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縣是山東省臨沂市下轄的一個縣,原名蒼山縣,與江蘇省邳州市相鄰,是中國古代著名城邑。蘭陵被譽為“天下第一酒都”。
位於東經11741"——11818",北緯3437——3506"之間。地處魯西南,東與臨沂市羅莊區及郯城縣接壤;東南部的莊塢、長城、磨山與郯城縣相連;南部的南橋鎮、蘭陵鎮、長城鎮與江蘇省邳州市毗鄰;西部的下村、魯城、新興、蘭陵與棗莊為鄰;北部的下村、車輞、大仲村與費縣交界;東北部的礦坑、仲村、神山與羅莊區相依。蘭陵縣人民政府駐縣城駐地蘭陵路東段,電話區號0539,郵政編碼277700,至首都北京592千米,至省會濟南225千米,至臨沂42千米,至費縣52.5千米,至棗莊52千米,至徐州127千米,至邳州62千米,至郯城50千米。
歷史沿革
夏代王杼五年(公元前2053年),封曲烈為鄫,有向(今向城)、次室(今蘭陵)諸邑。公元前567年,鄫國為莒國所滅,後莒國被魯國滅,鄫地為魯國所轄,魯國設有向、次室、鄫(今車輞)諸邑。公元前487年蘭陵為吳國屬地。公元前468年蘭陵為越國屬地。公元前291年蘭陵郡從東海郡中析置,縣境分屬蘭陵郡之蘭陵縣、琅琊國之繒縣、東海郡之襄賁縣。公元前261年楚國佔領蘭陵,置蘭陵縣。直至公元前221年,縣境分屬蘭陵、襄賁2縣。
秦統一後,縣境分屬東海郡之繒、蘭陵、襄賁3縣。
西漢時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之繒縣、蘭陵、襄賁3縣。東漢時屬琅琊國之繒縣及東海郡之蘭陵、襄賁縣。
三國時東海郡之蘭陵、襄賁、繒3縣。南朝劉宋時,縣境分屬琅琊郡之即丘縣、費縣和東海郡之襄賁縣。北魏時,分屬蘭陵郡之蘭陵縣、琅琊郡之即丘縣、郯郡之郯縣。
隋時,分屬臨沂縣、蘭陵縣。蘭陵縣
唐初,分屬臨沂、蘭陵、繒縣。唐貞觀元年(627年),縣境分屬河南道沂州之臨沂縣、丞縣。
宋代屬京東東路臨沂縣、丞縣。金時屬山東東路臨沂縣、山東西路邳州蘭陵縣。
元代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嶧州和沂州臨沂縣。
明清兩代分屬沂州府之蘭山縣、費縣、郯城縣。
民國二年(1913年)府製取消,復設臨沂縣,縣境分屬臨沂縣六、七、八區,郯城縣四、五區,費縣二、七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協商成立臨郯費嶧4縣邊區聯莊會辦事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臨郯費嶧四縣邊區聯莊會辦事處在車輞召開會議進行改組,改稱臨郯費嶧四縣邊區聯合辦事處。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臨沂縣抗日民主政府在莊塢成立。民國三十年(1941年)3月28日,臨郯費嶧四縣邊聯抗日人民代表大會在萬村召開,成立臨郯費嶧四縣邊區政府,簡稱"邊聯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春,中共魯南區委決定建立蘭陵辦事處,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3月改稱蘭陵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春,邊聯縣改稱趙鎛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蘭陵縣撤銷,其部分轄區歸屬趙鎛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底,蒼山縣境只趙鎛縣1個建制。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春,將趙鎛縣東半部析出置縣,為紀念1933年中共領導的"蒼山暴動",取名蒼山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重建蘭陵縣。
1950年5月11日,撤銷趙鎛縣,其轄區大部分併入蒼山縣。
1953年,撤銷蘭陵縣,其轄區部分併入蒼山縣。
1994年,臨沂地區改置為地級臨沂市,蒼山縣隸屬臨沂市。
2014年1月21日,重新恢復為蘭陵縣。
旅遊
向邑故城遺址
向邑故城遺址位於蘭陵縣向城鎮駐地西南及西部。故城呈方形,邊長500米,是一片黃土高地。故城東北城角,在今向城醫院東北角,故城東南角,為原鎮農業站,現為鎮職工家屬院,故城東為向城東村。今於陽明河直修南北大灌區,由故城中心穿過,原206國道在故城北半部東西橫穿而後斜向西北,新修建的206國道在故城北城牆遺址北約300米,故城南城牆遺址,位於向城鎮駐地外環路北約20米,濰(坊)徐(州)公路則在故城東牆外向南延伸。現故城西南角原遺存上約百米、高3米的城牆基,現減少為60米,其他各處早期均泯然無存,已成為平蘭陵風光地。在遺址上曾採集到半筒瓦、半瓦當、陶豆盤、灰陶紡輪等,系春秋時期的文物。
大宗山朗公寺
大宗山朗公寺九峰環擁,為琅琊四大古寺之首,大宗山朗公寺旅遊景區位於大仲村鎮東2公里處,主峰海拔257米,南北走向。朗公寺就坐落於山中,朗公寺建寺歷史悠久,始建於東晉,並以東晉沙門笠僧朗公卓錫住持修禪而得其名。歷經南北朝,興於隋唐。元朝鼎盛時期佔地數百畝,殿閣20餘處,禪房300餘間,僧侶500餘人,曾為古琅琊四大寺院之首,當時與長清靈巖寺和杭州靈隱寺相齊名。此外景區內還有萬年古松、紅孩兒橋、仙女池、聚仙閣、塔林等多處遺蹟和景點。景區主要是在寺院遺址上修復了朗公寺院,建有入口牌坊,硬化了景區入口至寺院的道路,入口內部建有一處武術學校,每年陰曆三月初八廟會活動已成為景區的主要專案。
文峰山
文峰山位於蘭陵縣城西部,地處蘇魯交界,東靠臨沂,西臨棗莊,南接徐州,北望泰山。京滬、京福高速公路縱貫南北,臨棗高速、臨棗鐵路、206國道橫貫東西。
文峰山原名神峰山,因魯國執政大臣季文子設蘭陵為次室邑,在此執政期間,清正廉潔,勤政為民,去世後葬於文峰山,後人為紀念他,把"神峰山"改為"文峰山",山上有"季文子墓"、"三清宮"、"泰山殿"、"泉源寺"、"千佛崖"等遺址。
文峰山同時是重要的革命紀念地,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重要的根據地和主戰場,是山東紅色旅遊發展中的重要區域。山上有銀廠慘案烈士紀念碑、中共魯南區委書記趙鎛烈士墓、山東軍區八師政治部主任曾明桃烈士墓和"蒼山暴動"領導人郭雲舫烈士墓。魯南革命烈士陵園就坐落在山南腳下,烈士陵園佔地3.41公頃。四周築有2米左右的院牆,西式門樓坐北朝南,坡地而立,左側扁立柱鐫有"烈士陵園"4個金色大字,4間門房襯附門樓兩側,兩頭各有一間小樓聳立對峙。園內建有魯南革命歷史紀念館,館後為烈士墓林,墓林後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
地方特產
蘭陵美酒
蘭陵美酒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代。蘭陵美酒自古至今是以黍米為原料進行釀造,且全國獨家,歷史上稱"東陽酒"、"蘭陵酒"、"蘭陵美酒"、"金花酒"、"金華酒"均指蘭陵美酒。
蘭陵美酒需經整米、淘洗、煮米、涼飯、糖化、下缸加酒、封缸貯存、起酒等製作過程。美酒用曲必須是儲存期較長的中溫區,曲香濃郁,糖化力在35%以上。美酒與白酒的生產有別,其成本比白酒高,生產50公斤美酒,需要90公斤優質白酒、30公斤粘黍米、9公斤曲、1.5公斤大棗,釀造週期最少為120天。除釀造技術外,水土便是決定的因素,蘭陵地下水分鹼、甜兩種,鹼水含有多種礦物質,人不能飲用,專供造酒。
天下第一蒜
蘭陵大蒜
蒼山大蒜產於蘭陵縣,種植歷史已逾千年。它是在蘭陵特定的生態環境條件下,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為定向培育而形成的蘭陵縣特有品種。蒼山大蒜主要有蒲棵、糙蒜、高腳子等3個品種。
蘭陵縣是山東省臨沂市下轄的一個縣,原名蒼山縣,與江蘇省邳州市相鄰,是中國古代著名城邑。蘭陵被譽為“天下第一酒都”。
位於東經11741"——11818",北緯3437——3506"之間。地處魯西南,東與臨沂市羅莊區及郯城縣接壤;東南部的莊塢、長城、磨山與郯城縣相連;南部的南橋鎮、蘭陵鎮、長城鎮與江蘇省邳州市毗鄰;西部的下村、魯城、新興、蘭陵與棗莊為鄰;北部的下村、車輞、大仲村與費縣交界;東北部的礦坑、仲村、神山與羅莊區相依。蘭陵縣人民政府駐縣城駐地蘭陵路東段,電話區號0539,郵政編碼277700,至首都北京592千米,至省會濟南225千米,至臨沂42千米,至費縣52.5千米,至棗莊52千米,至徐州127千米,至邳州62千米,至郯城50千米。
歷史沿革
夏代王杼五年(公元前2053年),封曲烈為鄫,有向(今向城)、次室(今蘭陵)諸邑。公元前567年,鄫國為莒國所滅,後莒國被魯國滅,鄫地為魯國所轄,魯國設有向、次室、鄫(今車輞)諸邑。公元前487年蘭陵為吳國屬地。公元前468年蘭陵為越國屬地。公元前291年蘭陵郡從東海郡中析置,縣境分屬蘭陵郡之蘭陵縣、琅琊國之繒縣、東海郡之襄賁縣。公元前261年楚國佔領蘭陵,置蘭陵縣。直至公元前221年,縣境分屬蘭陵、襄賁2縣。
秦統一後,縣境分屬東海郡之繒、蘭陵、襄賁3縣。
西漢時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之繒縣、蘭陵、襄賁3縣。東漢時屬琅琊國之繒縣及東海郡之蘭陵、襄賁縣。
三國時東海郡之蘭陵、襄賁、繒3縣。南朝劉宋時,縣境分屬琅琊郡之即丘縣、費縣和東海郡之襄賁縣。北魏時,分屬蘭陵郡之蘭陵縣、琅琊郡之即丘縣、郯郡之郯縣。
隋時,分屬臨沂縣、蘭陵縣。蘭陵縣
唐初,分屬臨沂、蘭陵、繒縣。唐貞觀元年(627年),縣境分屬河南道沂州之臨沂縣、丞縣。
宋代屬京東東路臨沂縣、丞縣。金時屬山東東路臨沂縣、山東西路邳州蘭陵縣。
元代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嶧州和沂州臨沂縣。
明清兩代分屬沂州府之蘭山縣、費縣、郯城縣。
民國二年(1913年)府製取消,復設臨沂縣,縣境分屬臨沂縣六、七、八區,郯城縣四、五區,費縣二、七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協商成立臨郯費嶧4縣邊區聯莊會辦事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臨郯費嶧四縣邊區聯莊會辦事處在車輞召開會議進行改組,改稱臨郯費嶧四縣邊區聯合辦事處。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臨沂縣抗日民主政府在莊塢成立。民國三十年(1941年)3月28日,臨郯費嶧四縣邊聯抗日人民代表大會在萬村召開,成立臨郯費嶧四縣邊區政府,簡稱"邊聯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春,中共魯南區委決定建立蘭陵辦事處,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3月改稱蘭陵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春,邊聯縣改稱趙鎛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蘭陵縣撤銷,其部分轄區歸屬趙鎛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底,蒼山縣境只趙鎛縣1個建制。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春,將趙鎛縣東半部析出置縣,為紀念1933年中共領導的"蒼山暴動",取名蒼山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重建蘭陵縣。
1950年5月11日,撤銷趙鎛縣,其轄區大部分併入蒼山縣。
1953年,撤銷蘭陵縣,其轄區部分併入蒼山縣。
1994年,臨沂地區改置為地級臨沂市,蒼山縣隸屬臨沂市。
2014年1月21日,重新恢復為蘭陵縣。
旅遊
向邑故城遺址
向邑故城遺址位於蘭陵縣向城鎮駐地西南及西部。故城呈方形,邊長500米,是一片黃土高地。故城東北城角,在今向城醫院東北角,故城東南角,為原鎮農業站,現為鎮職工家屬院,故城東為向城東村。今於陽明河直修南北大灌區,由故城中心穿過,原206國道在故城北半部東西橫穿而後斜向西北,新修建的206國道在故城北城牆遺址北約300米,故城南城牆遺址,位於向城鎮駐地外環路北約20米,濰(坊)徐(州)公路則在故城東牆外向南延伸。現故城西南角原遺存上約百米、高3米的城牆基,現減少為60米,其他各處早期均泯然無存,已成為平蘭陵風光地。在遺址上曾採集到半筒瓦、半瓦當、陶豆盤、灰陶紡輪等,系春秋時期的文物。
大宗山朗公寺
大宗山朗公寺九峰環擁,為琅琊四大古寺之首,大宗山朗公寺旅遊景區位於大仲村鎮東2公里處,主峰海拔257米,南北走向。朗公寺就坐落於山中,朗公寺建寺歷史悠久,始建於東晉,並以東晉沙門笠僧朗公卓錫住持修禪而得其名。歷經南北朝,興於隋唐。元朝鼎盛時期佔地數百畝,殿閣20餘處,禪房300餘間,僧侶500餘人,曾為古琅琊四大寺院之首,當時與長清靈巖寺和杭州靈隱寺相齊名。此外景區內還有萬年古松、紅孩兒橋、仙女池、聚仙閣、塔林等多處遺蹟和景點。景區主要是在寺院遺址上修復了朗公寺院,建有入口牌坊,硬化了景區入口至寺院的道路,入口內部建有一處武術學校,每年陰曆三月初八廟會活動已成為景區的主要專案。
文峰山
文峰山位於蘭陵縣城西部,地處蘇魯交界,東靠臨沂,西臨棗莊,南接徐州,北望泰山。京滬、京福高速公路縱貫南北,臨棗高速、臨棗鐵路、206國道橫貫東西。
文峰山原名神峰山,因魯國執政大臣季文子設蘭陵為次室邑,在此執政期間,清正廉潔,勤政為民,去世後葬於文峰山,後人為紀念他,把"神峰山"改為"文峰山",山上有"季文子墓"、"三清宮"、"泰山殿"、"泉源寺"、"千佛崖"等遺址。
文峰山同時是重要的革命紀念地,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重要的根據地和主戰場,是山東紅色旅遊發展中的重要區域。山上有銀廠慘案烈士紀念碑、中共魯南區委書記趙鎛烈士墓、山東軍區八師政治部主任曾明桃烈士墓和"蒼山暴動"領導人郭雲舫烈士墓。魯南革命烈士陵園就坐落在山南腳下,烈士陵園佔地3.41公頃。四周築有2米左右的院牆,西式門樓坐北朝南,坡地而立,左側扁立柱鐫有"烈士陵園"4個金色大字,4間門房襯附門樓兩側,兩頭各有一間小樓聳立對峙。園內建有魯南革命歷史紀念館,館後為烈士墓林,墓林後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
地方特產
蘭陵美酒
蘭陵美酒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代。蘭陵美酒自古至今是以黍米為原料進行釀造,且全國獨家,歷史上稱"東陽酒"、"蘭陵酒"、"蘭陵美酒"、"金花酒"、"金華酒"均指蘭陵美酒。
蘭陵美酒需經整米、淘洗、煮米、涼飯、糖化、下缸加酒、封缸貯存、起酒等製作過程。美酒用曲必須是儲存期較長的中溫區,曲香濃郁,糖化力在35%以上。美酒與白酒的生產有別,其成本比白酒高,生產50公斤美酒,需要90公斤優質白酒、30公斤粘黍米、9公斤曲、1.5公斤大棗,釀造週期最少為120天。除釀造技術外,水土便是決定的因素,蘭陵地下水分鹼、甜兩種,鹼水含有多種礦物質,人不能飲用,專供造酒。
天下第一蒜
蘭陵大蒜
蒼山大蒜產於蘭陵縣,種植歷史已逾千年。它是在蘭陵特定的生態環境條件下,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為定向培育而形成的蘭陵縣特有品種。蒼山大蒜主要有蒲棵、糙蒜、高腳子等3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