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暖胃大叔田豔濤醫生
-
2 # 健康答疑
肺類癌分為典型類癌和不典型類癌,兩者均表現出神經內分泌分化的特徵性生長方式和細胞形態學特點。
根據2004年WHO病理組織學診斷標準,典型類癌和不典型類癌的區別主要在於有無壞死及核分裂像的數量。壞死的有無有時較難評價,不典型類癌的壞死常為小的點狀或大的梗死樣病灶。計量核分裂是一件費時且困難的工作。目前認為核的不典型和多形性並不是區分兩者的可靠依據。
肺的類癌還需與其它腫瘤進行鑑別診斷(1)類癌和微瘤型類癌的鑑別:主要在大小上,後者直徑<5 mm。在氣管鏡活檢診斷典型類癌時,一定要結合腫瘤的大小,以防止過度診斷。
(2)肺類癌和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及小細胞癌的鑑別:可透過壞死、核仁和核分裂進行鑑別,後兩者一般核分裂大於10個/10 HPF,如出現大面積壞死也不支援不典型類癌。(3)肺原發性類癌也需與轉移性類癌和不典型類癌進行鑑別。
(4)肺內發生的類癌和不典型類癌有時需與不典型硬化性血管瘤鑑別,尤其是在術中冰凍診斷中。
(5)類癌有時細胞漿染色較淡或空,這時需與肺的透明細胞腫瘤(糖瘤)和腎透明細胞癌轉移進行鑑別診斷。
臨床決策類癌生長緩慢,症狀可多年遷延,取決於腫瘤的部位和大小。不全阻塞出現咳嗽,喘息或反覆肺部感染;完全阻塞則有胸痛,發熱及呼吸困難。反覆咯血亦為常見。約2%的患者伴發類癌綜合徵(carcinoid sy ndrome),且多為肺部較大腫塊或肝轉移者出現。其它內分泌症狀尚有Cushing’s syndrome、色素沉著症(MSH分泌)、低血糖症等
類癌的自然病程較長,典型類癌術後5年生存率達95%-100%。不典型類癌有淋巴結轉移者5年生存率少於60%,但切除淋巴結並術後放療者,5年生存率可達73%。
由於大多數類癌僅有區域性侵襲性,故一般主張儘可能完整切除原發病灶,同時儘量保留健肺。方法包括:
(1)內窺鏡下切除術:適宜於腔內較小腫塊或不能耐受手術者的減狀治療,切除不徹底易復發;
(2)手術切除:根據病變部位和範圍,採用全肺,肺葉(含袖式),肺段,楔形切除等手術方式。術中應活檢可疑淋巴結,如有轉移,須擴大手術,包括縱隔淋巴結系統清掃。支氣管切開取瘤或支氣管區域性切除偶用於息肉樣病變;
(3)放療:能手術者不予考慮,但對無法手術的患者或不典型類癌術後可以應用;
(4)化療:不典型類癌有縱隔淋巴結轉移,手術的同時可化療,通常並縱隔放療。
總之,肺類癌是低到中度惡性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典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理形態學特點伴CK陽性,CGA、SYN、CD56不同程度的表達以及Ki-67指數的高低是鑑別診斷的要點。鑑於較好的療效和預後,積極爭取手術是適宜的臨床決策。
參考文獻:朱蕾,申屠陽,張傑等.肺類癌的病理特質與臨床決策[J],中國肺癌雜誌,2013.5,16(5):246-248.
-
3 # 胡洋
肺類癌屬於少見性腫瘤,約佔肺部腫瘤的1%-2%,佔全部類癌的10.2%~11.5%,分中央型類癌和周圍型類癌兩種。肺類癌起源於支氣管肺粘膜及粘膜下腺體的嗜銀細胞,即Kulchitsky細胞。這些細胞漿內有神經內分泌顆粒,具有分泌功能。由於類癌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有些文獻報道部分類癌可以出現類癌綜合症症狀,表現為陣發性面板潮紅、腹瀉、哮喘、心動過速、面部充血、血壓波動和紫紺,但出現此症狀的病例較少,病人也可出現非特徵性症狀,例如胸痛、發熱。
據報道,類癌患者的年齡幅度較大,可從10歲~83歲,中位年齡為45歲。臨床根據類癌的生物學行為分為:分化較好的典型類癌和有侵襲性的不典型類癌,典型類癌佔多數,非典型類癌僅佔11.4%。典型性類癌預後較好,即使伴有同側縱隔淋巴結轉移,5、10和15年生存率分別為92%、88%、76%,而侵襲性不典型類癌的預後較差,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別為69%和24%~52%。預後與臨床分期及淋巴結轉移相關。典型類癌的平均年齡比非典型類癌要年輕10歲,而且它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肺部惡性腫瘤。類癌中央型多於周圍性,這是因為越靠近中心支氣管,粘膜內的K細胞分佈越多,發生類癌的機會越大。
CT上肺類癌較其他肺癌鈣化更常見,在組織學上肺類癌鈣化的發生率約為30%,中心型類癌可高達39%。肺類癌轉移少見,中央型肺類癌病程長,進展緩慢,倍增時間長,預後相對較好。支氣管鏡及活檢病理對肺類癌的確診率低,需要進一步免疫組化檢測綜合判斷。對疑似類癌綜合徵的患者進行24h尿5-羥吲哚(5-HIAA)水平測定,如5-HIAA升高對類癌診斷有一定幫助。由於典型肺類癌預後較好,術後一般不考慮化療。對於非典型類癌,5年和10年生存率比較低,不管有沒有淋巴結的轉移,目前還是推薦術後化療。由於對化療的敏感性較低,晚期患者化療有效率不高。
回覆列表
人類於1867年首次報道類癌,類癌可以發生於任何部位,但是常見於消化道,有文獻報道發生於消化道者約佔67.5%。肺部類癌比較少見,是一種特殊的肺部神經內分泌腫瘤,約佔全部類癌的25.3%,佔肺部腫瘤的1%-2%,可以分為低度惡性TC和中低度惡性AC。國內外學者對肺類癌進行了諸多研究,現總結國內的一些關於肺類癌的預後的研究成果。
總的來說與其他肺部惡性腫瘤相比,肺類癌預後較好,不同研究者報道生存率不盡相同,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的學者曾經統計了73例肺類癌患者預後,1年、3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別為89.7%,68.4%,64.1%,55.8%。復旦大學腫瘤醫院的學者統計的資料為5年生存率為85%,10年生存率為68%。其他的一些文獻報道的5年生存率分佈在54.1%-96%,10年生存率分佈在67%-90%。
單因素分析,類癌的組織型別、吸菸史、TNM分期、腫瘤大小、腫瘤位置、術後放化療、有無淋巴結轉移等與肺類癌預後有關,多因素分析腫瘤大小、腫瘤位置、TNM分期是影響腫瘤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所以腫瘤越小、位於中心、分期早、病理型別好,接受合理治療後生存期也會更長。
肺類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手術切除,術前新輔助放化療、術後輔助放化療的價值尚未肯定,肺類癌對放化療往往不敏感,反應率僅約20%,故一些學者認為意義不大,但是由於缺乏足夠樣本量,故需更多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陳程 , 李凱. 73例肺類癌的臨床特徵及預後分析[J]. 中國肺癌雜誌. 2009 , 12 (6) :582-586
2.王中華 , 洪小南 , 李進 , 陳蕾 , 相加慶,等. 原發性肺類癌27例診治及預後分析[J]. 中國癌症雜誌. 2008 , 18 (3) :219-222
3.孔莉 , 王哲海. 原發性肺類癌17例臨床分析[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2002 , 25 (5) :26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