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春手記
-
2 # 成雲社初心
教育除了打,就是說麼?
孩子又不是敵人,為什麼要用這種敵對的方式?
為什麼不能發現孩子的優點,去肯定激勵孩子呢?
〔成雲心學〕創始人~函谷居士√
-
3 # 水裡自由自在的魚
從小愛的缺失,判逆期自然就呈現出了現在的樣子,愛的教育是尊重,尊重是最好的教育,但原則問題絕不讓步,讓孩子打小就知道什麼是不可觸碰的,什麼你做了是很難被原諒的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家長的一言一行無聲的在影響著孩子,這就是最好的榜樣,在家裡讓孩子感知溫暖體貼,讓我們的孩子成為有愛心的Sunny快樂的願意幫助別人的人,即使孩子犯點小錯,也不苛責,下次注意就好,真正成為孩子的大朋友,這樣的孩子有啥可判逆的呢!他(她)在這家裡每天樂不夠呢,當行為變成氣候時就不好改變了,除非父母發誓打今起徹底改變放下家長的所有架子,和孩子變成朋友,瞭解去探訪孩子的心靈並有超強的耐心,能做就試試,覺得做不到那就只能是外力請教心理專家了,但你們的配合很重要!
你好親!
很多家長都會為孩子的叛逆心理而發愁,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很多時候,孩子的叛逆期恰逢母親的更年期,這個時期的母親往往變得多疑、心煩意亂、好發脾氣,而孩子則非常叛逆,於是母子之間開始戰事不斷。母親很痛苦,但又不知該怎樣處理此事……
類似的事情在很多家庭都有發生,而發生的物件除了母子之間外還有父子之問,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隨著晚婚晚育觀念的普及,父母進入更年期時孩子大多也處在動盪的青春期,“兩期”如何相處,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的現實難題!
打罵不行,放任不得,半大孩子真難管,在許多家長無奈於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同時,孩子們也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叛逆,是被逼出來的。其實,他們自己在生活中也很矛盾。”孩子心裡最渴望父母能與他們平等相處,“在父母眼裡,他們永遠都是正確的,我從來就沒有對過”。
叛逆期的家庭教育不是一門簡的學問,敏感、複雜,需要認真對待。家長是家庭教育的關鍵,家長的方法和態度直接決定了能否和孩子融洽相處,能否使孩子順利、健康、快樂地度過自己人生中的特殊時期。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也是令家長頭疼的問題。為什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出現逆反心理?青少年時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心理學把它稱為疾風暴雨時期,孩子的情緒波動會非常大。這個時期,青少年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心理變化,就是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高漲。
這時孩子有一種強烈的,想要成為成年人的慾望,有一些內在的需要,這種需要是極其強烈的。由於他的心理年齡、生理年齡擺在那裡,他又沒有辦法成為成人,具有半獨立性、又具有半依賴性,所以學生會出現強烈逆反的心理。家長不要覺得我的孩子為什麼會變化這樣,原來他很好,心裡會有一種驚慌和害怕。當家長有了這種擔心、恐懼和害怕的時候,這種心理狀態會帶到他和孩子的交往中。
第一,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看到孩子有逆反心理、和家長對著幹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第二,如何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去溝通。孩子們通常把自己的東西鎖起來,有一些心裡話也不和你說,甚至和你有強烈的情感上的衝突。當孩子有強烈的情感反應出現的時候,家長要去聽,不要去講道理,這是一種沒有效果的做法,已經被無數人證明了。我們要傾聽孩子為什麼有這麼強烈的情緒反應,是不是因為孩子渴望成為成人、渴望獨立,我們沒有滿足孩子的這種需要。
第三,因為他們具有非常強烈的獨立意識,我們要給予他們相應的信任。孩子們常常說,我爸爸、媽媽不信任我、不理解我。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給予他一定的權利、信任,一些事情可以讓他獨立去做,接納他們做得不那麼好的一面。因為他們處於半成人期、兒童化的狀態,所以,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曾經有一位父親和我說,他的孩子上高一,這個小孩經常曠課,一段時間媽媽經常生病,他爸爸經常給孩子打電話說媽媽病了,你到醫院看看她吧。孩子有時會去看望他媽媽,有時不去看望。有一次媽媽病情加重,他趕到醫院看媽媽,然後問爸爸,說你怎麼不及時告訴我,為什麼不給我打電話。父親本來想說:我給你打電話你從來都沒有回來過。但父親忍住了,說,我以為你知道媽媽的病情,你會回來的。孩子什麼話都不再說了,在媽媽住院期間一直陪著媽媽、照顧媽媽。所以,這時家長對孩子的信任、接納,對孩子做得不夠好的方面給予他們寬容,這是非常重要的,滿足他們內在的需要,成為“獨立人”的需要,滿足他們被信任、認可的需要。
青少年要怎麼保持自己良好的情緒呢?
除了青少年特定的心理年齡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如何看待情緒。情緒是心理健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人的心理健康的發展過程中,你的心理是否健康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你是否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是今天中小學生甚至很多成人需要去學習的一個重要的人生課題。怎麼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第一,認識情緒。在華人的文化傳統中,我們往往覺得積極情緒是好的,消極情緒是不好的。什麼是消極的情緒,比如憤怒、生氣、悲傷、恐懼。很多父母告訴孩子,你不可以憤怒,不允許生氣,很多家庭有這樣的家庭規條,孩子在大腦中形成一種想法:生氣是不好的。當我生氣時怎麼辦呢?
往往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憤怒壓下去了,但在人的潛意識裡還存在。當我一次、兩次、多次壓抑憤怒的時候,它會累計到一定的程度。壓抑到一定程度,我沒有辦法再壓抑,有一天就會爆發出來,這時是巨大的爆發。另外一種是逃避壓力。在消極情緒背後其實是有積極的意義,每個人都會出現消極情緒,當我們看待這些消極情緒的時候,不能“一刀切”。
我舉一個例子,一位媽媽的孩子兩歲多,比較常見的方式是拿自己的頭去撞牆,甚至撞出血來。這麼強烈的情緒反應背後是什麼呢?兩歲多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有時媽媽讓她去刷牙,她不去,媽媽就強迫她去。媽媽說你要把玩具收起來,我們一家人要出去了,但她不願意,玩得正高興。當她有不開心、負面的情緒出來,小孩子不知道怎麼化解,而她又想表達她心中的不滿。她最後就運用頭撞牆的方式表達我內心中的生氣、不滿和憤怒。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當孩子生氣、憤怒的時候,父母告訴他你允許有這種憤怒的情緒,你告訴媽媽為什麼會憤怒。我們從認識情緒變到第二個方面:接納情緒。
接納承認我們的孩子有一些負面情緒的存在,而不是告訴他你不允許有負面情緒。我們看到了你的負面情緒,允許你有負面情緒,讓我們一起看看你為什麼這麼生氣,怎麼接納這些情緒。在和孩子交談的過程中,孩子會慢慢學習,我有了憤怒情緒時如何用更合理的方式去表達、宣洩,而不是自己一味“摸索”。
第三個方面:轉化情緒。當我出現了負面情緒時,可以透過放鬆、想象、改變認知的方式,去調整、轉化我的情緒,使消極情緒逐漸變成積極情緒。如果一時調整不到積極情緒,比如我今天還是非常焦慮,沒有關係,它提醒我有一些事情需要處理,就讓它存在著,沒有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擔心的是,我很焦慮、我怎麼辦?當我越有這種想法的時候可能就越焦慮。相反地,焦慮是我身體的一部分,我允許它存在,它可能是我的朋友。當我們換成這樣一種方式去看待這些負面情緒的時候,負面情緒對我們產生的消極影響反而會減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