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民生民情

    因為墨家認為消解掉人所有的自我邊界和倫理邊界,把人變成一種無差別的愛心動物,人都不為自己著想了,都不為自己家裡人著想了,還怎麼會爭亂呢?自然就不會再爭了嘛,墨家的解決方案是消滅群己界限,主張完全消滅人,來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什麼是群己界限呢?人和外部社會的關係,就是群己界限。它是以削人而止亂,把人弄沒了,只是為了能讓大家不爭,徹底把目的和手段弄顛倒了。

    在墨家思想中,人活著的唯一意義,和最高意義,就是為了組織,而不能為自己而活。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這就是墨家的絕對利他主張。

  • 2 # 張春龍

    墨家文化具有鮮明的慈善精神內涵,這是因為墨子(約公元前468年一公元前376年)創立了墨家學派,其思想反映了農與工肆之人的利益,並對勞動很重視,主張節用節葬,主張兼愛非攻,主張尚賢尚同,所以墨家文化具有鮮明的慈善精神內涵。

  • 3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墨家是春秋戰國時期與儒家作為並世顯學的學派,既具有非常明顯的道德至上的理想追求,也致力於經世濟民的社會政治理想。墨子從當時社會下層小私有者的立場出發,提出“兼愛”思想,主張“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苦行實踐“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的社會政治理想。墨家的思想體現和代表了社會下層民眾的立場與訴求,蘊含有獨特而深刻的人文情懷。雖然因為反映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天下大亂之際社會底層民眾的願望而帶有歷史和時代的印記,這種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侷限性。學界在探討中國古代慈善思想的淵源與理論基礎時,往往只是著眼於儒、道、釋三家思想, 在很大程度上將三家思想視作古代慈善思想淵源的全部,嚴重忽略了墨家思想文化中的慈善精神內涵。正是如此,筆者擬就墨家思想與慈善理念之間的關係作一梳理,以期對傳統思想體系與慈善之間的關係的認識更加全面和完整。

  • 4 # 無為6777599135

    墨子:(約前468—前376)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墨家創始人。名翟,相傳原為宋華人,貴族後裔,後長期住在魯國。主張“兼愛”“非攻”,提倡刻苦學習,反對不勞而食,是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承認天地鬼神的存在,有宗教色彩。長於辯論,對古代邏輯學的形成有重要貢獻。其主要思想保存於《墨子》一書中。

    墨者原指戰國時期追隨墨家思想的人,多出身下層農民和小手工業者,他們有著無私奉獻的精神,對人類社會有著深厚的、難以為平常人所理解的愛。墨者大都信奉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的核心思想,同時又有作戰能力。

    以墨家鉅子為核心結成準軍事組織,墨門子弟必須聽命於鉅子,為實施墨家的主張,捨身行道。

    墨者試圖在人間創造一個“兼愛”互利的理想國,在興盛之時,就受到儒道法諸家的攻擊,

    秦以後,各朝代對學術的崇尚摒棄墨學,在近2000年中華歷史上被淪為絕學。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

    兼愛

    完全的博愛

    非攻

    反對侵略戰爭。

    尚賢

    不分貴賤唯才是舉。

    尚同

    上下一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興利除弊。

    天志

    掌握自然規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經驗。

    非命

    透過努力奮鬥掌握自己的命運。

    非樂

    擺脫劃分等級的禮樂束縛,廢除繁瑣奢靡的編鐘製造和演奏。

    節用

    節約以擴大生產。反對奢侈享樂生活。

    節葬

    不把社會財富浪費在死人身上。

    墨者分為,墨俠,墨客,墨匠三種。

    墨俠為武者,分為日,月,星三種,一為以攻代守,二為以守帶攻,三為攻守兼資。

    墨客就是後來的寫手,但墨者與眾不同,墨者與儒家為敵,墨家善於寫鬼怪玄幻一派。

    墨匠,墨家科技的集大成者,最早的科學家。

    著名故事《公輸》,公輸班給楚國造雲梯,用來攻打宋國,子墨子行十日十夜,見楚王陳述思想,以各類比喻述思想,讓楚王放棄攻宋,公輸班多次演示攻城技法,都被子墨子一一化解,公輸班說:有一法可打敗你,子墨子迴應,殺了我沒用,我的禽滑離弟子會做好準備,阻止戰爭,於是楚王放棄攻宋。非攻,不勞民傷財,不讓民眾受戰爭之苦,應合了墨家思想。

  • 5 # 經典智慧國學

    中國古代的慈善思想理論源遠流長,慈善理論界在論及這一問題時,多著眼於儒、釋、道三家,這固然揭示了慈善思想理論淵源的主要方面,但又是很不全面的。除了儒、釋、道三家之外,先秦時期墨家以民為本,兼愛眾生,人人平等及天下大同等思想觀念也包含有豐富的慈善思想內容。

    具體而言,墨學的慈善思想以:

    一、“兼愛”為理論基礎

    墨子所建立的墨家思想體系中,最為核心的命題是“兼愛”,他透過思考當時諸侯紛爭、天下大亂的現實,將根本原因歸結於“天下之人皆不相愛”,進而提出“兼愛”的主張,並作為救世之良方。

    墨子提出“兼愛”的思想,主要著眼於兩個方面:

    一是強調兼愛作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意義。在他看來,兼可以統諸德,能行兼則自然惠、忠、慈、孝、友、悌諸德自然齊備,而不必一一用力。

    二是強調兼愛為天下治亂之樞紐,以為諸侯紛爭、天下禍篡怨恨,根本原因在於不能相兼愛,能兼愛則一切擾亂,自然無有,天下自然大治。墨家的兼愛思想具有較為徹底的平民化立場與性質。正是這種平民化立場與性質,透露出墨家對“農與工肆之人”這些弱勢群體的強烈關注和悲憫情懷,傳遞出墨家文化與慈善思想之間內在的關聯,從而賦予了墨家思想文化以鮮明的慈善精神。

    二、“尚同”:墨家慈善思想的社會理想

    大同思想,原是儒家思想學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之最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內容之一。作為與儒家思想淵源頗深的墨家也有尚同思想,反映了春秋戰國之際以“農與工肆之人”為主要代表的社會下層人民樸素而又美好的生活理想,充分體現了墨學的平民性質,

    三、“行義”:墨家慈善思想的踐行方式

    “義”是處理以利益關係為本質的群己關係時的道德律令與當然之則。墨子將求國家人民之大利作為學說之根本,故也十分注重“義”,視“義”為“天下之良寶”甚至認為“萬事莫貴於義”。義者,正也。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墨子將“義”作為衡量人的一切行為是否合理的尺度,主張“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墨子不僅在理論上高舉“義”之旗幟,更注重身體力行,在實踐中“行義”,弘揚、落實“義”的精神。他又以“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為君子立身行事應該依循的“四行”。強烈反對為富不仁,明確主張“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

    墨子認為義事並無小大之分,重要的是每個人要盡己所能去做,只要有益於他人,即便是平常之事,也皆是在做善事,在行義。墨子特別強調行義者要具有一份擔當精神。

    總之,作為墨家學派的代表,墨子所創立的以兼愛為理論基礎的思想體系,由於立足於社會下層百姓, 其思想天然地帶有同情弱者、追求人人平等以及兼愛眾生等內容。站在慈善理論的角度看,具有鮮明的慈善內涵。應該說,墨家的這些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慈善思想理論的重要內容,豐富了中國古代慈善思想理論內涵,並與現代新慈善理論義有相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顏值真的比才華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