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饞嘴肥貓鏟史官

    鐵馬金戈亂紛紜,誰把江山主浮沉?

    城頭變換大王纛(dào),松下疏落古琴音。

    不向世外爭高下,只在橘裡定乾坤。

    一指點破三分勢,卻是閒花落子人。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有一些智慧謀略遠遠超乎我們想象的高人。一種是“入世”之高人,當你在變幻莫測的世事紛紜中陷入迷茫,難辨前路時,經過這個高人隻言片語的點拔,就能令你馬上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如散雲拔霧,通徹洞明,做出最正確的抉擇。在三國時代,有許多這樣的高人,比如郭嘉、賈詡、諸葛亮、周瑜等。

    還有一種高人他從來不捲入事態,事情的發展變化彷彿與他毫無半點關係,而他卻透過隻言片語引導著別人的參與和選擇,並施加潛默的影響,在毫無形跡中引領著整個事件的走向。這就是“出世”的高人。三國時代的“水鏡先生”司馬徽就是這樣一個“出世”的高人。別看他隱居山野,不問世事,但在花開花落,杯茶盞酒之間就能操控著世間局勢的發展走向。

    為什麼說《三國演義》這部著作寫的非常好呢?咱們從其中最細微的地方認真琢磨體會,才能感受到這些智者的高妙之處。咱們今天就來聊聊這位“水鏡先生”司馬徽。

    大家都知道,司馬徽出場是在劉備“馬躍檀溪”的這一橋段中。當時蔡瑁設下計謀,宴請劉備,準備下手加害。劉備得到伊籍的暗中警示,發現蔡瑁圖謀不軌,驚惶之下,藉口離席不辭而別,在後有追兵的緊急情況下馬躍檀溪,迷道進入山林野谷。

    劉備在惶急逃脫途中,遇到了一個牧童。這個牧童一眼就認出了劉備,他是聽一些來訪師父司馬徽的客人們談起劉備外貌是“身長七尺五寸,垂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因此就認出了劉備。這說明司馬徽雖在山野林間,但對外面世界的局勢發展和各方人物都瞭如指掌。在與小童的聊天中,我們還知道司馬徽還熟悉龐德公和龐統叔侄二人,並對龐統的才能非常欣賞,“呼之為弟”

    劉備隨小童到了司馬徽隱居的山莊舍外,聽到裡面傳出彈琴的音樂聲,琴聲停住,“琴韻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調,必有英雄竊聽。”司馬徽透過琴絃聲音的變化而判斷出了門外有英雄人物聽琴。兩人相見,司馬徽又推斷出劉備“今日倖免大難”,剛剛脫險。這是透過觀察劉備的神情而發現的,“吾觀公氣色,已知之矣。”這說明司馬徽還體察入微,很善於察顏觀色。

    隨後兩人談到劉備為什麼混到如今仍然落魄不堪,劉備認為這是因為自己“命途多蹇,所以至此。”但司馬徽卻認為這是因為身邊缺乏輔弼重臣“左右不得其人耳”,劉備覺得自己麾下還是有很多人才的,“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雲之流”,但水鏡先生否定了他的觀點,認為孫乾、糜竺、簡雍等人“非經綸濟世之才也”,若想成就一番大業,還需要尋找真正的輔弼大才。司馬徽預測了荊州劉表即將去世,政治局勢將發生鉅變。並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夜間徐庶造訪水鏡先生,劉備在室內聽見兩人交談,這就開始了他尋訪賢能大才之士的決心。這就是司馬徽的第一次出場。

    司馬徽再次出現就是在徐庶母親被曹操扣押,逼迫其北上效力之後,司馬徽到新野來見劉備。聞知徐庶離去的原因,司馬徽立即指出,“此中曹操之計矣”,並預言“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可見司馬徽對事物的剖析是何等睿智!

    隨後,司馬徽向劉備舉薦了“臥龍先生”諸葛亮,認為此人“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一語震驚四座。但與劉備告別而去的時候,司馬徽卻又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司馬徽為什麼會說這句話呢?是他預測到了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命運嗎?當然也沒有那麼神奇。其實司馬徽是知道了諸葛亮將會遇到他一生中最為強勁的敵人――司馬懿,此時也出山了。

    大家注意這個細節,司馬徽與劉備在談到各方人才的時候,說起到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和徐元直。劉備感嘆“何潁川之多賢乎?”司馬徽解釋說天象大師殷馗(kuí)言道:“群星聚於潁分,其地必多賢士”。而在諸葛亮出山後的第一戰火燒博望坡之前,司馬懿也出來了,大家看《三國演義》第39回,司馬懿初次登場,被曹操任命為“文學掾”,說他是“潁川太守司馬雋之孫,京兆尹司馬防之子,主簿司馬朗之弟也”。從這個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司馬懿是“河內溫人”,但他的爺爺司馬雋曾經做過“潁川太守”,毫無疑問,水鏡先生對這個司馬懿非常瞭解。再進一步推想,兩人之間極可能有血緣上的關係,甚至有過思想上的交流,所以水鏡先生能夠知道司馬懿的才能足以與“臥龍鳳鄒”相匹敵。諸葛亮的“隆中對”計劃將會遭遇到強有力的阻擊。

    要說“水鏡先生”司馬徽與“冢虎”司馬懿兩人之間謀略方面的差異,其實他們都是絕頂的高人,都洞明世事,堪破人心,都對時局的發展有著準確的辨析力和高妙的應對良策。不同之處在於,一個是“出世”的高人,一個是“入世”的智者;一個是與世無爭,旁觀者清,一個是身入險境,當局者迷而已。

    世事發展猶如百川到海,雖百轉千回卻終歸一途,總的走向不會有什麼改變,這是由“勢”來決定的,正如《三國演義》開篇所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個發展過程卻是經常受到人的影響的,江流入海的結局已定,所能改變的只是水流奔騰的路途,但縱然你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終究難以阻擋天下大勢的滾滾巨濤奔湧向海。能在驚濤駭浪中一葉行舟,明析大勢,知其所歸,你就算的上是“高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霧化吸入治療對人體有副作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