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日在家看閱兵式,十月二日就帶著孩子去看了《我和我的祖國》。國慶三大片,《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選擇《我和我的祖國》沒有任何猶豫。主要想讓孩子多受受愛國主義教育。
我的孩子上兩年級,論愛國,她是愛的,但是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看過各種抗戰片、開國大典之類的片,她僅限於知道日本人很壞,想要侵略我們。之前還很傻的問我,為什麼紅領巾是烈士的鮮血染成的,沒有那麼多烈士,是不是也可以用豬血鴨血染。
言歸正傳,七部短片,相當於命題作文,七個導演各自構思、交卷。這種形式很新奇。雖然《我和我的祖國》片長2個半小時,卻一點也不覺得冗長,小孩也很投入,這種模式是成功的。
七部片中《前夜》肯定是最有教育意義的。電動升旗杆,現在看起來那麼不起眼的一個裝置,在70年前硬是舉國之力,費了九牛二虎之勁才搞定。整部短片節奏非常緊湊,每個人都捏著一把汗看完。
黃渤演得很好,雖然片子很短,但節奏把握地很好,一個困難接一個困難銜接得很好。尤其是阻斷球需要稀有金屬,眼看沒幾個小時就要驗收了。這個時候北京城的老百姓,男女老少,一齊上陣,孩子的長命鎖,收音機,鍋鏟,甚至是金條都貢獻了出來,這一段令人相當動容,透過大銀幕能直觀感受到:我們的國家被人民群眾那樣深沉地愛著。
黃渤這個人物之前埋了伏筆,他恐高,卻硬是爬上了22.5米高的旗杆,親手焊接上新的阻斷球。
最後一幕把黃渤和開國大典紀錄片剪輯在一起好感爆表。非常有真實感。黃渤止不住地流淚,這種感情,我太能夠理解了,當初女兒出生的時候,我也是這樣不受控制地流淚,這是喜悅而激動的淚水。
然後我特意去查了開國大典前夜的故事。林治遠確有其人。當時開國大典定在天安門還是西郊機場一直存在爭議。1949年9月2號,周總理才下了決心,開國大典定在天安門。所以留給籌備大典的時間不足一個月。國旗本來定好和天安門城樓等高,35米。可是因為當時沒有那麼長的旗杆,北京城百廢待興,最後是從自來水廠調來4根不同直徑的水管,接在一起,剛好22.5米。
然後為了讓毛主席親手升起新中國的第一面國旗,需要應用電動升旗杆。但當時那個條件,旗杆都是用自來水管接起來的,電動升旗杆就更難了。開國大典前夜,真的就像電影裡演的一樣,檢驗的時候第一次升到一半,停住了。第二次倒是升到了頂,但沒停住,國旗攪到滑輪裡了。後來是工作人員爬上去才取下了國旗。
當時負責升旗儀式的是閱兵總指揮聶榮臻,他是一個心細如髮的人。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聶指揮準備了兩個備案:第一,他準備了兩條線路給旗杆供電。第二,他在國旗下留了人,隨時預備萬一出故障就切斷電源線,換人工升旗。
最後開國大典時,林治遠確實站在毛主席身後。也確實出言提醒主席,怎麼按電鈕。
在時間那麼緊的情況下,完成這一前無古人的任務。這個故事還原度和完成度都很高,也很有教育意義。
其次是甯浩導演的《北京你好》。08年是令華人難忘的一年,先有汶川地震,後有奧運會。這兩個題材要拉到一起挺難的。甯浩卻用兩個小人物毫不牽強地將兩件事拉到了一起。葛優演張北京太遊刃有餘了,把北京的哥的貧嘴、得瑟、市井氣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小演員,也很絕,無論是長相還是說話,活脫脫一個大涼山裡走出來的四川少年,愣頭愣腦,不通人情。
面對一個失去了父親的少年,張北京給出票子的舉動也顯得完全合理。最後結局也很自然,受採訪的小男孩說不出送票人的名字,只是說了對方一些比較顯著的特徵。處理得恰到好處。
徐崢導演的《奪冠》選的角度非常巧,透過一個小人物的小故事,反映了全華人民因女排奪冠而產生的自豪感。
這部片子很能引起我的共鳴。作為上海人可以證明,弄堂文化還原度很高。小男孩東東的表演太到位了。一方面肩負著全弄堂人的期望,只有他搞得定自家電視天線,可以把女排比賽播放出來,另一方面,心愛的女孩子突然要離開,只想見一面,說上一句話,送出《我的中國心》的磁帶。可偏偏就是不能如願,實在太!難!了!東東最後選擇扶天線時身披床單的身影像極了超級英雄,一個揮別竹馬青梅,赤誠愛國的可愛小英雄。
最後爸爸回來,小男孩撲進爸爸懷裡大哭,千言萬語化作一句,我們家的天線太差了。喜歡小姑娘這種事又說不出口,只好怪天線不好。太過真實。
敗筆在最後吳京跟馬伊琍重逢。現實中生活中,不是所有故事都有結局。三十年過去,兩個人都不再是當年的小孩,再見又有什麼意思呢?對方再好再優秀,相見也不如懷念。那段經歷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深藏的美好和遺憾,最好不要打破。
排第四的是《迴歸》。小的時候我一直不懂,為啥香港迴歸要搞在大半夜。因為小孩不能熬夜,也就不能看直播。看了這個故事我才醒悟,為了能在0時0分奏響國歌升起國旗,要付出多麼大的心血,太不容易了。不過整個故事結構比起同題材的《前夜》還是差了一點。線索太分散了。
但是這段歷史很有意義,強烈建議讓今天的香港年輕人看看。當年祖國母親為了迎接遊子,是多麼迫不及待。
張譯和任素汐的《相遇》,說實話對孩子來說太過晦澀難懂。教育意義也就十分不明顯。雖然張譯演技炸裂,但整個故事太過單薄。都2019了,電影交代故事全程靠對白什麼的,也實在是令人難以接受。而且不合情理,男友消失三年,重逢後女友不是一個大耳刮子,不是又哭又笑投入懷抱,不是發怒,而是開始講故事??好尷尬。人物也顯得有些蒼白,沒有波折和衝突。完整性不夠。
唯一的亮點是張譯的眼神。張譯的演技實在是牛掰格拉斯!
《護航》,塑造了一個女強人飛行員形象,確實是很帥。但教育意義不足,難道是鼓勵小姑娘都去打群架,從十米高臺跳下來?而且男朋友又沒有出軌,是覺得女友實在工作太忙顧不上自己才分手的,至於潑人家一杯水?這樣的大女主,恕我不太懂,這是想給女孩子們灌輸什麼樣的價值觀呢?
當然宋佳是很帥啦,就算不跟男生打架,不潑男友水也很帥,所以更顯得那些沒必要。還不如重墨濃彩刻畫一下飛行任務的緊張驚險。
還有那倆帥氣清秀的演員,陳導你串過劇組嗎?見過《北京,你好》裡那個四川男孩子嗎?這倆男生哪裡看著像藏民?就憑穿得髒兮兮?藏民在你眼裡就那麼臉譜化?
不過後來得知陳導的加入美國籍的愛子演的就是兩兄弟的弟弟。好吧,這我就理解了。但是在國慶巨片中如此夾帶私貨,這個可是七大導演的比拼。居然為了兒子,交一張不及格的卷子。我只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最後,《我和我的祖國》這片真的很值得一看,就算捎帶上陳導的《白晝流星》也是一部高水準的片子。堪稱電影界的一股清流。
十一月日在家看閱兵式,十月二日就帶著孩子去看了《我和我的祖國》。國慶三大片,《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選擇《我和我的祖國》沒有任何猶豫。主要想讓孩子多受受愛國主義教育。
我的孩子上兩年級,論愛國,她是愛的,但是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看過各種抗戰片、開國大典之類的片,她僅限於知道日本人很壞,想要侵略我們。之前還很傻的問我,為什麼紅領巾是烈士的鮮血染成的,沒有那麼多烈士,是不是也可以用豬血鴨血染。
言歸正傳,七部短片,相當於命題作文,七個導演各自構思、交卷。這種形式很新奇。雖然《我和我的祖國》片長2個半小時,卻一點也不覺得冗長,小孩也很投入,這種模式是成功的。
七部片中《前夜》肯定是最有教育意義的。電動升旗杆,現在看起來那麼不起眼的一個裝置,在70年前硬是舉國之力,費了九牛二虎之勁才搞定。整部短片節奏非常緊湊,每個人都捏著一把汗看完。
黃渤演得很好,雖然片子很短,但節奏把握地很好,一個困難接一個困難銜接得很好。尤其是阻斷球需要稀有金屬,眼看沒幾個小時就要驗收了。這個時候北京城的老百姓,男女老少,一齊上陣,孩子的長命鎖,收音機,鍋鏟,甚至是金條都貢獻了出來,這一段令人相當動容,透過大銀幕能直觀感受到:我們的國家被人民群眾那樣深沉地愛著。
黃渤這個人物之前埋了伏筆,他恐高,卻硬是爬上了22.5米高的旗杆,親手焊接上新的阻斷球。
最後一幕把黃渤和開國大典紀錄片剪輯在一起好感爆表。非常有真實感。黃渤止不住地流淚,這種感情,我太能夠理解了,當初女兒出生的時候,我也是這樣不受控制地流淚,這是喜悅而激動的淚水。
然後我特意去查了開國大典前夜的故事。林治遠確有其人。當時開國大典定在天安門還是西郊機場一直存在爭議。1949年9月2號,周總理才下了決心,開國大典定在天安門。所以留給籌備大典的時間不足一個月。國旗本來定好和天安門城樓等高,35米。可是因為當時沒有那麼長的旗杆,北京城百廢待興,最後是從自來水廠調來4根不同直徑的水管,接在一起,剛好22.5米。
然後為了讓毛主席親手升起新中國的第一面國旗,需要應用電動升旗杆。但當時那個條件,旗杆都是用自來水管接起來的,電動升旗杆就更難了。開國大典前夜,真的就像電影裡演的一樣,檢驗的時候第一次升到一半,停住了。第二次倒是升到了頂,但沒停住,國旗攪到滑輪裡了。後來是工作人員爬上去才取下了國旗。
當時負責升旗儀式的是閱兵總指揮聶榮臻,他是一個心細如髮的人。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聶指揮準備了兩個備案:第一,他準備了兩條線路給旗杆供電。第二,他在國旗下留了人,隨時預備萬一出故障就切斷電源線,換人工升旗。
最後開國大典時,林治遠確實站在毛主席身後。也確實出言提醒主席,怎麼按電鈕。
在時間那麼緊的情況下,完成這一前無古人的任務。這個故事還原度和完成度都很高,也很有教育意義。
其次是甯浩導演的《北京你好》。08年是令華人難忘的一年,先有汶川地震,後有奧運會。這兩個題材要拉到一起挺難的。甯浩卻用兩個小人物毫不牽強地將兩件事拉到了一起。葛優演張北京太遊刃有餘了,把北京的哥的貧嘴、得瑟、市井氣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小演員,也很絕,無論是長相還是說話,活脫脫一個大涼山裡走出來的四川少年,愣頭愣腦,不通人情。
面對一個失去了父親的少年,張北京給出票子的舉動也顯得完全合理。最後結局也很自然,受採訪的小男孩說不出送票人的名字,只是說了對方一些比較顯著的特徵。處理得恰到好處。
徐崢導演的《奪冠》選的角度非常巧,透過一個小人物的小故事,反映了全華人民因女排奪冠而產生的自豪感。
這部片子很能引起我的共鳴。作為上海人可以證明,弄堂文化還原度很高。小男孩東東的表演太到位了。一方面肩負著全弄堂人的期望,只有他搞得定自家電視天線,可以把女排比賽播放出來,另一方面,心愛的女孩子突然要離開,只想見一面,說上一句話,送出《我的中國心》的磁帶。可偏偏就是不能如願,實在太!難!了!東東最後選擇扶天線時身披床單的身影像極了超級英雄,一個揮別竹馬青梅,赤誠愛國的可愛小英雄。
最後爸爸回來,小男孩撲進爸爸懷裡大哭,千言萬語化作一句,我們家的天線太差了。喜歡小姑娘這種事又說不出口,只好怪天線不好。太過真實。
敗筆在最後吳京跟馬伊琍重逢。現實中生活中,不是所有故事都有結局。三十年過去,兩個人都不再是當年的小孩,再見又有什麼意思呢?對方再好再優秀,相見也不如懷念。那段經歷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深藏的美好和遺憾,最好不要打破。
排第四的是《迴歸》。小的時候我一直不懂,為啥香港迴歸要搞在大半夜。因為小孩不能熬夜,也就不能看直播。看了這個故事我才醒悟,為了能在0時0分奏響國歌升起國旗,要付出多麼大的心血,太不容易了。不過整個故事結構比起同題材的《前夜》還是差了一點。線索太分散了。
但是這段歷史很有意義,強烈建議讓今天的香港年輕人看看。當年祖國母親為了迎接遊子,是多麼迫不及待。
張譯和任素汐的《相遇》,說實話對孩子來說太過晦澀難懂。教育意義也就十分不明顯。雖然張譯演技炸裂,但整個故事太過單薄。都2019了,電影交代故事全程靠對白什麼的,也實在是令人難以接受。而且不合情理,男友消失三年,重逢後女友不是一個大耳刮子,不是又哭又笑投入懷抱,不是發怒,而是開始講故事??好尷尬。人物也顯得有些蒼白,沒有波折和衝突。完整性不夠。
唯一的亮點是張譯的眼神。張譯的演技實在是牛掰格拉斯!
《護航》,塑造了一個女強人飛行員形象,確實是很帥。但教育意義不足,難道是鼓勵小姑娘都去打群架,從十米高臺跳下來?而且男朋友又沒有出軌,是覺得女友實在工作太忙顧不上自己才分手的,至於潑人家一杯水?這樣的大女主,恕我不太懂,這是想給女孩子們灌輸什麼樣的價值觀呢?
當然宋佳是很帥啦,就算不跟男生打架,不潑男友水也很帥,所以更顯得那些沒必要。還不如重墨濃彩刻畫一下飛行任務的緊張驚險。
還有那倆帥氣清秀的演員,陳導你串過劇組嗎?見過《北京,你好》裡那個四川男孩子嗎?這倆男生哪裡看著像藏民?就憑穿得髒兮兮?藏民在你眼裡就那麼臉譜化?
不過後來得知陳導的加入美國籍的愛子演的就是兩兄弟的弟弟。好吧,這我就理解了。但是在國慶巨片中如此夾帶私貨,這個可是七大導演的比拼。居然為了兒子,交一張不及格的卷子。我只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最後,《我和我的祖國》這片真的很值得一看,就算捎帶上陳導的《白晝流星》也是一部高水準的片子。堪稱電影界的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