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洪良
-
2 # 天地理親師
潘金蓮的案是翻不了的。她毒殺無辜的武大郎,罪無可恕。但是,用現代文明來衡量,她又是個受害者。她的婚姻是當時專制制度強加於她的不幸,她沒有自由,以致心理變態,以暴易暴,用更殘忍的方式加害更弱小的武大郎。所以,我們不應該為潘金蓮翻案,而是要從根源上防止悲劇重演。
-
3 # 白髮魚潐
潘金蓮從古至今,在計諸多戲劇影視作品中都是,淫婦蕩婦毒婦的代表。現在人生活理念認為。嚮往美好是人固有本性,美貌如花的她嫁一個三寸丁骨瘦皮的武大郎,的確委屈,`是鮮花插在牛糞上了,而在封建禮教社會里,這種亊實又無法改變。潘金蓮本質不壞,在未遇到西門慶勾引前,還是和武大生話很好。雖然和西門通姦,也並無害武大之意。後來,也是因懼怕武松報復,經不起王婆慫甬才參與殺武大之謀。
-
4 # 吳鉤的鉤沉
給潘金蓮翻案的主要是兩撥人,一撥是五四式的知識分子、文人作家。他們認為,潘金蓮是受封建禮教、封建家庭迫害的女性,她與西門慶私通是對自由戀愛的追求,她也是敢於反抗封建禮教的巾幗英雄,雖然最後受到殺害。在五四式小文人的眼裡,好像通姦、殺夫都成了反抗的象徵。這裡面的道理,常人是理解不了的。
還有另一撥也執意要為潘金蓮翻案,他們是潘氏族人,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剛上映時,不是有一批潘姓人起訴劇組抹黑了潘金蓮嗎?此外,還有許多武姓族人也堅持為潘金蓮、武大郎翻案。他們都相信自己是武潘的後裔,武大郎與潘金蓮歷史上實有其人,但絕不是《水滸傳》所寫的那樣,而是一對恩愛夫妻,武大郎是明朝的進士,潘金蓮則是大家閨秀。因為小人造謠,謠言傳入施耐庵耳裡,才被寫入《水滸傳》。
——這是流傳於河北清河一帶的民間傳說,但直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任何可靠的文獻史料可以證實這一傳說。
-
5 # 活著自由
說的是虛構的潘金蓮,不能給她翻案。她追求幸福可以啊,但是殺人就不對了,這事放現在也最少是個無期啊。真不知道這些為她翻案的傻逼咋想的,想想他們的老婆全是潘金蓮式的,老公全是西門大官人的,他們心裡作何感想。
回覆列表
淫婦乃至惡婦的代名詞
潘金蓮是我們國家文學藝術史上的一個典型藝術形象。由於經典小說《水滸傳》、《金瓶梅》的描寫,成了淫婦乃至惡婦的代名詞。
佚失的元雜劇《雙獻頭武松大報仇》,可能是最早寫武松殺嫂的文藝作品。創作於元末明初的《水滸傳》,則把潘金蓮寫成一個私通姦夫害死本夫的淫婦。不過在這本書中,潘金蓮不完全是反面形象,也有可憐的一面,這就給後來的潘金蓮翻案留下了由頭。
書中寫潘金蓮原是清河縣大戶人家的使女,因為不肯依從男主人的調戲而向女主人告狀。男主人懷恨在心,把她嫁給一個面目醜陋、身材短矮、頭腦可笑的、比她大十幾歲的武大郎。武大郎在清河縣因一般無賴子弟糾纏其妻,不得已只好遷到陽穀縣居住。武大郎在陽穀縣遇到打虎的兄弟武松,把武松領到家中。潘金蓮第一次見到儀表堂堂的小叔子,便產生了愛慕之心。然而武松是正統觀念中堂堂正正的男子漢,不可能做“欺兄霸嫂”的不恥之事,因此潘金蓮無法達到目的。後來,潘金蓮經不住老奸巨滑的王婆和有錢有勢、奸詐刁鑽的西門慶的引誘,落入了他們的圈套,毒死了自己的丈夫。最終,西門慶和潘金蓮以“姦夫淫婦、謀害親夫”的罪名被武松所殺。
而寫於明代隆慶、萬曆年間的《金瓶梅》,則更進一步把潘金蓮寫成了一個殘忍、刻薄、嫉妒、說謊、毒辣的淫婦。如果說《水滸傳》中的潘金蓮還有幾分可憐的弱者成分,在《金瓶梅》中,潘金蓮完全就是個生性淫蕩、心狠手毒的惡婦。
五四運動後歐陽予倩給潘金蓮翻案五四運動以後,在反封建和追求個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思潮影響下,進步戲劇家歐陽予倩於1926年創作了五幕話劇《潘金蓮》。劇中寫潘金蓮是一個敢於反抗張大戶淫威的聰明伶俐的美麗丫環,被逼與武大郎成婚。她由於橫遭摧殘,才產生了變態心理,併為西門慶引誘,謀殺了丈夫。她是值得同清的封建剝削制度和封建道德觀念迫害下的受害者。劇中潘金蓮有一句臺詞:“我想夫妻不相配,拆開了再配過,又有什麼要緊!”這其實是把作者的新思想加在了潘金蓮身上。
1927年12月17日,歐陽予倩與周信芳在上海藝術大學的小劇場公演《潘金蓮》。歐陽予倩,1889年5月12日生於湖南瀏陽一個官宦家庭,卒於1962年9月21日。他1902年留學日本,1910年回國以後,組織新劇同志會,1916年起做京劇演員,並寫作電影劇本、話劇劇本,1931年加入“左聯”,後擔任電影導演。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戲劇學院院長。
周總理叫停北京人藝上演《潘金蓮》1961年4月底,焦菊隱任院長的北京人藝把歐陽予倩的劇本《潘金蓮》再次搬上舞臺。但很快被叫停,直接出面干預的人是總理周恩來。北京人藝的老作家梁秉堃曾在回憶錄中記錄了《潘金蓮》停演風波的來龍去脈。
梁秉堃回憶說,第一次看過戲之後,周總理一反常態,既沒有上舞臺看望演員,也沒有發表意見,只是表示“我還要再看一次,有些問題需要再想一想”,便告辭了。過了兩天,周總理和夫人鄧穎超又來看戲,並且邀請了田漢、歐陽予倩、齊燕銘、陽翰笙、譚富英、馬連良、裘盛戎和筱白玉霜等戲曲界人士。看完戲以後,周恩來和大家以及劇院的領導、導演、演員共21人在首都劇場的小休息室裡座談至深夜。
在聽取了其他人的意見後,周恩來表示:“如果潘金蓮為了求解放,出走了,或者自殺了,當然會使人同情。”然而,因為求得個人解放而危害別人,這是繞不開的結。因此周總理認為,不宜給潘金蓮翻案。
1961年,人藝排演《潘金蓮》不久,北京市文聯組織了《潘金蓮》的演出,並準備請導演、演員和其他人寫批評的文章。周總理知道以後,立即指示把這種活動全部停止下來,並派秘書將他的意見登門轉告歐陽予倩,“一不要做檢討,二不許見報批評,三不要再開會。這件事到此結束了”。
新時期“巴蜀鬼才”魏明倫再為潘金蓮“打抱不平”時間進入1985年,又一個為潘金蓮“打抱不平”的人出現了。此人小學沒畢業,卻被叫做“巴蜀鬼才”。他就是四川作家魏明倫。魏明倫在傳統故事的基礎上創作出了荒誕川劇《潘金蓮》,劇中描寫潘金蓮在張大戶家為僕,遭到強姦後,違心地與賣燒餅的武大郎結為夫妻。潘金蓮看到打虎英雄武松,便對他產生了愛慕之心,受到武松的嚴厲拒絕。瀟灑風流的大官人西門慶勾引並佔有了潘金蓮,毒死武大郎。這齣戲中,魏明倫把潘金蓮寫成了一個被逼無奈而陷入罪惡深淵的形象,對潘金蓮的命運投入了同情之感。劇中魏明倫虛構了不同國家,不同朝代的人物,讓他們在同一時空中走上臺來,對潘金蓮的所作所為進行評說。
1985年,川劇版的潘金蓮此戲上映後也在社會上引發了爭論,贊同者稱之為川劇歷史上的里程碑,反對者則對劇中的潘金蓮形象頻頻搖頭。多年後,魏明倫還難掩得意地說:“寫《第二次握手》的那個作家張揚,一次發言說,央視拍的電視連續劇,四十集,有三十五集是根據施耐庵的原著改的,可是有五集涉及潘金蓮的不是,是根據魏明倫那個潘金蓮改的,因為它的觀點向魏明倫傾斜,而不是施耐庵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