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哥講娛樂

    蛞蝓

    蛞蝓:音,kuòyú ,軟體動物,身體圓而長,沒有殼,表面多黏液,頭上有長短觸角各一對,眼長在長觸角上。背面淡褐色或黑色,腹面白色。晝伏夜出,吃植物的葉子,危害蔬菜、果樹等農作物。也叫鼻涕蟲,黏黏蟲,有的地區叫蜒蚰。

    slug

    [編輯本段]Ⅰ生物

    學名 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腹足綱,柄眼目,蛞蝓科。又稱水蜒蚰。俗稱 鼻涕蟲或黏黏蟲。

    腹足綱(Gastropoda)中殼退化的軟體動物。殼可退化為一體內片狀結構,成一列顆粒,或完全消失。有的危害園林。肺螺亞綱(Pulmonata)俗稱蛞蝓,其體軟,有黏液,生活在潮溼的場所(淡水產者僅知一種)。溫帶地區常見的阿勇蛞蝓科(Arionidae)、蛞蝓科(Limacidae)和嗜黏液蛞蝓科(Philomycidae)的種類取食真菌和腐葉。吃植物的婆婆納蛞蝓科(Veronicellidae)見於熱帶。吃其他螺和蚯蚓的肉食性蛞蝓包括歐洲的小殼螺科(Testacellidae)。後鰓亞綱(Opisthobranchia)的海生的腹足類有時可稱為sea slug。

    [編輯本段]1〉蛞蝓寄主

    草莓、甘藍、花椰菜、白菜、瓢兒白、菠菜、萵苣、牛皮菜、茄子、番茄、豆瓣菜、青花菜、紫甘藍、百合、豆類等農作物及雜草。

    2>蛞蝓食用價值:蛞蝓的營養成份與食用蝸牛一般無二。它肉質鮮嫩,內含20多種氨基酸和10多種微量元素及豐富的蝸牛酶、SOD等,其中蛋白質含量分別比甲魚、豬肉、牛肉和雞蛋高1個、10個、3個和6個百分點,而脂肪的含量僅為甲魚、豬肉、牛肉和雞蛋的1/18、1/272、1/92和1/70。

    [編輯本段]2〉為害特點

    取食草萄葉片成孔洞,或副食草萄果實,影響商品價值。是一種食性複雜和食量較大的有害蟲蟲。

    [編輯本段]3〉形態特徵

    像沒有殼的蝸牛.成蟲體伸直時體長30-60mm,體寬4-6mm;內殼長4mm,寬2.3mm。長梭型,柔軟、光滑而無外殼,體表暗黑色、暗灰色、黃白色或灰紅色。觸角2對,暗黑色,下邊一對短,約1mm,稱前觸角,有感覺作用;上邊一對長約4mm,稱後觸角,端部具眼。口腔內有角質齒舌。體背前端具外套膜,為體長的1/3,邊緣捲起,其內有退化的貝殼(即盾板),上有明顯的同心圓線,即生長線。同心圓線中心在外套膜後端偏右。呼吸孔在體右側前方,其上有細小的色線環繞。崎鈍。粘液無色。在右觸角後方約2mm處為生殖孔。卵橢圓形,韌而富有彈性,直徑2-2.5mm。白色透明可見卵核,近孵化時色變深。幼蟲初孵幼蟲體長2-2.5mm,淡褐色,體形同成體。

    [編輯本段]4〉生活習性

    以成蟲體或幼體在作物根部溼土下越冬。5-7月在田間大量活動為害,入夏氣溫升高,活動減弱,秋季氣候涼爽後,又活動為害。完成一個世代約250天,5-7月產卵,卵期16-17天,從孵化至成貝性成熟約55天。成貝產卵期可長達160天。野蛞蝓雌雄同體,異體受精,亦可同體受精繁殖。卵產於溼度大有隱蔽的土縫中,每隔1-2天產一次,約1-32粒,每處產卵10粒左右,平均產卵量為400餘粒。野蛞蝓怕光,強光下2-3小時即死亡,因此均夜間活動,從傍晚開始出動,晚上10-11時達高峰,清晨之前又陸續潛入土中或隱蔽處。耐飢力強,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條件下能不吃不動。陰暗潮溼的環境易於大發生,當氣溫11.5-18.5℃,土壤含水量為20-30%時,對其生長髮育最為有利。

    [編輯本段]5〉藥用價值

    另外,蛞蝓還具有藥用價值:

    釋名 陵蠡、土蝸、托胎蟲、鼻涕蟲、蜒蚰螺。

    氣味 鹹、寒、無毒。

    主治

    1、蜈蚣咬傷。用蛞蝓生搗敷塗。

    2、痔熱腫痛。用大蛞蝓一個搗中泥,加龍腦三分、胭脂坯子半錢,敷患處。敷藥前。以石薜煮水燻洗更好。

    3、腳脛爛瘡。用蛞蝓十個,瓦上焙乾,研為末,調油敷患處,立效。

    蛞蝓

    (《本經》)

    【異名】陵蠡(《本經》),土蝸、附蝸(《別錄》),蜒蚰(《救急方》),托胎蟲(《鐵圍山叢談》),蛞蝸(《品彙精要》),鼻涕蟲(《綱目》)。

    【動物形態】蛞蝓

    雌雄同體。體長圓形,長約4.5釐米,背面淡褐色或黑色,腹面白色。頭部前端有觸角2對,後方的一對較長,其頂端各有眼1個。觸角能自由伸縮,如遇刺激,則立即縮入;其右側附近有生殖孔的開口。頭端腹側有口。體前方的右側,有一呼吸孔。蹠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匍行經過處,常留有白色粘液的痕跡。感覺靈敏,觸之立即蜷縮。

    棲於陰溼處,多見於潮溼的牆腳及樹枝間,匍行時,常舐食植物莖葉的表皮。

    【採集】夏季捕捉.

    【性味】①《本經》:"味鹹,寒。"

    ②《別錄》: "無毒。"

    【歸經】《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功用主治】清熱祛風,消腫解毒,破痰通經。治中風歪僻,筋脈拘攣,驚癇,喘息,喉痺,咽腫,癰腫,丹毒,經閉,症瘕,蜈蚣咬傷。

    ①《本經》:"主賊風歪僻,軼筋及脫肛,驚癇攣縮。"

    ②《本草衍義》:"治蜈蚣、蠍毒。"

    ④《本草匯言》:"善治一切風熱火燥為眚,一切風熱火痰為病。"

    ⑤《本草崇原》:"主定驚清熱,解毒輸(舒)筋。治咽喉腫痛,風熱喉痺,納入喉中,令吞下。"

    ⑥《得配本草》:"消痰核。"

    ⑦《泉州本草》:"通經破瘀,解毒消腫,利小便。主治月經閉止,症瘕腹痛,損傷瘀血作痛,癰腫丹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焙乾研末或研爛作丸。外用:研末或搗敷。

    【宜忌】①《本草經疏》:"非真有風熱者不宜用,小兒薄弱多洩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畏鹽。"

    【選方】①治陽火躁擾,陰血虧竭,賊風乘虛入中經絡,至成口歪身僻,四肢攣縮者:用五加皮六兩,當歸身四兩。共酒炒,研細末,蜓蚰百枚,研爛為丸。(《方脈正宗》)

    ②治一切痰火風喉症:青脆梅子百枚,活蜒蚰一、二百條,同放瓦罐中。每日將梅取出,曬後仍入罐中,明日再曬,以收幹汁為度,再用微火烘乾,用則以一個噙化,或炙脆研末,加入諸藥內。(《種福堂公選良方》)

    ④治閉經瘀血作痛:蛞蝓(醋炙)為末,泡酒服,每次一錢。(《泉州本草》)

    ⑤治痔熱腫瘤者:蛞蝓、京墨研塗妙。(《婦人良方》)

    ⑥治丹毒癰腫:活蛞蝓數只。醋浸搗爛,入冰片少許敷患處。(《泉州本草》)

    ⑦治腳脛爛瘡,臭穢不可近:蜒蚰十條。瓦焙研末,油調敷之。(《救急方》)

    【名家論述】《本草經疏》:"蛞蝓,味鹹,氣寒、無毒。《經》曰:清靜則肉腠閉拒,雖大風苛毒,弗能害也。如陰血虧竭,陽氣躁擾,則腠理不密,賊風乘虛而入。風主搖動,中於經絡,故歪僻、攣縮、軼筋、筋急所自來矣。又風為陽邪,筋脈得之皆躁急,鹹寒能益陰潤燥軟堅,則筋脈舒緩,經絡通達而諸證除矣。驚癇者風熱也,脫肛者大腸熱也,腕跌者血脈傷必發熱也,鹹寒總除諸熱,所以主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坐起來蹲起來膝蓋痠疼起不來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