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學名句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首小令,是辛棄疾淳熙八年遭劾免職後,閒居帶湖時所作。博山在江西省廣豐縣西南三十里,風景秀美。稼軒詞中以遊博山為題的有十四首之多,說明作者常流連此地。但這首題壁之作卻非同凡響,短短四十四個字,跨越了幾十年人生時空,上下兩片若極具概括力的鏡頭,總結了詞人少年與中年截然不同的心態特徵。

    上片寫自己少時未涉世事,幼稚單純。但在傳統“以悲為美”、“以善悲為雅”風氣薰染下,也模仿著成年文人的習慣做法,不知深淺地登望言愁。“愛上層樓”一句的疊用,強調了不知愁為何物的輕鬆。正緣其無愁才要強去尋愁,當然尋到的並非真愁,只為登樓賞玩平添幾分情趣罷了。也正由於作者當時不知道真正的“愁”是何內涵,才樂此不疲地喜好上為含愁而上或因上而增愁的“層樓”。

    登臨之詠在古人那裡,多悲涼感傷情調。他們還常借登高的天地為之廣遠、視野一時開闊來抒發壯慨。因而少年詞人的“強說愁”,實乃瞻前之愁,折映出他躊躇滿志、樂觀自信的情態。凡年少而志向高遠者,對人生期待也多,遂易多愁而善感,應當說,這也符合少年心理特徵,帶有一定的普遍意義。

    下片突兀而來,一句“識盡愁滋味”與上片“不識愁滋味”,形成反差極大的對比。在這個由“不識”到“識盡”的認識歷程中,可以想見詞人作為抗金名將,飽覽了多少政治風雲、人世滄桑,嚐盡了多少抗金銳志受挫、累遭投降派打擊的苦辣酸辛。愁滋味既已識盡,自然極欲一吐為快,然而卻峰迴路轉,連道“欲說還休”,萬般無奈流溢紙面。

    一者,是半生蹉跎,抗金宏圖始終不得施展的滿腹積怨,不是三言兩語所能傾訴;二者,是屢因憂國而直言蒙禍,擔心流露悲憤再次罹憂;三者,用“識盡”人生愁苦卻不得不欲吐又止,來濃縮半生的激憤痛楚無望無奈,達到一種“無言之美”、含而不露的藝術效果,將不能訴說的原因與悲憤留給讀者去體味。下面,自然過渡到尾句,不即不離地迴應下片開頭。

    古人素以秋愁一體。秋的淡淡微寒與蕭瑟場景極為契合不遇之士的千古悽怨,因而言秋便往往象徵著歲暮自然特質絕類人的遲暮之感。物華不往,壯志猶存,報國熾願不遂,這一腔愁緒,由何談起?一句“卻道天涼好個秋”,悲極而作曠達調侃語,揭示了蒼涼悲憤的中年心緒。“卻道”是本不該這樣說,然而不得不這樣說:“好個秋”迴應上片的“強說愁”,以反彈琵琶渲染實際上的“秋士不遇”深慨,從而將山河淪落的國家悲劇與英雄失路的個人悲劇熔鑄一處,而迥異於上片的少年憨態閒愁。這裡,借對少年強作呻吟的否定,肯定了報國無門之愁存在的合理性與必然性。

    這首小令以“愁”為線索,突顯了詞人自己的心態經幾十年人生磨難而發生的陵谷質變。暗以不同內蘊的“愁”的對比,反映出自己對人生體驗的深刻、抗金宿願的執著。語句淺切,意味悠長,實堪反覆涵泳以味其妙處

  • 2 # 尋芳11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賞析

    “醜奴兒”是詞牌“採桑子”的別名。詞作者辛棄疾主張抗金,卻受到投降派排斥,不受重用,曾於江西信州(今上饒市)家中閒居。這首詞就是他這時經過當地博山時寫在牆上的。

    這首詞的上片:“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詩強說愁。”這裡寫作者少年時期,不諳世事,不知道愁是什麼滋味,卻喜登上層樓,勉強言愁。由此可見,作者少年時期,言愁而並無愁。

    這首詞的下片:“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裡寫辛棄疾深受投降派排斥與迫害,空有一腔抗金救國熱情,卻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他悲嘆道:“而今識盡愁滋味”。可是,這是鬱結在心裡的愁緒,他向誰訴說呢?又有誰傾聽自己的訴說呢?他回想自已的抗金主張,收復中原的宿願,不僅沒有被朝廷重視,反而因此受到投降派的迫害。如今投降派仍然控制朝政,容不得他的主張,還是不說為好。“欲說還休”是說雖然想說,但是還是沒有說,可見作者的心情是何等的愁悶與糾結。他滿腔愁悶,卻無人訴說,只有找個話題。“卻道天涼好個秋”,也就是說:我只能說,天涼了,這是多麼美好的秋天呀!不難想象,作者此刻言不由衷,強作歡顏,愁苦依然寫在臉上。

    這首詞的藝術構思極其巧妙。作者少年時無愁,偏要“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卻不得言愁,反而說:“天涼好個秋”。這般“欲說還休”,言不由衷的藝術構思,更突出地表現了作者內心深處的矛盾、愁悶及糾結。

  • 3 # 詩書君

    辛棄疾一生都在為了抗金事業而活,從他二十一歲阻止義軍開始,一直到老去。

    辛棄疾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賦閒在家很久了。長期鬱郁不得志的那種的悲憤壓抑在心中,最後變成了這首詞。

    這首詞理解起來很簡單,透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就算是今天讀來,也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少年時代根本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於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所以為了彰顯自己的成熟,就假裝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現在嚐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真正的愁緒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它已經超出了語言的範圍,只能一聲嘆息。

    這首詞也是每個現代人的寫照,年少輕狂,對人生理解得很膚淺,總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部,於是裝出成熟的樣子。真正到了發愁的年齡,寧願不提愁字,只是自己默默接受生活的艱辛。

    詩人總以為辛棄疾愛用典故,炫耀才華,殊不知他用的典故都是用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所有的詞都是內心真情的流露。

  • 4 # 謝小樓

    人生要不斷成長,才能讓自我更加深厚,詩詞要不斷品讀,才能明白箇中滋味。有的詩詞,更要經歷了一番世事,再讀,才能明白,原來是這麼個滋味,而這樣的詩詞,當你讀懂的時候,你已經成了詩中之人。

    辛棄疾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就是這樣一首詞,年少時讀,有些不服氣,如今再讀,卻是感慨萬千,心裡有許多話,卻一句都說不出來。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年少的時候,你愛的姑娘不愛你,你蒙在被子裡大哭,感受錐心的痛,如今,你明白,每個人渴望過上更好的生活,無能的人無法承受美好的愛情,你只能默默地讓自己變得更好。

    年少的時候,你覺得生活到處是委屈,人生處處不如意,如今,經歷了真實的痛苦,你才明白,那些都不過幻想出來的是文學式的浪漫主義的痛苦。

    年少的苦痛,哭一陣,痛一陣,就過去了,如今的苦痛,卻是不斷地纏繞著你,說不出,揮不去。

    此時再讀這首詞,終於明白,那些說不出來的,才是真正的愁。

    年少不知詞中意,讀懂已是詞中人少。張口欲言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窮孩孑富孩子》20∼33集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