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606917226711
-
2 # 你有多用心z
人與動物的關係很密切,
生物界是一個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的世界,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百花吐豔,萬木爭榮。這是什麼紐帶把千差萬別的生物連結在一起的?又是什麼力量使千奇百怪的生物關係密切的?
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是既密切又鬥爭的。說它們密切,是因為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生活在大自然中,“空間鏈”把植物與動物連結在一起,加上水、土壤、溫度、Sunny、空氣等非生物因素,構成了地球表面的生物圈。生物圈就是地球表面全部生物以及和它發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環境的總稱。在生物圈裡,生物與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從而建立了動態平衡關係,這就是生態系統。說它們鬥爭,這是因為任何生物的生活都離不開有機物和能量。綠色植物可以透過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貯藏能量的有機物,滿足人和動物對有機物和能量的生活需求。所以說,綠色植物是自養生物,人和動物都是異養生物。因此,整個生物界,只有綠色植物才是有機物和能量的生產者,人和動物都是消費者。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矛盾和鬥爭,在生物之間便形成了另一條紐帶—— “食物鏈”。
自然界存在著數不清的“食物鏈”,它們由各式各樣的環節構成,一切生物的關係,都建立在“食物鏈”的基礎之上。虎吃鹿,鹿吃草;貓頭鷹吃田鼠,田鼠吃稻穀;蜘蛛吃褐稻蝨,褐稻蝨吃水稻,等等。這些生物環節,都離不開綠色植物,這是直接關係。還有的以動物為食,如青蛙吃昆蟲,蛇吞食青蛙,這是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但也間接以植物為食,在自然界,這種直接和間接關係,常常使“食物鏈”交錯聯接,構成了食物鏈網,使生物之間的相互營養關係,變得更加錯綜複雜了。
找到了生物的紐帶——“食物鏈”,人類就可以利用它,使生物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麻雀不僅吃稻穀,而且也吃害蟲,如果沒有麻雀去消滅害蟲,可能害蟲損毀的莊稼會比麻雀吃掉的要多得多。這就是“食物鏈”的複雜性。人是生物圈的重要組成成分,既能利用“食物鏈”,也受到“食物鏈”的制約。排入自然界的汙染物質,有的直接使人致病,更多的則是進入“食物鏈”危害人類。可見,“食物鏈”不僅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而且也與人類有密切關係。
從動物進化史看,人是由類人猿進化來的,是最高階的靈長類動物,但是,人畢竟與動物不同。人有發達的大腦,有意識,能思考問題,製造工具進行勞動,特別能透過語言和文字進行文化和科學技術交流。所以,在生物圈內,人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這是任何動物不能做到的,當然,人的這種特殊才能,是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形成的,是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而提高的。當人類處在原始社會,過著採集和狩獵生活時,對自然界的影響程度並不大。自從發明了火和工具以後,就給大自然以顯著的影響,尤其是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人類才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從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自然資源。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由於人類認識的限制和人為的因素影響,又不斷地改變著自然界的“食物鏈”,甚至破壞了生態平衡,也就是破壞了人類自己生存的環境,使人類遭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因此,既然人類知道自然界中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互相聯絡、互相制約的關係,就要保護自然,掌握自然規律,使自然不受損害,使人類與自然統一起來。
人與動物關係已到最緊要關頭
稍稍留意一下就會發現,這四種疫情都與動物有關。非典過後,人們不敢吃果子狸等野味了;禽流感發生後,人們對雞產生了畏懼之心;人感染豬鏈球菌犧牲數十條生命後,人們發現蠢笨的豬竟然也會“報復”;這回面板炭疽病的突發,更讓人們大吃一驚:忠厚老實的牛也會“害人”了!
怎麼辦?非典過後,我們忙著研製非典疫苗———據報道,正式的非典疫苗近日已進行人體試驗。人感染豬鏈球菌疫情暴發後,我們趕緊進行豬鏈球菌疫苗試驗和生產———據說首批疫苗近日即將投放疫區。這回面板炭疽病暴發,我想可能已有人在進行這方面疫苗的試驗了。
這多少給我們帶來一些安慰,然而,如果以為這樣就高枕無憂,那就大錯特錯了。有“冠狀病毒之父”之稱的臺灣學者賴明詔認為,其實病毒比病毒學家還聰明,在人和細菌病毒的戰爭中,人類贏不了病毒或細菌,因為病毒或細菌會發生變異。比如禽流感,從暴發到現在,其病毒已經發生了數次變異,令人防不勝防。非典病毒變異更引起科學家們的極大關注,曾經在艾滋病研究方面做出過巨大貢獻的美國華裔科學家何大一,就警告人們:由於非典病毒不斷變化,今後很可能會有傳染性更強、毒性更大的新型冠狀病毒變種出現。
研製疫苗,顯然是“事後諸葛亮”,只能處於被動;大規模屠殺染菌動物,也只不過是“人急跳牆”的應急之舉。如今,我們必須反思:動物為何會頻頻報復人類?
如果我們稍稍檢點一下現代社會以來我們對動物的態度,把動物也當做生命想一想,一定會覺得動物們的報復實在微不足道。現代社會科技發達了,而對動物的殺戮卻也成千上萬倍地增加了,每天當我們一覺醒來,不知有多少雞悲鳴著被割斷了脖子,不知有多少頭牛哀嚎著沉重地倒下。除了屠殺數量激增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動物的態度已完全改變。古時人們宰殺動物,還要禱告一番,這禱告意味著,我雖然不得不殺你,但我仍感到心中不安,我畢竟剝奪了你的生命。
現在,我們對動物的宰殺已經規模化、自動化,成千上萬的動物被驅趕進屠宰場,頃刻間身首異處,血流成河。對於宰殺動物,我們已習以為常,我們已不存絲毫憐憫。
我們不僅肆無忌憚地屠殺動物,屠殺之前,我們還無所顧忌地虐待它們。為了讓它們長得快,我們給它們吃這樣那樣的激素,導致它們的基因發生變異;為了節省成本,我們把它們圈在狹窄汙濁的牢籠裡,讓它們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現在養殖場裡的豬,它們的生活實在是不如以前的豬啊!)。
環境倫理學創立者之一的施韋茲指出:“真正倫理的(有道德的)人認為,一切生命都是神聖的,包括那些從人的立場來看顯得低階的生命也是如此,只是在具體情況和必然性的強制下,他才會做出區別。即他處於這種情況,為了儲存其生命,他必須決定犧牲那些生命。在這種具體決定中,他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主觀和隨意性,並承擔起對被犧牲的生命的責任。”人類食用動物,是正常的生態學行為,但並不意味著可以任意對待動物,可以宰殺了他們食用了他們而沒有絲毫愧疚。我們要意識到動物也是生命,也有痛感,因而同情動物的痛苦,在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動物或剝奪其生命時,應盡力減輕其痛苦,同時為自己的行為內疚,對動物的犧牲表示感激。這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標誌著人類文明的程度。
世間萬物看似喧囂紛亂,其實是有規則的。現代人對動物的冷漠與殘忍,導致了人與動物關係的空前緊張並引發人與動物之戰。在這場戰爭中,人類的被動已經暴露無遺。我們已到了最緊要關頭,如果我們還不拋棄人類中心主義,不學會尊重動物、憐惜動物,不遠的將來,人類的處境將岌岌可危!
回覆列表
類與動物以及大自然是相輔相成的。對於動物,我們應盡力去保護它們,以彌補過去對它們的傷害,挽回與它們之間的友誼,攜手並進,共創美好家園,促進人與動物與自然和諧穩定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