈葆楨明白政治意味著什麼,他不爭經費,也不爭管理權。後來沈葆楨乾脆說,四百萬由北洋水師與南洋水師分散使用太少,提出全部給北洋。既不抱怨,也不亂打聽頤和園的經費來源,實在是大清不可多得的正能量好官員。

    前一年4月,日本軍隊在臺灣登陸,清政府令沈葆楨防守臺灣。與李鴻章研判形勢後,沈葆楨認識到防守不可能做到。相關細節也無法跟清廷說明,比如,由金陵機器製造局馬格里鑄造的大炮只能鳴放禮炮,如果發射實彈就會引發炮身爆炸,炸死的就是我方炮手而非敵軍。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從鎮南關到臺灣,戰線很長。有勝有敗,鎮南關馮子材大捷,劉銘傳在基隆取勝。

    南洋水師曾派五艦赴臺支援,有一種說法是,水師在海上與遇到法國孤拔將軍率領的法艦九艘。南洋水師三艦退避入港,另外二艦進入石浦灣後自沉。從以後的局面看,這是明智的。所以以後北洋水師也如法炮製。

    福建水師不自量力,開戰不到一個小時內,十一艘軍艦全軍覆沒。其中九艘被擊毀,兩艘自沉。

    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拒絕前去救援受敵攻擊的福建水師,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期間,當北洋水師獨力抗擊日本海軍之時,南洋水師保持“中立”。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覆沒,南洋水師部份艦艇調防北洋。1909年,南北兩洋水師合併,南洋水師正式消失。

  • 2 # 陳悅漫步海邊

    有關近代海軍史的問題問我就對了。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南洋水師最後是在1909年與北洋水師同時被取消,二者的軍艦被整編成了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

    詳細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發個感慨,看了前面有些人給出的答案,實在感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古訓的重要。不知道就不要亂回答,中法戰爭中,北洋水師何曾拒絕過南下支援臺防?另外配那麼多錯誤的“沈葆楨”圖片,是什麼用意?在公開場合發表這種錯誤離奇的話語,會造成什麼樣的誤導?希望這些答主在答題之前多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熟悉這個領域的話題,多幾分責任心。

    回到正文上來。

    甲午戰爭前南洋水師的一般歷史

    所謂南洋水師,其正式的番號名稱叫作江南輪船,其歷史淵源比北洋海軍更早。

    (南洋水師的建立者曾國藩)

    1870年,根據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藩的奏議,清政府批准依託當時中國國內的兩大蒸汽軍艦建造基地——船政和江南製造局,以兩處所造的軍艦為基礎,各自編練一支輪船艦隊。船政的艦隊稱為輪船,江南的艦隊稱為江南輪船,這就是南洋水師的由來。

    新成立的江南輪船,其首任統帥是曾經擔任過船政提調的吳大廷,職務名稱為綜理江南輪船操練。此後,逐漸出現了由綠營江南水師提督兼任江南輪船統領的慣例,江南輪船也就事實上成為附庸於綠營江南水師的武裝力量。其主要駐泊地是江蘇江陰至上海一帶,其主要的防區只是在吳淞口外海,以及長江下游,是當時中國幾支近代化艦隊中防區範圍最小的一支。

    1875年清政府下旨由南北洋通商大臣分別籌建南北洋海軍,最終北洋海軍在1888年正式成軍,然而原本應該以江南輪船為基礎建立的南洋海軍,卻始終沒有成軍,因而也被一直習慣性稱為南洋水師。

    (1894年5月參加南北洋會操時的南洋水師巡洋艦)

    由於北洋海軍的建設,吸納了當時國內唯一的近代海軍教育機構——船政後學堂的大量優秀畢業生,以至於南洋水師的軍官素質較北洋海軍差了許多。如果說北洋海軍的軍官多是科班出身的話,那麼南洋水師的軍官則可以說多是野路子出身。因為軍官本身的專業程度、學術水平較低,再加上兩江總督、南洋大臣一職經常發生人事變動,以至南洋水師的訓練水平始終較差,其裝備建設的發展也非常緩慢。根據1891年南北洋艦隊會操時的表現看,南洋水師甚至連一些基本的艦船陣形編隊都不掌握。正因為訓練水平低下,1885年中法戰爭中南洋水師奉命南下支援臺防時,瞻前顧後,推諉不出,屢經嚴旨催促南下後,在海上一經遇到法國軍艦便做鳥獸散,還在浙江鎮海鬧出了擅自入港,被當地軍民哄趕的鬧劇,在浙江石浦更是發生了兩艘南洋水師軍艦在黑夜中自相攻擊,雙雙沉沒的怪事。

    甲午戰爭中南洋水師的表現

    甲午戰爭爆發時,就可出海軍艦的數量來說,南洋水師是當時國內實力僅次於北洋海軍的海上力量(擁有“南琛”“南瑞”“開濟”“鏡清”“寰泰”“保民”6艘無防護巡洋艦),其主要使命是防守吳淞口,兼顧閩浙海防。戰爭中曾經在臺灣海峽攔截過有向日本輸出軍火嫌疑的西方商船。

    (甲午戰爭中曾在臺灣海峽盤查西方商船的南洋水師巡洋艦“南琛”)

    到了大東溝海戰後,尤其是旅順失守後,北洋海防形勢岌岌可危,此時李鴻章乃至清王朝想出了調南洋水師馳援北洋海軍的謀劃。然而時任南洋大臣張之洞經過調查南洋水師的內情,發現官兵們根本不敢北上作戰,最後只得請求北洋海軍派官兵來南洋駕駛軍艦北上,因為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作罷。

    甲午戰爭後南洋水師的歷史

    甲午戰爭結束後,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重要軍港旅順、大連灣、威海淪入日軍之手,中國北方海上力量被橫掃一空。而南洋水師則因為未在甲午戰爭中直接參與戰事,所以沒有發生損失,依然存在,而且戰爭中南洋大臣向德國定製的4艘魚雷艇“辰”“宿”“列”“張”歸國,還使南洋水師的軍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甲午戰爭期間南洋從德國訂造的“星宿”魚雷艇)

    三國還遼後,原本被日本侵佔的旅順歸還給中國,清王朝在華北重新擁有了一處重要軍港,急需重建海上防務。南洋水師作為當時國內實力最強的近代化艦隊,被命令將主力艦“開濟”“鏡清”“寰泰”“南瑞”等派往旅順,填補北洋海軍覆滅後形如真空的北方海防,同時承擔南北洋海防,成為南洋水師歷史上最奪目的片段。之後,隨著清政府決定重建北洋水師,以及甲午戰爭期間李鴻章從歐洲應急購買的“飛鷹”“飛霆”等軍艦的歸國,南洋水師軍艦留防北洋的必要性消失,原本被派北援的軍艦重新返回江南,仍然恢復到了甲午戰爭爆發前的南北洋並立模式。

    (庚子事變後,南洋水師在日本訂造的“江元”級炮艦)

    1903年,署理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張之洞一度計劃壯大南洋水師,從日本訂造了“江元”“江亨”“江利”“江貞”4艘長江炮艦。然而隨著張之洞返回湖廣總督本任,改熱心於在湖北建設艦隊,而後續的南洋大臣對繼續建設南洋水師缺乏興趣,1905年經過南洋大臣周馥和北洋大臣袁世凱協商,首先將南洋水師歸北洋水師一併統領、訓練,雖然南洋水師已經歸北洋水師統領,但依然保持番號。

    再到了1909年,清政府改革海軍制度,打破以往海軍艦隊劃區駐防的模式,取消南洋水師、北洋水師,將軍艦重編為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一起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不過從後來重編的艦隊情況看,事實上長江艦隊主要是以原南洋水師的軍艦編成,也可以理解為長江艦隊繼承了南洋水師的衣缽。

  • 3 # 手機使用者61198016166

    不管是北洋水師還是南洋水師雖然是堅船利炮,但都沒有戰鬥力。日本打敗認為強大但不堪一擊的北洋水師後已無心再去理睬南洋水師。南洋水師也幾乎是擺設,最後無聊地被改編消亡了。北洋水師只不過是清朝國運滅亡的迴光返照,表面看強大其實是腐朽,留下的只是可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裡有你那麼美人美我可不可以載你到處飛的是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