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球球你不乖
-
2 # 有酒有故事的王同學
第一階段:古希臘、羅馬時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階段,形成了希臘精神
第二階段:中世紀,西方文化發展的黑暗時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個支柱,基督教精神
第三階段:文藝復興和啟蒙時期,希臘精神得以復興及進一步的發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世俗化,西方文化兩大支柱共存共榮.
第四階段:現代時期,19世紀,西方文化走向現代化,民主主義、科學主義、理性精神佔據統治地位.
-
3 # 尼古拉斯憶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西方社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強烈衝擊和空前的災難。戰後,面對廢墟和混亂,西方傳統的思想文化面臨崩潰和嚴峻挑戰,在反思、探索的氛圍中,西方文化思潮出現了一次較大的發展和演變。
這個時期,社會文化思潮的最主要的趨勢就是力圖在痛苦的反思中,批判過去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社會觀等等,尋求使西方社會擺脫精神苦悶的新價值觀、新人生觀、新社會觀等等。 所以,新思潮在哲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民族學、語言學、科學學、情報學、未來學、管理學等領域中層出不窮。
這個時期,新思潮既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成為社會大眾的精神新寄託和渴望,同時,也是思想家、歷史學家、藝術家以及經濟學家的時尚。
客觀上看,新的文化思潮恰好是當代西方社會發展的真實反映,儘管也存在著變形的反映,但不是它的主流特徵。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是20世紀20年代最早在德國出現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盛行並傳播和影響到整個西方世界的一個重要哲學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和法國哲學家薩特,但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兩人並不同意使用“存在主義”這個詞,所以,存在主義更多的是與薩特的名字聯絡在一起的。
存在主義是從人的存在的前提出發,揭示和探尋主觀與客觀即人與環境的矛盾以及在這種矛盾中的人的自由本質屬性。薩特認為,“人是被判了自由的徒刑”,“人沒有不自由的自由”。存在主義是一個相對獨立和相對完整的哲學體系,它包括“存在本體論”、“情感認識論”、“人學辯證法”、“個體倫理學”、“行動歷史觀”等理論內容。
當代的存在主義哲學由於薩特等一批代表人物相繼去世,實際上已經衰落了,雖然存在主義的哲學仍有相當大的影響,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哲學流派,已基本解體了。
結構主義 與存在主義不同,結構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流派,它是一種包括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和文學理論等在內的思潮,基本特徵是用結構主義這樣一種方法論來表述不同領域內的問題。
所以,結構主義哲學常常是透過一門具體學科的理論表述反映出來的,不如存在主義哲學那樣體系明確。結構主義認為,語言是一個體系,也就是一種結構,語言的特點由語音和意義之間的關係構成,這個關係構成語言體系,就是語言結構。
這個哲學思潮於60年代開始在法國流行,開始時先在不同學科中廣泛發展,出現了“結構主義人類學”、“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結構主義文學批評”、“結構主義歷史哲學”、“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各種專科流行理論,形成一個新思潮。
70年代後期,結構主義從分科發展到綜合,法國的福柯、巴爾特等人通過歷史、文藝各方面廣泛的綜合研究,提出系統的結構主義理論,使其哲學性突出出來。
從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發展演變的歷史環境看,這兩種哲學思潮是相互對立的,興衰的命運也緊密相聯。
結構主義作為一個思潮,已和存在主義一樣,漸漸消沉下去。 但作為專業學科的方法論,結構主義仍然有自己的影響,當代西方文學批評、歷史哲學研究中,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被繼續使用。
西方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思想流派,而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思潮概念。 20年代在西歐國家中,一些馬克思主義者試圖重新闡釋馬克思主義,尋求新的發展道路,以求有別於蘇聯,並能適應西歐的具體環境,因而形成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當時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盧卡奇、科爾施、葛蘭西、布洛赫等人。
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薩特、阿爾都塞、德拉沃爾佩等,而西方馬克思主義也以“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為標誌,內容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西方馬克思主義不同階段的不同理論色彩是它的一個重要特徵,但不管它怎麼發展變化,有幾個基本點是較為一致的。這就是反對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重新解釋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強調馬克思主義早期與晚期的相互矛盾,強調馬克思與恩格斯以及列寧之間的矛盾,特別重視闡述異化學說和人道主義,認為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的真諦,並對無產階級的歷史作用等持懷疑或否定的立場觀點。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多是學者或教授,主要從事純理論研究,與政治實踐有較大的距離。
個人主義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徵,它對整個西方特別是近代以來的社會發展具有某種決定意義的影響.在西方,個人主義是一個具有多重涵義的複合概念.個人主義可以理解為一種關於人性的判斷、一套價值觀念體系、一種個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一種社會秩序原則和財產製度、一種政治哲學.突破對西方個人主義傳統的認識,對其多重涵義進行重新審視,有助於我們價值觀念的重構.
回覆列表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西方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重要時期,分別為:
古希臘、羅馬時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階段,形成了希臘精神。
中世紀基督教文化時期,西方文化發展的黑暗時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支柱——基督教精神。
近代文化時期,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希臘精神得以復興,並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市俗化,西方文化兩大支柱共存、共榮。
現代文化時期,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科技革命的推動,西方文化走向了現代化,民主主義、科學主義、理性精神佔居了統治地位。
下面是西方文化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基本精神。
一、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西方文化
史家一般認為西方文明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說,古希臘是西方人的“家園”。愛?麥?伯恩斯與菲?李?拉爾夫在《世界文明史》中也認為:“在古代世界的所有民族中,其文化最能鮮明地反映出西方精神的楷模者是希臘人。沒有其他民族曾對自由,至少是對其本身,有過如此熾烈的熱心,或對人類成就的高潔,有過如此堅定的信仰”。伊迪斯漢密爾頓在談到大希臘時也說,那時創造的藝術作品與所產生的思想觀念,直到現在都沒有被人們所超越,西方几乎所有的藝術與思想都有他們的烙印。也許這些說法多少有些誇張,但整個西方文化深受古希臘文化的影響是肯定的,希臘精神成為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
希臘精神的核心是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科學精神和自由精神。
以在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