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認識論
-
2 # 忠誠與實際
趨光性(英語:Phototaxis)是一種生物對光靠近或者遠離的趨性。
【植物與飛蛾類昆蟲的趨光性的生理表現 】
在有趨光性的生物中,擁有正趨光性的會靠近光源,而有負趨光性的會躲避光線的刺激。這樣對於植物等自養生物來說十分重要,因為趨光性可以幫助植物獲得更多Sunny以進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正趨光性"稱為"向光性","負趨光性"稱為"背光性")。
飛蛾之類具有複眼的夜間飛行的昆蟲,常被誤認為具有趨光性,這是一個認知偏誤。雖然飛蛾在實際行為上表現為趨向光源飛行,事實上這是因為人造光源(如:火把,電燈)的光線與自然光線(Sunny,月光,星光)不同,前者呈放射狀,後者接近平行光。自然狀態下透過保持平行光線的夾角修正自己的飛行路線,保持直線飛行。而人造光源呈現放射狀,干擾了飛蛾的判斷,與光源保持銳角飛行的飛蛾就表現成螺旋狀飛向光源。
【概述總結】關於會飛的昆蟲具有複眼的夜間具有趨光性飛行,為什麼不會因趨光性而齊刷刷地奔向太陽?比較科學合理的解釋是:昆蟲具有能夠識別人造光源(呈放射狀)的光線與自然光線(平行光線)的差別;所以昆蟲就不會因趨光性齊刷刷地奔向太陽。
-
3 # 獵奇動物社
昆蟲大都有趨光性,不過有的是正趨光性,有的是負趨光性,簡單的說正趨光性就是一些昆蟲會主動的靠近光源,而負趨光性則恰恰相反。關於正、負趨光性比較常見的例子就是晚上路燈的四周會聚集大量的飛蟲,而這些飛蟲都是正趨光性的,而我們常見的蝸牛、西瓜蟲等動物則是負趨光性的。對於正趨光性的昆蟲來說,光是最能吸引它們的,那麼為什麼它們不一直奔向太陽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昆蟲的正趨光性說到昆蟲的趨光性,許多小夥伴會首先想到“飛蛾撲火”。從表面上看,夜晚飛蛾確實會向著明亮的地方飛,哪怕前面是一根燃燒的蠟燭或者是一堆燃燒的乾柴,飛蛾都會義無反顧的撲進去。但是,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飛蛾撲火併不是因為趨光性,而是因為它被誤導了。飛蛾是一種晝伏夜出的昆蟲,它們在夜裡行動靠的是月光發出的微弱光線,而月亮的光線照在地球表面幾乎是平行的,而飛蛾正是根據平行的光線找到了適合自己飛的角度。但是,人類製造的光線是散射的,在黑夜中,這些光線比月光要明亮一些,所以這些散射的光線就蓋住了月光,此時飛蛾就會以人類製造的光源散射出的光線飛行,而它飛行時所找的角度與在月光下飛行的角度是一樣的,這就使得飛蛾會圍著散射的光線打轉。再加上本身飛蛾飛行的角度就是斜角,所以它會圍著光源一直向裡面飛,直到沒有角度後撞到光源上。
因此,飛蛾撲火併不是因為趨光性,而是因為被其他光源干預,導致的導航錯誤。
而真正有趨光性的昆蟲是一種本能,是昆蟲本身對光產生的一種定向運動,而這些昆蟲大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晝伏夜出的昆蟲,而且沒有特別固定的飛行軌跡,比如我們都非常討厭的隱翅蟲就是一種典型的正趨光性昆蟲。隱翅蟲通常會在夏秋兩季活躍,它們的主要食物以昆蟲、花粉等為食,按理說,在室內,它的主要食物比較少,所以它們不會跑到室內。但是,事實上,如果家裡出現了隱翅蟲,多半就是因為密封不嚴,在夜晚隱翅蟲看到燈光被吸引到室內的。因此,嚴格意義上說,真正的正趨光性對於昆蟲來說沒有目的性,只是出於本能。
既然正趨光性的昆蟲喜歡光,它們為什麼不一直向著最亮的太陽飛?在白天,太Sunny是最亮的,這對於有趨光性的昆蟲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光源,但是,事實上,我們卻很少見到向太陽飛的昆蟲。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01 昆蟲的習性
在上面我們說過,擁有正趨光性的昆蟲,大都是晝伏夜出的,而這些昆蟲在白天都躲在陰暗的角落裡休息,不外出活動。這種習性大都是為了躲避捕獵者才產生的,相對來說,昆蟲最大的天敵是鳥類,而大多數的鳥類是晝出夜伏的。既然白天躲了起來,它們也就不會向著太陽飛了。
02 昆蟲飛行的軌跡
雖然昆蟲的飛行軌跡並不固定,它們一會飛這,一會飛哪,但是它們的飛行大都是按照直線進行的,這種飛行方式是最省力的。當有太Sunny時,昆蟲所處的整個環境都是亮的,此時它們就會用自己的眼睛來辨別方向,而昆蟲飛行的目的也很簡單,為了生存,或是尋找食物,或是躲避天敵。所以,它們也沒有必要在一個明亮的環境中一直向著最亮的光源移動了。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夜晚路燈周圍會有一群昆蟲在飛,但是當天亮時,它們就會從亮著的路燈旁飛走。
03 代價
我們不能否認在昆蟲的進化史上出現過一直向太陽飛的昆蟲,但是這些昆蟲都已經被淘汰掉了。首先,向著太陽飛,是一件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飛行的過程中,隨著離地面越來越遠,離食物也越來越遠,體力消耗越來越大。其次,對於昆蟲來說,它們大都是低飛的,因為飛的越高,遮擋物越少,體色與環境顏色的差異就越明顯,這樣就容易被天敵鎖定到。
因此,一直向著太陽飛,對於昆蟲來說代價實在是太大了,這樣做的昆蟲都已經死了。對於生物來說,在漫長的進化中,選擇更適合自己生存的方式尤為重要,所以,就只剩下了不會傻傻的向遙不可及的太陽飛的昆蟲了。
總結昆蟲的正趨光性只是相對於黑暗的整體環境才有的,而太陽昇起時,環境整體明亮,所以即使白天活動的,有正趨光性的昆蟲也沒有必要向太陽飛,更不用那些晝伏夜出的昆蟲了,在白天,它們早已經找到了陰暗處呼呼大睡了。
其實,嚴格意義上說,趨光性是昆蟲進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有利於自己生存的本能,這種本能不會太絕對,簡單的說就是不是因為有趨光性,它們就無條件的向最亮的地方飛去,其中還有飛行角度、體力消耗、躲避天敵等等因素。
回覆列表
能問出這個問題基本都是因為對於昆蟲趨光性的誤解!
昆蟲的趨光性想想我們什麼時候意識到昆蟲有趨光性的?很簡單,從類似飛蛾撲火等例子。那麼換個角度想,如果沒有我們人類學會使用火,那麼昆蟲還有趨光性嗎?這其實就說明了所謂昆蟲的趨光性並不是指昆蟲喜歡飛向光源,更不是想尋死。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仔細想想月光和我們人造光源的區別。沒錯最大的區別就是月亮離我們很遠,而人造光源離我們很近,所以近似可以認為月光是平行光源。
所以昆蟲秉著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原則,以平行光源為參照來做直線飛行。然後人類發現火之後這種情況就改變了,人造光源因為很近,光線成中心放射線狀,昆蟲還傻傻的按照與光線的固定夾角飛行就是直線運動,結果越飛越坑爹,飛成了等角螺線,飛到火裡去了,這種現象還被人類稱為昆蟲的正趨光性。
昆蟲的白天到了白天光線變強,此時因為昆蟲複眼的特殊構造因此它們所看到的天空和我們並不相同,而它們就會綜合參考太陽的方位和被大氣散射成天空光的偏振來進行導航,而不是被太Sunny吸引,所以不會飛向太陽。
這種導航方式類似於古時人們用方解石在海上導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