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亦有所思
-
2 # 手機使用者山丁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學習知識還時常溫習,不是很快樂嗎!把“嗎”去掉,聖人說的很對。當下對於許多學生而言,學習還總複習,不僅不快樂,而且反感。不信?為什麼許多學生喊六十分萬歲?流浪大叔的博學屬於愛學,那才是讀書“說乎”。 謝邀!
-
3 # 沃克特爾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之後是“溫故而知新”,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反覆學習、思考研究、鞏固加深,甚至有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意思。
流浪大叔的博學,從影片看知識面的確很廣博、淵博,有些也有相當深度的感悟和深入思考。或許我看的不夠多,又沒有親自接觸流浪大叔本人。但從已知資訊看,流浪大叔的知識、談吐,似乎的確存在從書本中來,又到書本中去的問題。
中國自古以來,強調在讀書學習上的“學以致用”,和“經世濟用”,即認為讀好書、學習好、有文化,是應將知識學問變為能力,是應該把知識能力服務於社會的。儘管流浪大叔目前這一做法,對當今社會也有警醒,但對其和這一現象持否定態度的人,大略認為他應將知識文化轉化成更大、更多、更好的能力,創造更高的社會價值。
這一現象、人才流動和現有體制,綜合衡量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我們中國目前的確存在人才資源有很大浪費的現實問題。國家大、人口多、崗位少、體制死,自主創業成功率偏低。一方面我們100%應肯定自新中國以來,我們的祖國、社會取得了非常巨大的發展,和足以傲嬌世界的舉世成績。另一方面,我們在前進進步、取得成績的同時,各種不良、不當現象和社會問題,也確確實實積累了很多很多。
私下認為,諾大一個國家,進入當代快速、複雜、紛繁、發展的社會,我們每個個人應該以最大的正能量成就自己、服務社會,同時政府尤其是社會職能部門,需要切實加大研究和解決社會、發展存在問題的解決能力。
“學而時習之”與流浪知識大叔現象,是中國傳統掌握知識學問和時代特色下的特殊交映,加之網路傳播,其中折射出一些問題,建議社會面上不可過多解讀,今後強化政府職能,著力提高全民素質,爭取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盡力儘可能的減少人才資源浪費,是對社會學工作者和政府相應職能部門的現實客觀要求。
-
4 # 竹隱閒士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和“流浪大叔博學”;小可認為這是和“學習”或“治學”相關的兩個完全不同層面的問題。有相通之處,但是更有本質區別!
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說得是學習或“治學”的態度和學習的方式方法問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悅乎”和“樂之”是相同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狀態。只有到了這個層次,才可能有好的“學習”或“治學”效果。而流浪大叔的博學,只是和學習有稍微關聯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現象。是“個案”,是“特例”。縱有一千個理由、一萬個理由,也不能說學習的目的,學習的效果,其最後結果是大家都去流浪,試想:眾多的學子、社會精英都穿的破破爛爛在社會上游來蕩去……,成何體統?不敢想象我們的社會將是一副什麼樣子?
不錯!據說流浪大叔不僅精通《左傳》、《戰國策》等書籍,論語、四書五經都信手沾來。 如果說的這些都是真的,那隻能證明他曾經認真學習過,曾經好學過,曾經“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如此而已。但是,不敢想象我們的現在的學子、我們以後的學生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後,都出現這樣的震撼效果:精通《左傳》精通《戰國策》或者術業有專攻、有別的什麼一技之長,然後,到社會上去流浪,這是非常荒謬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自論語,是孔夫子的語錄。那麼我們看看孔夫子當年是怎麼樣學習怎麼樣生活?他和弟子們的學習、生活狀況又是什麼樣的?他曾經詩意的描述:在春風三月,帶著學生到郊外去郊遊,三五成群在草地上認真看書學習、高談闊論、熱烈認真探討學問。然後洗個澡,沐浴著春風、唱著歌兒回家去。這是“學而時習之……”的主張者的生活和學習狀態。而不是滿身髒汙、穿的破破爛爛、帶著書籍去流浪!這樣的學習狀態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有什麼好的學習效果的。
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學習、辦學;無論是對於個人、家庭還是對於社會來說,都有重大投入。需要一些重大的資金、資源的投入。即便是個人的學習,家庭和個人都是有期待,最後要有成果、有回報的。
對社會來說也是這樣,辦學花費那樣大的財力物力人力的鉅額投入,最後也是要有產出的。必須要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從事建設事業,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收穫。
而如果像“流浪大叔”那樣。於國於家何益呢?如果大家學習以後到社會上去流浪,那豈不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嗎?既是人才的浪費、也是金錢和物質的浪費。對於社會的進步有什麼積極作用呢?對家庭和個人的財物核算、對家庭的幸福有什麼好的作用呢?所以這是不可取的。這和本來意義上的“學愛時習之不亦悅乎”所追求的目標完全背道而馳。
-
5 # 痴狂煙雨人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中的名句,一個人學習新東西並且時時的去複習它不也是很快了的嗎?流浪大叔也是這樣出來的。
回覆列表
小可認為,沒有區別!
每個人都有讀書的權利,哪怕他是一個拾荒者。
每個人都有享受知識的權利,哪怕他是一個拾荒者。
拾荒,只是他喜歡的工作,他的表現形態,更不需要和少林寺的掃地僧聯絡在一起。
哲人說:生活在陰溝裡,也有仰望星空的權利。小可說,醉臥陰溝莫君笑,仰頭不負滿天星。
讀書學劍,對於有些人來說,不是為了出名,不是為了賺錢,更為不是為了什麼狗日的責任和使命。
只是喜歡,只是愛好!
這是讀書的最高境界,最美妙的快感就是讀書時那一剎那的頓悟,那一瞬間的感動,其中曼妙滋味,不足為外人道也!
學以致用,是世界上最扯的謊言,也是無數知識分子最大的悲哀。
為什麼要用呢?
我只是喜歡,只是欣賞,只是享受,不可以麼?
只因為對方只是一個流浪者,所以彷彿讓我們吃驚,這一件事本身就是對我們的諷刺,這種先入為主的觀點和勢利眼有什麼區別。
這不是勢利是什麼?
可無比正常不過的事情,偏偏就火起來了,這個火熱的背後恰恰是我們這個社會和民族的薄涼,無知,虛偽,浮淺。我們總是把自己的觀點強行塞給別人,然後腦補一些情節。
哪裡有什麼懷才不遇世外高人,武俠小說看多了吧?真正的原因只能是我們見識不足,眼瞎而已。
再說,拾荒怎麼了?
沒有拾過荒的人永遠也不知道拾荒的樂趣!真的,像抽菸一樣,會上癮的!
僅以三毛女士的《拾荒記》獻給那些“只是喜歡,只是愛好”的那些人
拾荒的趣味,除了不勞而獲這實際的歡喜之外,更吸引人的是,它永遠是一份未知,在下一分鐘裡,能拾到的是什麼好東西誰也不知道,它是一個沒有終止,沒有答案,也不會有結局的謎。 我有一天老了的時候,要動手做一本書,在這本書裡,自我童年時代所撿的東西一直到老年的都要寫上去,然後我把它包起來,丟在垃圾場裡,如果有一天,有另外一個人,撿到了這本書,將它珍藏起來,同時也開始拾垃圾,那麼,這個一生的拾荒夢,總是有人繼承了再做下去,垃圾們知道了,不知會有多麼歡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