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竹間清溪

    服飾作為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精神世界的反映。由於各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環境狀況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必然決定了其服飾體系的差異。

    兩漢時期,人口的流動,文化的碰撞,使得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所變化,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逐漸緊密。這種交融是相互的,表現也是多方面的。兩漢時期中原地區的服飾已形成以兩京地區為代表的較為統一的服飾風格。

    西漢的服飾考古資料主要有西安,徐州,山東等地出土的陶俑,湖北等地的木俑及帛畫資料。從這些服飾資料可以看出,西漢婦女服飾較為統一,各地區服飾風格的差異不大。服飾多為束裹的曲裾或直裾深衣,領口,袖口,裙襬處多繡有服飾性花邊,衣領開口較低,形成“多重領”,長曲裾深衣下襬裹至腳上部,底部外展呈喇叭形。髮式多為頸後挽鬢下墜,有點在背後還留有一縷下垂。束裹的衣裙,鬆散的髮簪,低眉善眸的神態,給人以端莊,典雅的感覺,服飾雖有華麗裝飾但略顯沉悶。

    東漢時期的服飾資料,主要有洛陽及周邊地區的壁畫,河北安平逯家莊壁畫,內蒙古和林格爾壁畫及東北遼陽壁畫,四川的陶俑和畫像石,以及南陽,山東,安徽,江蘇,陝西等畫像石墓中的畫像石資料。從這些東漢婦女服飾資料可以看出,東漢婦女服飾樣式多變,各地區差異較大。服飾多是寬鬆的襦裙或長袍,袖子變的更加肥大,裙襬自腰下開啟不再緊身束裹,顯得清新飄逸。服飾的款式,顏色更加豐富。髮型多為頭頂高髻,有單髻,雙髻,三髻等。髮髻的裝飾也多樣,有插多笄,帶紅布條,簪花,帶布搖等。鮮豔輕鬆的服飾,配以多變的高髻,給人以活潑,亮麗的感覺。

    所以,綜上所述,兩漢時期的服飾並不是單一為黑色的,之所以崇尚黑色是因為當時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以黑色為尊貴之色,並進一步規範禮服制度。漢承秦制,照搬了秦代的吉服,並且袍服也從內穿服飾變為主要服飾。以及秦代把袍服直接作為官服的做法,深深影響了漢代,兩漢四百年間,由上到下也都以深色服飾為主,為的是更能夠體現出端莊,尊貴之處吧。

  • 2 # danyboy

    這個問題提的很專業,但問的不準確。因為關於兩漢所尚的顏色,實在是太過複雜,太過專業,而且也存在一些爭議。幾百個字很難說清楚,需要有經學、玄學和史學的學術背景,下面,我只是就其中幾個重要的點做一個簡單的提示,希望給有興趣的朋友一個線索,更復雜的問題需要自己去研究了。

    一、背景知識:要了解“三統說”和“五德終始說”

    很多人一談到秦漢的顏色,只知道從“五德終始說”中去找答案,這是不全面的。應該把“三統說”和“五德終始說”都結合起來看。

    所謂“三統說”,是今文經學,主要是公羊學的一個觀點,認為每個朝代都有一個統,朝代更替,統也就會變化,需要更改禮儀制度和曆法,也要更改顏色。三個統的顏色,比如夏商周,就分別是黑白赤三種顏色。這三個顏色迴圈往復,是一種古代關於政治得失和朝代興衰的理論。

    “五德終始說”大家就比較熟悉了,源自先秦的五行說(這裡就有爭議了,到底是不是鄒衍發明的?到底有沒有其他的來源?五行說與古代的自然科學有怎樣的關係?這些問題限於篇幅不做探討,有興趣的自己去找答案),而五德終始在後世又有兩種推演方式,一種是五行相生,一種是五行相勝,所以順序也不同。但總的來說,五德也有顏色相匹配,也要不斷更改禮儀制度和曆法。

    自古以來,關於三統說和五德終始說的關係,有的學者認為毫無關聯,有的學者認為一種是今文經學一種是古文經學,這些學術爭論雖然都很有價值,但委實未有定論。因此,我們可以較為寬鬆的認為,這兩種學說都對秦漢崇尚和種顏色這個問題具有影響。

    二、兩漢只在短暫的時間內崇尚黑色,多數時候是土和火,也就是黃色和紅色

    問題問,為什麼兩漢尚黑?

    這個印象是錯誤的。我們從周代和秦朝說起:

    首先,周代是赤,也就是紅色,是火德。所以,《史記》記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 以為周得火德 , 秦代周德 , 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 , 改年始 , 朝賀皆自十月朔 。 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

    所以,秦是尚黑的。

    但秦朝很快滅亡了,這個時候,漢初的帝王和大臣們,其實都缺乏關於這類學說的理論素養,各種理論也不統一,思想是混亂的。於是,為了令理論遷就現實(這一點非常重要,是先有了漢朝代替秦朝的現實,才會有各種理論的應用),漢初的朝野就出現了各種反覆、爭論和主張。

    有從“三統說”的角度,說漢朝尚赤的。比如:劉邦在起兵前,曾編造赤帝子殺白帝子的符瑞,也就是傳說中的“斬白蛇起義”,劉邦為什麼斬白蛇?因為按照當時的一種說法,秦朝曾經祭祀白帝,是尚白,尚黑是秦朝自己弄錯了。所以,劉邦斬白蛇,是代表了赤帝的後代來代替白帝的後代。這裡,所遵循的是“三統說”。有史家認為,因為劉邦斬白蛇的說法出現時,秦朝還沒有滅亡,不敢用“五德終始說”來明目張膽的為自己張目。

    有從“五德相勝”的角度,說漢朝尚黑的。比如,劉邦得了天下後,在北峙祭祀,按照五德終始說,位於北方,是水德,尚黑,也就是說漢初曾經認為自己和秦朝一樣,都尚黑,都是水德。這樣就與秦朝同樣是水德矛盾的,於是有的理論就主張,說秦朝是閏,不算數,漢朝直接去接周的火德,所以應該是水德,應該尚黑。

    有從“五德相勝”的角度,說漢朝尚黃的。比如,漢文帝的時候,賈誼等人就指出,漢朝明明是得了秦朝的天下,周是火尚赤,秦是水尚黑,土勝水,所以漢當然是土尚黃了。說秦朝不算數,這也太奇葩了吧。所以,漢朝應該光明正大的接秦,是土德,尚黃。

    這種爭論,莫衷一是,直到西漢的中晚期才得到普遍的解決,也就是劉向等從“五德相生”的角度,說漢朝尚赤的。這個是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則推演,恰好漢朝是火德,尚赤,而恰恰按照“三統說”,劉邦是堯的後人,斬白蛇起義,也是尚赤。

    兩個理論居然結果一致了。

    所以,從西漢的中晚期,一直到東漢全部,漢朝都是尚赤,崇尚的是紅色。而不是題目裡說的黑色。

    特別是東漢,劉秀特別相信讖緯,其中有一則讖緯,在西漢晚期就開始流傳:

    劉秀髮兵捕不道 , 四夷雲集龍鬥野 , 四七之際火為主 。

    所以,東漢建立後,劉秀對此深信不疑,也就將東漢為火德、尚赤,固定了下來。

    三、其他

    上面我只是簡單梳理了一些主要的節點和觀點,其實這個問題相當複雜,還牽涉到兩漢的讖緯問題,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問題,等等,所以,上述回答肯定是不全面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漢朝尚黑只是很短暫的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穴位為什麼能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