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必不貪勝

    商業業態由自由市場逐步走到商業綜合體+移動端購物模式,商業業態模式的變遷,反應了供應能力和消費需求不斷變化升級的過程。自由市場模式擁有強大的生命力,而曾經風光無限的百貨超市業態已經被網購擊潰,唯有商業綜合體(SHOPPING MALL)模式在經歷移動端購物大發展的衝擊中存活下來,未來移動端與綜合體的結合,或許才是出路所在。

    ,商業業態的變遷

    1,自由市場或集市模式

    這是最傳統的商業業態,初級,簡單,自發性強,在市場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也會出現,以前農村都會有集,現在也有,但相對更固定化,在城市裡,就是一些區域性市場,部分從農貿市場逐步發展成綜合市場。

    前兩年去北韓的朋友還說有那邊管,有些地方形成了區域性農貿市場,中國產品還挺緊俏。說明這類市場自發性,自下而上形成。

    2,專業市場

    隨著市場的形成與發展,部分地區形成了專業市場,例如河北是全國最大的毛皮市場,東北有最大的糧食市場,山東有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場,義烏小商品城,華強北,它們都是剛才說的初級市場和集鎮發展,是供給端分工,集聚,壟斷後形成的,屬於前者在供給方面的進化。

    3,百貨大樓。

    百貨大樓也是集市的進化,是消費者對購物環境,商品品質要求提升後的業態,它的特點就是較好的購物環境,一站式的購物體驗,商品質量有保證,品類也齊全,就是價格上去了。但是作為檔次的代名詞,當時也是風光無限,記得史玉柱的鄭州百貨大廈,挖了個坑就賣了無數樓花,也說明市場多認可這種模式。

    4,商超

    這是引進的美國業態,實際也是對百貨大樓的補充,百貨大樓引流能力不足,急需能引流的模式,超市設在百貨大樓下面,帶動人氣,而超市這個業態也有社群店,主要人防工程租金低廉,適合這種業態生存一經推出,受到光大老百姓的歡迎,特別是大爺大媽,另外,能專業化的超市,比如,電器超市——國美蘇寧也相繼出現。

    5,綜合商圈

    這個是百貨大樓叢集為依託,逐步發展,周邊餐飲,娛樂,低端零售,特色零售,形成商圈。它的核心是百貨業態,而且逐步由單一百貨大樓到叢集百貨大樓,而小型微型店鋪則作為補充,逐步發展成為多核心百貨,差異化經營的商圈生態。

    6,商業綜合體

    商業綜合體是一種自成生態的業態,中國發展比較好的,當屬幾大開發商建設的與住宅配套的綜合體,比如萬達廣場,萬達茂,永珍城,世茂城等等,它們有幾個特點,其一有開發商或其委託的專業公司經營,其二設計較為合理,大動線明確,其三是業態引進明確豐富,商家配套完善,其四,至少在住宅銷售期間,投入巨大,引流能力強,其五,也是最重要的,它們都建在市中心或新城區的中心。

    二,國內外業態的比較

    1,日本連鎖小百貨模式

    日本最有名的商業業態是連鎖小百貨,比如7—11。連鎖模式的發展形成,有其獨特的路徑依賴,按照日本的人口密度,它應該和中國類似,但日本的房地產在90年代就崩了,它也曾有銀座這種超級綜合體,但國內消費者的老齡化,使得方便,實惠的商業模式成為需求點。房產不再大拆大建,社群穩定,使得成熟而連鎖小百貨逐步發展,大量距離遠的商業綜合體業態不易生存,而在成熟社群大量擁有房產,售賣價格合理,方便的小百貨成為中老年人最愛,大量售賣食物提升毛利率,完善產業鏈,最終形成了這種特殊的業態模式,也符合日本人喜歡小而精的特點。

    2,美國的郊區綜合體模式

    在車輪上國度自然不怕遠點,最主要還是人少,需要聚集起來消費才有規模效應,也符合歐美人商業區與居住區分離的理念,家裡一個大冰箱,一週購物一次,塞滿為止。順便放鬆娛樂,跟我們國家的綜合體還是有明顯差別的。

    三,移動端購物VS線下商業

    1,網購業態(移動端購物)

    關於中國商業業態,其實少說了一個,那就是如今被大半個商業圈恐懼的網購業態,特別是2011年之後的移動端購物。

    這個業態太有殺傷力了,整個商業物業這些年相對住宅跌的有多慘。這當然有其歷史原因。你看日本美國歐洲,網購都不發達,歐美除了物流成本高些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國原有各個商業業態,除了專業市場,都沒有形成全國性大型連鎖機構,這個被很多專業人士提起過,可說是淘寶之類快速形成力量的重要原因,畢竟我們沒有沃爾瑪或7—11的狙擊,網購發展的難度幾大降低。在網購對傳統業態摧枯拉朽式的打擊下,傳統業態節節敗退。其實,幾乎每一種商業業態都有一種網購業態與之對應。

    ~集市模式對應拼多多或者早期的淘寶(要求價格低) ~超市模式對應京東超市,淘寶(要求品類豐富) ~百貨業態對應京東,天貓,(要求品牌) ~美團模式對應商業綜合體

    2,商業業態的未來(一種臆想)

    第一,集市業態難以替代。拼多多模式是否能持續,很難預測,因為淘寶當年之所以迫不及待的拋棄它,就是因為看到了客戶的價格超級敏感的特徵,大型企業難以低成本長期去做,而且,品牌傷害太大,對未來發展不利,如果沒有價格補貼,是否能長期盈利也不好說。而且相對分散的農村市場不利於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在補貼下降的情況下,貼近生活,價格低廉的集市模式非常有生存空間。

    第二,網購極大衝擊超市百貨業態,線上整合態勢明顯

    移動端衝擊這個基本是現實,而且會越來越明顯,百貨和超市所面對的消費層,中等收入群體,被京東和天貓的服務喂的難以想象,你在商場買的東西能不能七天無理由退款,你在商場定個東西能不能半夜要第二天一早到?現在的商場售貨員比購物的多很正常,而且它們還沒法很好的改成其他業態,加價率不高還更沒法賺錢,除了部分有極強知名度的商圈,靠著生態和中老年客戶,活的還湊合外,大部分用苟延殘喘形容都不夠。

    現階段,馬雲正在跑馬圈地,主要是對傳統商圈的整合,線上線下打通,他希望透過過氣商圈核心——百貨超市業態,形成遍佈全國的網點,利用現有生態,形成對其業務板塊的補充,利用美團大眾,與商圈合力,使得傳統商圈重新煥發活力。

    第三,綜合體中期大發展,長期或與線上整合

    剛才說的網購業態,除了綜合體外,其他都是競爭關係,只有美團是對商業綜合體的補充或支援,因為網路解決不了的現場體驗,吃飯,娛樂,逛逛等都是綜合體的目標,而且越大的品牌越注重價格體系建設,綜合體引入的品牌一般網購產品價格都差不多,對消費影響不大,中期有區位優勢,統一設計,動線合理,環境舒適,資本投入大等優勢,發展不會差。

    商業綜合體業態看起來很紅火,但實際不太賺錢,其他商業業態就更不好了,特別是商業綜合體對傳統商圈商業業態的代替作用明顯。

    但是,長期看,一旦綜合體附近社群發展不足,或者開發商逐步退出後缺乏管理,必將影響其品質和號召力,造成衰退也未嘗不能。萬達廣場這兩年的退出就是警鐘。

    線上對傳統商圈的整合雖有一定潛力,但我更看好商業綜合體與移動端的結合,畢竟商業綜合體業態,就像微信,一個APP包含好多小程式,傳統商圈就像一個一個APP,場景化差異明顯,未來綜合體對傳統商圈的優勢將逐步強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狄德羅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