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成祖(朱棣)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農曆六月。
2、“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
明成祖(朱棣)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農曆九月。
3、“十年十一月,覆命和等往使,至蘇門答剌。”
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農曆十一月。
4、“十四年冬,滿剌加、古裡等十九國鹹遣使朝貢,辭還。覆命和等偕往,賜其君長。”
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冬。
5、“十九年春復往,明年八月還。”
明成祖(朱棣)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春。
6、“二十二年正月,舊港酋長施濟孫請襲宣慰使職,和齎敕印往賜之。”
明成祖(朱棣)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農曆正月。
7、“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踐阼歲久,而諸番國遠者猶未朝貢,於是和、景弘復奉命歷忽魯謨斯等十七國而還。”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農曆六月。
另:
“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剌加、渤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瑣裡、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裡、甘把裡、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裡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凡三十餘國。”
以上資料根據《明史》卷三百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鄭和傳》。
1、“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成祖(朱棣)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農曆六月。
2、“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
明成祖(朱棣)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農曆九月。
3、“十年十一月,覆命和等往使,至蘇門答剌。”
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農曆十一月。
4、“十四年冬,滿剌加、古裡等十九國鹹遣使朝貢,辭還。覆命和等偕往,賜其君長。”
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冬。
5、“十九年春復往,明年八月還。”
明成祖(朱棣)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春。
6、“二十二年正月,舊港酋長施濟孫請襲宣慰使職,和齎敕印往賜之。”
明成祖(朱棣)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農曆正月。
7、“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踐阼歲久,而諸番國遠者猶未朝貢,於是和、景弘復奉命歷忽魯謨斯等十七國而還。”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農曆六月。
另:
“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剌加、渤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瑣裡、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裡、甘把裡、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裡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凡三十餘國。”
以上資料根據《明史》卷三百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鄭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