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問題:唐詩三百首中,沈佺期的雜詩是律詩嗎?

    前言

    沈佺期的雜詩有三首,其中有一首被蘅塘退士收錄入了《唐詩三百首》: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這首詩在《唐詩三百首》的五律目錄中,這是一首標準的五言律詩。

    一、七句標準律句,錦鯉翻波是律句的一種變格

    格律詩有四種句式,這首五言律詩的八句中,有七句是標準的基本句式。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也是標準句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一為取龍城,仄仄仄平平,也是標準的律句

    容易引起的問題的是:誰能將旗鼓。

    二、 錦鯉翻波

    誰能將旗鼓,是律句變格:平平仄平仄。這種句式叫做錦鯉翻波。將,作是仄聲用。

    “將”這個字,有平仄兩聲。在古詩詞中,仄聲的將,一般是將帥的意思。將要的意思,一般做平聲。

    不過,仄聲的“將”,也有其他的意思。

    例如張鷟《遊仙窟》詩,相將,伴隨之意:

    極目遊芳苑,相將對花林。露淨山光出,池鮮樹影沉。 落花時泛酒,歌鳥或鳴琴。是時日將夕,攜樽就樹陰。

    又有率領、統帥之意:

    將荊州之軍。——《三國志·諸葛亮傳》

    葛嬰將兵。——《史記·陳涉世家》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淮南子·人間訓》

    這裡的“誰能將旗鼓”,即誰能統帥軍隊的意思。

    三、沈佺期雜詩的另外兩首

    沈佺期的雜詩有三首,大意差不多,都是閨情詩,丈夫在外戍邊征戰,“少婦”在家中思念“良人”。

    聞道黃龍戍,是其中的第三首,前兩首分別是:

    第一首也有特點,前三聯都對仗:

    落葉-驚-秋婦,高砧-促-暝機。蜘蛛-尋-月-度,螢火-傍-人-飛。清鏡-紅埃-入,孤燈-綠焰-微。怨啼能至曉,獨自懶縫衣。

    其二首是偷春體,第一聯合第三聯對仗,第二聯不對仗:

    妾家-臨-渭北,春夢-著-遼西。何苦北韓郡,年年事鼓鼙。燕來-紅壁-語,鶯向-綠窗-啼。為許長相憶,闌干玉箸齊。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長安。遼西,指遼河以西的地。

    何苦北韓郡,年年事鼓鼙。隋文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都曾經出兵北韓。黃龍戍,也在今天的遼寧省,可見這三首詩中的良人,是參加了對於北韓的征戰。

    結束語

    沈佺期是初唐的著名詩人,他和宋之問、杜審言對於格律詩的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沈佺期的《獨不見》是當時比較罕見的七言律詩,也被收錄入了《唐詩三百首》。

  • 2 # 梧桐樹邊羽

    唐詩三百首中,沈佺期的雜詩是律詩嗎?

    沈佺期收入《唐詩三百首》中的是他的《雜詩三首·其三》: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要看它是不是律詩,就得按照格律詩中對應的律詩標準一條條來檢驗,如果都合格,我們就能稱它為“律詩”。

    因為主要是做格式區分,詩意內容就不在回答裡詳解,另成圖文。

    律詩的第一個標準:平仄關係

    首句第二個字是“道”,所以這是仄起。尾字為“戌”,讀音是“shù”,為去聲,因此是仄收。“聞道黃龍戍”,平仄為“平仄平平仄”,首字不論,實際上這就是“仄仄平平仄”的五言律句格式。

    根據律詩平仄關係“相對”的規則,上句平仄已定,下句就是平仄相反的,所以對句的平仄應該是“平平仄仄平”,我們看第二句“頻年不解兵”,平仄是符合的。

    再根據相粘的規則,第三句要和第二句關鍵位置平仄相同(仄聲收尾會發生律句格式變化),所以第三句的平仄必然是“平平平仄仄”——二四位置平仄相同,同時仄聲收尾。“可憐閨裡月”,“平平平仄仄”,嚴格合律。

    第四句是第三句的對句,又遵守“相對”原則,自然就是“仄仄仄平平”。“常在漢家營”,“平仄仄平平”,首字不論,是合律的。

    以此類推,可以得出整首詩的平仄都是符合這些規則的。稍有不同的是第七句“誰能將旗鼓”,這裡的“將”讀“jiàng”,發第四聲,為仄聲字,但是跟著“旗”字為平聲,做了一個句內拗救,“平平仄平仄”實際上就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這種格式非常多,多到大家都認為這連拗救都不算,算是一種正常的變化,還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錦鯉翻波”,這個我們多次講過了。

    這是不影響對句平仄關係的,自然也不影響整體關係,所以不認為是出律。

    對仗

    律詩對仗的要求是中二聯對仗。

    但是這個要求因為相對嚴格,到後來只要頸聯對仗,就算是合格律詩。

    沈佺期作為為格律詩制定標準的宮廷詩人,實際上是處於格律詩前期的,前期很多標準都是在探路,比如說有大量的折腰體——就是不“相粘”,只“相對”的律句成詩——這些都是現實存在的,並且正是格律在詩歌演變中逐漸成型的見證。

    對仗這個要求就出現了前期不要求精準,後期又放鬆了要求的一種奇特現象。

    我們現在就把這一規則當作人穿衣服來看。中二聯都對仗,那是漂亮衣服。首聯、頸聯對仗(偷春對),那是奇裝異服。僅有頸聯對仗(蜂腰對),那是蔽體之服。

    也就是說,你只要頸聯對仗,就算穿了衣服,能夠稱為合格的律詩。我們在創作的時候儘量高標準要求自己,穿得漂亮、得體,但實在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兩聯都對仗,那就至少要保證穿了衣服(頸聯對仗),也能過關。

    沈佺期的這首詩頷聯是“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雖然“閨裡月”和“漢家營”堪堪稱對,但是重要的前二字是完全不對的,這一聯不能算合格的對仗。

    不過他的頸聯“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對仗極其工整,既是互文,又邏輯順延。互文的時候“今春”、“昨夜”可以理解為“夜夜”、“時時”,順延的時候,又可以理解為今天相思的是昨夜離別之情。

    這種集“流水對”和“並肩對”兩種對仗為一身的寫法極為少見,實在是文辭高手筆法,不愧“一時沈宋”的格律制定者名聲。

    所以於對仗上,雖然這首詩只穿了一件(頸聯對仗),但這是一條華美的裙子,遠勝一般漂亮的衣服——而且這一件也就足以認定符合律詩規則。

    押韻

    格律詩以押平聲韻為主,不允許轉韻,除了特殊格式(孤雁出入群),不允許押鄰韻。

    因為是仄起仄收起句,所以韻腳字就是偶數句四個尾字“兵”、“營”、“情”、“城”,同屬於平水韻“八庚”部。

    用韻也是符合律詩標準的。

    綜上所述,沈佺期這首《雜詩三首·其三》是一首相當標準的五言律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如果過度依賴高科技,人類的未來會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