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芳說芳語

    由於各種史籍上對遷都時間的記載不一,歷史上對遷都的原因存有爭議。人們通常認為魏惠王遷都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為躲避強秦的騷擾;二是為爭霸中原。

    《史記》記載的遷都時間為魏惠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339年。遷都的原因是當時秦、趙、齊聯合進攻魏國,商鞅施詭計俘獲魏將公子印,大敗魏軍並且攻佔了魏國的舊都安邑,魏惠王被迫遷都。因為這種說法為《史記》所首倡,所以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來在《資治通鑑》中也得以延襲。

    然而,根據《史記》記載,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魏國派重兵圍趙都邯鄲,第二年齊國派田忌、孫臏率軍救趙。田忌打算直接進入趙國攻擊魏軍,孫臏則建議利用大梁城內空虛之機,“引兵疾走大梁”,迫使魏軍撤軍自救,以解邯鄲之圍。田忌採納了孫臏建議,魏軍果然回師自救。

    關於“圍魏救趙”的時間,《戰國策》等史籍與《史記》記載大體一致。這說明至少在魏惠王十七年之前,魏國就已遷都大梁,所以齊國才把大梁作為主要進攻目標。

    既然《史記》紀年明顯有誤,成書年代更為久遠的《竹書紀年》便成了更有說服力的史料。這本書被考證為魏惠王之子魏襄王時的史官所作,可以說是魏國的官方檔案材料。

    然而,由於《竹書紀年》書簡殘缺錯亂,後人在對它考正時也有分歧。同樣依據這本書,《水經注》、《漢書》注等都引作魏惠王六年,即公元前364年;而《史記集解》、《孟子正義》等卻引為魏惠王九年,即公元前361年。

    雖然兩種說法時間相差3年,但這對於考察魏惠王遷都的背景和原因,應該說已經沒有太大的差別。不管遷都時間是在六年還是九年,都是在魏惠王即位後不久。

    當時,經過魏文侯和魏武侯數十年的奮鬥,魏國已經成為列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魏惠王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迅速鞏固霸權,使魏國達到鼎盛。秦國是在商鞅變法之後才逐漸強大起來的,此前各方面都比魏國落後,與魏國多次交戰也敗多勝少,長期受到魏國的壓制。商鞅入秦的時間是秦孝公元年,即魏惠王九年,直到5年後任左庶長才開始變法。如果說在商鞅入秦之前,魏國便畏懼秦國,為躲避秦國騷擾被迫遷都,顯然不符合兩國當時的實力對比。

    大梁地處中原地區的腹心部位。魏惠王要繼續壯大實力、稱霸諸侯,就要積極向中原發展。他即位後不久便遷都大梁,並非畏懼秦國,而是力圖爭霸中原。從當時各國的形勢和實力對比來看,遷都大梁極有可能是魏惠王在即位前就已經定下的基本策略,即位以後很快著手實施。

    所以,遷都是更多的是為爭霸中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竹林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