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96190926746

      迴圈換氣法有兩種:第一種為長音迴圈換氣(旋律迴圈換氣實為長音迴圈換氣法在演奏中的應用);第二種為雙吐迴圈換氣。下面分別介紹:   長音與旋律迴圈換氣   此種迴圈換氣是所有迴圈換氣的基礎和前提,不掌握這種換氣法,其它兩種迴圈換氣就無法學會。   迴圈換氣法比較難學,在初練時,除刻苦學練之外,還要細心尋找規律和突破點,迴圈換氣究竟難在何處?   表面上看好像是換氣二字,其實是難在換氣時“迴圈”上。而使氣息迴圈不斷的突破點又是在“呼”與“吸”上。呼、吸二項對比,主要又難在呼氣同時的吸上。也可以反過來講,它難在吸氣同時的呼上。再進一步分析,與吸氣的同時的呼氣,氣又是從何而來?是來自胸、腹還是口腔?當然是口腔(下頜部),所以在吸氣時的同時,下顎蓄氣的撥出是迴圈換氣法的最關健之處。   長音迴圈換氣在練習時,首先將舌頭(舌根)往內(後)收縮,使喉腔形成發“歐”音時的形態。當你發出這個音後,下顎必然會向外(下)擴張,喉腔也隨之擴大,口腔內的空間圓而大。在呼吸的運用上,和“鼓腮換氣法”差不多,每當你即將吹完一口氣時(約留三分之一左右),就將舌頭(舌根)往後收,把氣存入喉腔(下顎)處,要儘量增大氣在喉腔的儲存量,然後用鼻迅速吸氣(吸氣時小腹往裡收,把氣往上提)。記住,在與鼻吸氣的同時,下顎往上收縮(舌頭自然向前伸去),使儲存的氣根據樂曲的需要用顎收縮的不同壓力將氣壓出,吹響笛子,保持笛音的不斷。當第二口氣吸進之後,應迅速接上去,這樣反覆迴圈就可使笛音不斷。   開始練習時,可先用曲笛練吹低八度“1”、“2”、“3”三個音(即平吹),待掌握到一定程度後,再練其它的音,或換梆笛、中音笛進行練習。   練習可分以下三步:   第一步:先練習儲氣和呼氣。先用下顎儲存氣的撥出,把笛子吹響。方法是:   1、舌根往內(後)收縮,形成發“歐”字音的形態,把氣儲滿下顎部。   2、下顎往上收縮(舌頭自然向前伸)把儲存的氣排壓撥出,此時最重要之點就是保持住吹笛時的口形,風門不能變化,不能抖動。否則,笛子就無法吹響。音吹得越長、越響越好。   第二步:在第一步完成的基礎上,加用鼻子吸氣。這裡要注意:   1、吸氣要快,先一口氣一口氣的分解練習,不要急於去連續進行。   2、一定要在呼(吹)氣的同時用鼻吸氣(即口呼鼻吸同時進行),這一步比較困難,但只要第一步打好了基礎,也是容易掌握的。   第三步迴圈不斷地連續練習,練習這一步時的關鍵在於從鼻子吸進氣之後又要轉送到肺部,然後撥出去。這時,鼻子和嘴需要一個連線轉換過程。變在這個轉換之中,往往易有一個斷續的痕跡,這是初學者普遍遇到的難題。要解決這個難題,在日常練習時一定要注意:   1、全身不要過於緊張,特別是口腔、鼻腔要有意識地放鬆弛一些。   2、加強小腹(丹田)的控制,以減輕口腔的控制力和緊張感。   3、初練時,每到口吹鼻吸兩動作轉換這際,可將氣息縮小,使音弱下來,慢慢地去完成轉換過程。   4、在兩動作(吸與呼)轉換過程中,頭部和上體儘量不要幌動,應保持平穩。   只要注意到這幾方面,細心摸索練習,就可以很快突破這一關的。   平日最好在笛子上練習,但在沒有笛子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練習。方法是:   1、把某一隻手(左右都可以)抬起,手心對著風門(嘴)練習換氣,依靠手心的感覺,來測量你我氣是否集中,有無中斷。   2、用迴圈換氣方法來練習吹燈(蠟燭)要使燈火擺動,但不能使它熄滅,來測量你的運氣是否連貫、均勻。   3、民間藝人過去練習嗩吶的鼓腮換氣法時,常用一節空心小棒,插入水中練吹,使水泡不停斷地翻滾來練習吹、吸兩動作的連續轉換。這一方法雖不太適用於笛子,(因為在吹笛子時,要時常改變用氣的力度、角度和口形),但用來練習呼吸動作也還是可取的。   在練習過程中,可逐步將嘴與目的物(燈或手)的距離由近漸遠地拉開,以測量你的氣量是否增加。   在練習和運用這一技巧時,總括起來應注意以下幾點:   1、吸氣的動作要迅速。   2、第二口氣接上去時,一定要連貫均勻,不可時多時少,時緩時急。   3、在吹奏時,光可稍下俯一些,不可直硬挺仰。這樣可使喉腔有力地擴大,以增加口腔和喉腔的控制力。   4、在換氣的過程中,小腹要始終保持控制狀態,不可鬆軟,以免失去控制。   5、身體要平穩,不可上下前後倒斜抖動。   6、為使笛音柔細動聽,而且便於換氣,遇到長音時,可加用本位或下位虛顫音(即指震音)相助 。   笛子運用迴圈換氣的代表曲目有《鷓鴣飛》(趙松庭作曲,記住不是陸春齡老師的那個版本,陸老屬於南派笛風,不用迴圈換氣的)、《三五七》(趙松庭改編)、《幽蘭逢春》(趙松庭、曹星創作)。   雙吐迴圈換氣   雙吐迴圈換氣,一說為是四十多年前的1966年,由當時的內蒙古藝術學校學生馬世新開始練習,1971年在其笛子獨奏曲中使用的技法。近十幾年來一些演奏家發展運用的,它難於長音特環換氣。但又不及長音與旋律迴圈換氣使用廣泛。   在吹奏單吐、三吐時,由於可以採用搶氣的方法,使吹奏不間斷地進行,而在吹奏雙吐時,是不能搶氣的。過去往往都是利用半拍或四分之一拍的空隙時間來換氣,這就使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的雙吐不得不中途停斷。雙吐迴圈換氣的發展就解決了這一難題。   雙吐迴圈換氣有兩種吹奏方法,吹奏者可以選練其一,或兩者全學。現分述如下:   第一種是前音換氣法。所謂前音換氣法,就是在“吐庫”的第一個吐字的位置上換氣。在換氣時那個吐字發音,應變成“普”字發音。“普”音是利用下頜的蓄存氣,壓衝而出,使雙唇碰開之音。在此普字衝發的同時,鼻子吸氣並很快轉換,接上正常的吹奏,使笛音不停不斷。   第二種是後音換氣法。所謂後音換氣法,就是在“吐庫”的“庫”字音的位置上來換氣。其方法同第一種一樣,只不過庫字音要變成由下頜壓衝而出的“虎”字音形。   它們的練習方法如下:   (1)迴圈換氣的基本方法,同前面所介紹的相同,這裡不再述。   (2)用下頜(喉腔)處的儲存氣先吹響笛音,它於吹奏長音換氣不同之處是,氣流從下顎處壓時要短、猛而有力,氣速要快,使之能有力地衝響一個吐奏音。口形發音的“普”或“虎”要首先進行單吹練習,能把音吹響,吹結實。這裡要注意“普”“虎”兩音不是從丹田衝出的氣,而是胸腹都處在有控制的止氣狀氣,只由下顎的蓄氣衝壓而得。   (3)當“普”或“虎”能把笛音吹出吐奏音的效果時,接著就練習舌頭的連貫動作,把“普”或“虎”與“庫”連結起來練習。前音換氣是,當舌頭隨著下顎壓出的氣流伸向前發出吐音,立即利用舌的慣性力,從根部急發出“庫”字音。這樣就把“普”與“庫”連起來形成雙吐。而後音換氣則是當“吐”字音發出之後,用下顎所存之氣,迅速衝壓出“虎”音的同時搶吸,並準確無誤地再接發“吐庫”演奏下去。   (4)特別注意的是,在練習過程中,每發“普”或“虎”音的同時,一定要用鼻急速而靈巧地搶吸一口氣。雙吐迴圈換氣的難練之處,也就難在這裡。它比長音迴圈換氣時,要求吸氣與呼氣(下顎壓出的氣)動作更快而敏捷。   (5)由慢練開始,找到正確方法後,漸次加速為宜。   (6)先從第三、四兩孔的中音區練起,逐漸擴大音區。   (7)以上練習達到要求時,即可進行同音的雙吐換氣練習。   笛子運用雙吐迴圈換氣的代表曲目有《綠洲》、《無窮動》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與動物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