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讀者說今天要讀的篇目是:喜雨亭記凌虛臺記超然臺記喜雨亭記這篇主要記敘了喜雨亭命名的緣由,修建的經過。宋仁宗嘉佑6年,蘇軾任鳳翔府籤書判官,嘉佑7年修建了這個亭子。因為當時久旱得雨,就命名為喜雨亭。從而表達人們久旱逢甘霖的喜悅心情,反應了蘇軾重農重民的儒家仁政思想。開篇點名喜雨亭命名的緣故,一個緣故,就引用了歷史上的三個事件,說明古人經常用一件喜事來命名,以此紀念和期盼喜事連連。寫建亭的經過,再寫旱後喜雨,再把喜雨與亭成聯絡起來。蘇軾於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到鳳翔任籤書判官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鑿池引流,種植樹木,美化環境,作為官員的休息之所。這一年占卜算卦為豐年,但不巧的是當地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旱情顯現,大旱望雲霓,百姓的憂愁是可想而知的,百姓們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結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古人以干支紀日,乙卯是四月初二,甲子是四月十一日。這種句子簡單,並不寡味,很像甲骨卜辭中的語言,讀起來容易很有味。雨下得夠不夠?老百姓最有發言權,認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丁卯是四月十四日,半月之內連降了三次雨,前兩次只能夠解燃眉之急,第三次連下了三天,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實在。春雨貴如油,好雨,喜雨啊!在這裡,我們要注意“民以為未足”這句話的作用,這一抑,然後產生後面的三日大雨,效果才能強烈顯示出來。四段皆為歌頌。把喜字進一步寫透。並且不歸功於太守,不歸功於天子,不歸功於造物,不歸功於太空。文章圍繞喜雨二字,在記敘中有議論,有抒情,有對話,充分體現了蘇軾的文筆流暢,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凌虛臺記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鳳翔府知府陳公弼為了登高遠眺,自己規劃興建了一座土臺,名曰凌虛臺,請蘇軾作記,蘇軾便寫下了這篇文章。寫凌虛臺的地理位置。也寫明凌虛臺為何所建:“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寫凌虛臺其名的由來,以及蘇軾為何會為之作記。抒發對廢興成毀的感嘆。文章簡單,但是陳公弼與蘇軾二人的糾葛卻不簡單。陳公弼,字希亮。蘇軾舉賢良方正,初涉仕途,任職鳳翔府籤書判官,陳公弼便是他的頂頭上司。同事們對才華橫溢的年輕蘇軾敬頌有加,尊稱:蘇賢良。陳公弼斥曰:“府判官何賢良耶?”讓蘇軾碰一鼻子灰,很沒面子。在蘇軾看來,陳公弼“目光如冰,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足見其實為嚴肅古板,不苟言笑的老古董。最讓蘇軾鬱悶的是,他所擬的公文總會被這個陳知府挑剔塗改再三。這對一個自認為文采斐然的青年才子而言,情何以堪?其羞憤和惱怒之情可想而知。剛剛被歐陽修誇的天下少有的蘇軾,在陳公弼這裡,屢屢碰壁,心情十分不舒暢。且陳公弼有意磋磨蘇軾銳氣。一日蘇軾謁陳公弼,陳公不見,作《客座假寐詩》諷刺陳公:“謁入不得去,兀坐如枯坐,豈為主忘客,今我亦忘吾。同僚不解事,慍色見髯須。雖無生命憂,且復忍須臾。”兩人互相的看不順眼。蘇軾不赴府宴,中元節也不過知府廳堂,陳公弼抓住這一點,竟然上朝廷糾劾,蘇軾被朝廷罰銅8斤。處罰了蘇軾後,陳公又命蘇軾作記。那蘇軾桀驁的脾氣,怎麼能忍?於是,便有了諷刺之語。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尚或者欲以誇世而自足,自過矣”。不過府都要懲罰蘇軾的陳公,看到這篇《凌虛臺記》後,卻沒有大發雷霆,而是“不易一字,亟命刻之石。”也是大氣非常了。往後,蘇軾宦海沉浮,才漸漸明白,當時陳公對他的良苦用心。當蘇軾被貶黃州時,舊友皆避之唯恐不及,唯有陳公之子季常是東坡草堂談佛論道的常客。多年後,陳公仙逝,一向鮮作傳記的蘇軾恐陳公為世人忘,為了表示敬意,特地作了《陳公弼傳》,詳敘其人其事,最後寫道:“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至形於言色,已而悔之。”超然臺記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元年(1074)改知密州,第二年,他修補了城上的一座高臺,常與賓客在上面飲酒賦詩。其時正在濟南做官的弟弟蘇轍便給這座臺取名為“超然臺”,並作《超然臺賦》,蘇軾也寫了這篇《超然臺記》。這篇“記”與蘇轍的“賦”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即:人生無常,只有超然物外,才能悠哉自樂,無往而不樂。文第一二段,主要說明,物質豐富與否,與快樂與否,無必然聯絡。以樂觀欣賞的心態對待自然,便萬物皆有客觀,皆有可樂;以豁達的心態對待生活,便餔糟啜醨,皆可以醉;以樂觀與超然的心態對待世事,便沒有美惡、去取、大小、禍福的煩惱,就能夠遊於物之外,能無往而不樂。第三段就點明瞭這樣說的原因:蘇軾從錢塘被貶密州。生活水平下降,風景也不如過去美好。蘇軾到密州一年,勵精圖治,治理初見成效,百姓安居樂業。蘇軾自己也時心寬體胖,過的很是舒心。於是修補破敗的官衙,修繕庭院,十分開心。第四段寫修正後的樓臺勝景。也是全文主體。蘇軾既羨慕隱士的避世超然,又嚮往“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既追思“淮陰之功”,又哀嘆他的政治悲劇。第五自然段,寫其弟蘇轍為其臺名曰“超然”,希望自己的哥哥能夠超脫一點,無往而不樂,這就是超然臺命名的來歷。“超然”是一種境界,然而蘇軾一生都在出世入世之間掙扎搖擺,即便蘇軾為人豁達,也難免有困惑不解,難以自拔之時。今日話題:三篇記寫於三個不同時期,三個時期的蘇軾有何不同?——————————分割線———————————————以下是書友感悟——————Jennifer讀蘇軾文,很容易感受到他的心情,整體讀來極流暢,而作者的那種樂觀及熱愛生活的態度也躍然紙上。喜雨亭,作者初到此地,很快適應,並能將亭中玩樂歸於雨,不以太守之力自居;凌虛臺中作者大膽的議論,充滿了年輕氣盛的味道,陳公還能接受此文,非常人之量;超然臺記,蘇軾熱愛生活,超然物外的心態真的難得,關鍵是如何去感受日常生活的點滴樂趣,恰好讀到有關汪曾祺的介紹,在這點上,有類似的生活觀。——————————————————————等待戈多這三篇全都是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大作,寫景狀物行雲流水,撫今追昔行雲流水,抒情言志皆為佳作。《喜雨亭記》透過亭子的由來及經過,把個人及百姓的歡喜貫穿其中,把雨作為對生民的饋贈,尋找應歸功於誰。最終歸誰已不再重要,而紀念這些歷程反而最有意思。《凌虛臺記》透過探究凌虛臺建造及滅失,尋找與疑惑的過程。反襯出與其寄託於物,不如求索真正可以加持,讓自己快樂和實現的東西。《超然臺記》超然二字寄託了太多人面對世俗的無奈和掙扎。多少人希望可以超然,而結果卻被現實所羈絆,無法超然。反而蘇東坡卻能超然於世,隨遇而安,灑脫自在。實在羨慕難得。——————————————————————你不懂喜雨亭記蘇軾到風翔府任職的第二年在院子裡建了一座亭臺做休憩之所,借久旱逢甘霖之事冠之以名,原本是雅興之所至,卻機緣巧合成為了太守思慮於民,與民同樂一樁美談。可能因為生活在乾旱的北方,我尤其喜歡下雨,即使連綿小雨接連幾日也不會讓我感覺煩悶,看著雨水打在樹上,久看不厭。乾旱逢雨是喜事,陽臺賞雨也是樂事一樁。凌虛臺記記敘此文所作之背景,引發對世事無常一番感慨,恢弘的宮殿尚且不能久存,何況一土臺乎?可是你的喜雨亭建成,你不還喜不呵呵的寫了一篇文章來紀念嗎?超然臺記“凡物皆有可觀”,世間不是缺少美,而是色缺少了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時間也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知足的心態。自來身外之物皆可拋,讓你不再痛苦的關鍵只能是自己的內心的轉變。——————————————————————如果喜歡請加入我們
領讀者說今天要讀的篇目是:喜雨亭記凌虛臺記超然臺記喜雨亭記這篇主要記敘了喜雨亭命名的緣由,修建的經過。宋仁宗嘉佑6年,蘇軾任鳳翔府籤書判官,嘉佑7年修建了這個亭子。因為當時久旱得雨,就命名為喜雨亭。從而表達人們久旱逢甘霖的喜悅心情,反應了蘇軾重農重民的儒家仁政思想。開篇點名喜雨亭命名的緣故,一個緣故,就引用了歷史上的三個事件,說明古人經常用一件喜事來命名,以此紀念和期盼喜事連連。寫建亭的經過,再寫旱後喜雨,再把喜雨與亭成聯絡起來。蘇軾於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到鳳翔任籤書判官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鑿池引流,種植樹木,美化環境,作為官員的休息之所。這一年占卜算卦為豐年,但不巧的是當地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旱情顯現,大旱望雲霓,百姓的憂愁是可想而知的,百姓們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結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古人以干支紀日,乙卯是四月初二,甲子是四月十一日。這種句子簡單,並不寡味,很像甲骨卜辭中的語言,讀起來容易很有味。雨下得夠不夠?老百姓最有發言權,認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丁卯是四月十四日,半月之內連降了三次雨,前兩次只能夠解燃眉之急,第三次連下了三天,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實在。春雨貴如油,好雨,喜雨啊!在這裡,我們要注意“民以為未足”這句話的作用,這一抑,然後產生後面的三日大雨,效果才能強烈顯示出來。四段皆為歌頌。把喜字進一步寫透。並且不歸功於太守,不歸功於天子,不歸功於造物,不歸功於太空。文章圍繞喜雨二字,在記敘中有議論,有抒情,有對話,充分體現了蘇軾的文筆流暢,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凌虛臺記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鳳翔府知府陳公弼為了登高遠眺,自己規劃興建了一座土臺,名曰凌虛臺,請蘇軾作記,蘇軾便寫下了這篇文章。寫凌虛臺的地理位置。也寫明凌虛臺為何所建:“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寫凌虛臺其名的由來,以及蘇軾為何會為之作記。抒發對廢興成毀的感嘆。文章簡單,但是陳公弼與蘇軾二人的糾葛卻不簡單。陳公弼,字希亮。蘇軾舉賢良方正,初涉仕途,任職鳳翔府籤書判官,陳公弼便是他的頂頭上司。同事們對才華橫溢的年輕蘇軾敬頌有加,尊稱:蘇賢良。陳公弼斥曰:“府判官何賢良耶?”讓蘇軾碰一鼻子灰,很沒面子。在蘇軾看來,陳公弼“目光如冰,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足見其實為嚴肅古板,不苟言笑的老古董。最讓蘇軾鬱悶的是,他所擬的公文總會被這個陳知府挑剔塗改再三。這對一個自認為文采斐然的青年才子而言,情何以堪?其羞憤和惱怒之情可想而知。剛剛被歐陽修誇的天下少有的蘇軾,在陳公弼這裡,屢屢碰壁,心情十分不舒暢。且陳公弼有意磋磨蘇軾銳氣。一日蘇軾謁陳公弼,陳公不見,作《客座假寐詩》諷刺陳公:“謁入不得去,兀坐如枯坐,豈為主忘客,今我亦忘吾。同僚不解事,慍色見髯須。雖無生命憂,且復忍須臾。”兩人互相的看不順眼。蘇軾不赴府宴,中元節也不過知府廳堂,陳公弼抓住這一點,竟然上朝廷糾劾,蘇軾被朝廷罰銅8斤。處罰了蘇軾後,陳公又命蘇軾作記。那蘇軾桀驁的脾氣,怎麼能忍?於是,便有了諷刺之語。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尚或者欲以誇世而自足,自過矣”。不過府都要懲罰蘇軾的陳公,看到這篇《凌虛臺記》後,卻沒有大發雷霆,而是“不易一字,亟命刻之石。”也是大氣非常了。往後,蘇軾宦海沉浮,才漸漸明白,當時陳公對他的良苦用心。當蘇軾被貶黃州時,舊友皆避之唯恐不及,唯有陳公之子季常是東坡草堂談佛論道的常客。多年後,陳公仙逝,一向鮮作傳記的蘇軾恐陳公為世人忘,為了表示敬意,特地作了《陳公弼傳》,詳敘其人其事,最後寫道:“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至形於言色,已而悔之。”超然臺記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元年(1074)改知密州,第二年,他修補了城上的一座高臺,常與賓客在上面飲酒賦詩。其時正在濟南做官的弟弟蘇轍便給這座臺取名為“超然臺”,並作《超然臺賦》,蘇軾也寫了這篇《超然臺記》。這篇“記”與蘇轍的“賦”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即:人生無常,只有超然物外,才能悠哉自樂,無往而不樂。文第一二段,主要說明,物質豐富與否,與快樂與否,無必然聯絡。以樂觀欣賞的心態對待自然,便萬物皆有客觀,皆有可樂;以豁達的心態對待生活,便餔糟啜醨,皆可以醉;以樂觀與超然的心態對待世事,便沒有美惡、去取、大小、禍福的煩惱,就能夠遊於物之外,能無往而不樂。第三段就點明瞭這樣說的原因:蘇軾從錢塘被貶密州。生活水平下降,風景也不如過去美好。蘇軾到密州一年,勵精圖治,治理初見成效,百姓安居樂業。蘇軾自己也時心寬體胖,過的很是舒心。於是修補破敗的官衙,修繕庭院,十分開心。第四段寫修正後的樓臺勝景。也是全文主體。蘇軾既羨慕隱士的避世超然,又嚮往“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既追思“淮陰之功”,又哀嘆他的政治悲劇。第五自然段,寫其弟蘇轍為其臺名曰“超然”,希望自己的哥哥能夠超脫一點,無往而不樂,這就是超然臺命名的來歷。“超然”是一種境界,然而蘇軾一生都在出世入世之間掙扎搖擺,即便蘇軾為人豁達,也難免有困惑不解,難以自拔之時。今日話題:三篇記寫於三個不同時期,三個時期的蘇軾有何不同?——————————分割線———————————————以下是書友感悟——————Jennifer讀蘇軾文,很容易感受到他的心情,整體讀來極流暢,而作者的那種樂觀及熱愛生活的態度也躍然紙上。喜雨亭,作者初到此地,很快適應,並能將亭中玩樂歸於雨,不以太守之力自居;凌虛臺中作者大膽的議論,充滿了年輕氣盛的味道,陳公還能接受此文,非常人之量;超然臺記,蘇軾熱愛生活,超然物外的心態真的難得,關鍵是如何去感受日常生活的點滴樂趣,恰好讀到有關汪曾祺的介紹,在這點上,有類似的生活觀。——————————————————————等待戈多這三篇全都是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大作,寫景狀物行雲流水,撫今追昔行雲流水,抒情言志皆為佳作。《喜雨亭記》透過亭子的由來及經過,把個人及百姓的歡喜貫穿其中,把雨作為對生民的饋贈,尋找應歸功於誰。最終歸誰已不再重要,而紀念這些歷程反而最有意思。《凌虛臺記》透過探究凌虛臺建造及滅失,尋找與疑惑的過程。反襯出與其寄託於物,不如求索真正可以加持,讓自己快樂和實現的東西。《超然臺記》超然二字寄託了太多人面對世俗的無奈和掙扎。多少人希望可以超然,而結果卻被現實所羈絆,無法超然。反而蘇東坡卻能超然於世,隨遇而安,灑脫自在。實在羨慕難得。——————————————————————你不懂喜雨亭記蘇軾到風翔府任職的第二年在院子裡建了一座亭臺做休憩之所,借久旱逢甘霖之事冠之以名,原本是雅興之所至,卻機緣巧合成為了太守思慮於民,與民同樂一樁美談。可能因為生活在乾旱的北方,我尤其喜歡下雨,即使連綿小雨接連幾日也不會讓我感覺煩悶,看著雨水打在樹上,久看不厭。乾旱逢雨是喜事,陽臺賞雨也是樂事一樁。凌虛臺記記敘此文所作之背景,引發對世事無常一番感慨,恢弘的宮殿尚且不能久存,何況一土臺乎?可是你的喜雨亭建成,你不還喜不呵呵的寫了一篇文章來紀念嗎?超然臺記“凡物皆有可觀”,世間不是缺少美,而是色缺少了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時間也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知足的心態。自來身外之物皆可拋,讓你不再痛苦的關鍵只能是自己的內心的轉變。——————————————————————如果喜歡請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