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139649626132

    從工作的角度來說,理工生技術好往往就可以在職場中站得住腳,文科生一般都需要人生經驗。

    但,這並不表明哪個比哪個更佔優勢。事實表明,隨著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很多技術類的工作正在慢慢被機器所取代。2012到2016年,美國新創造了1010萬個工作崗位,其中網際網路、計算機相關的技術崗位加在一起,不到10%。

    剩下90%的工作大部分都和 “文科” 有關係 —— 也就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比如說“市場研究員” ( Marketing Research ),新增了55萬個就業崗位,四年增加了30%,比程式設計師都熱門。類似的還有諮詢、教育、娛樂業等等,都不是純技術的工作.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趨勢呢?其實很簡單,技術發展可以消滅很多程式化的技術工作,但只要人和機器還存在區別,我們的工作就還需要文科生。

    而如今,我們對於文科生其實還有不少偏見,或者是誤解。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文科生,往往都是“ 只會教規理論,不懂意義 ”的文科生。

    那麼,好的文科生是什麼樣子的呢?

    美國紀實作家喬治. 安德斯在《你能做任何工作:“無用的” 自由技藝的驚人力量》一書裡,有這麼解釋文科教育:

    文科在英文裡最接近的翻譯是 "Liberal Arts"(自由藝術) , 但實際上,這裡的藝術並不是我們理解的藝術。在國內,最接近解釋的可能是 “ 通識教育 " ,“人文教育” 等。 "Liberal Arts" 在西方是一種很高階的學問,被叫做“ 統治者學問 ”。其實,真正的 “ 文科教育 ” 並不是培養人成為文藝青年,也不是讓每個人能歌善舞。

    在古羅馬,“ Liberal Arts” 實際上是一套課程,被人認為是自由的人的學問。在古羅馬,自由就意味著你不是奴隸,你是管奴隸的人。

    這一套課程包含7個核心技能,分別是拉丁文,邏輯,修辭,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隨著西方教育制度的演變,其中有些學科已經歸類成了科學,而相關的歷史,文學,藝術等學科又被加了進來。但無論怎麼更改,“Liberal Arts"的意義是不變的,它的意義是在於訓練人的思維,就是我們所說的“軟技能”,其中包含批判性思維,溝通能力,影響能力等,這些思維本身就是作為一個“自由人”的基礎。

    所以,這並不是說你去讀個政治學,讀個國際關係,你就要去做領導人了;讀箇中文系就要去做作家了。本質上所有的文科都是培養和訓練思維能力的,它是幫助我們解決複雜問題的必備條件。

    為什麼這麼說呢?舉一個例子,

    我有個好朋友小序,本科和碩士都是學藝術史和藝術設計的,猜猜她現在在做什麼工作?

    她現在是某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的高階商業分析師。工作上離不開和各種資料報表打交道,透過資料需要為業務部門提供各種重要業務的決策依據。

    乍一看,這些工作內容和她大學所學的東西看上去八杆子打不著·。但工作2年以後,她是全公司績效最高的商業分析師,薪資也在2年內翻了近2倍。

    這是為什麼呢?

    真正學習藝術設計的學生,他們的作品並不是拍腦袋或者僅僅依靠靈感隨意創作出來的。在此期間,他們需要研究各年代各藝術大師的作品,並且結合那個時候的歷史背景,政治情況,人文環境來去解析和理解每幅 “ 經典 ” 背後的意義。因為,所有的創新都源自於對於歷史的解析,不瞭解過去,無法創造未來。所以,學會研究和分析是一個合格的藝術專業畢業的學生的必備技能。

    發現沒有?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一個真正優秀的藝術專業學生其實需要運用到的不僅僅是繪畫或者設計技巧,他還需要擁有很強的調研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思維。

    而這一套能力就是真正文科生擅長的“軟技能”,這些“軟技能”都有個特點,就是具有可遷移性。

    小序告訴我,做好這份工作的秘訣最關鍵的能力其實是3個,

    1)分析能力和結構化思考 —— 需要在大量的資料中找到真正的關鍵資料,並且找到規律或異動,支援業務做關鍵決策

    2)批判性思維 —— 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不斷提問題,提出合理假設,窮盡所有的可能性

    3)溝通能力 —— 為業務部門提供決策支援,前提是需要深度瞭解業務的,溝通協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傳統觀念裡,你覺得可能一個需要技術背景的工作,在現代社會,實際上好的文科生一樣也是可以勝任的。

    而由此,我們也越來越發現一個現象,即

    現在的世界,單一工作內容越來越少了,複雜內容的工作越來越多了。如今,一個優秀的程式設計師技術好還不行,你還得懂得和產品經理溝通,如果你懂點產品思維那完全就是加分項。

    有人說,我不和產品溝通,我就自己埋頭寫程式碼不可以嗎?好,那起碼任何程式設計師應該都有leader吧?你要做到在公司內的升職加薪,除了硬技能,你或多或少還是需要知道如領導溝通吧?如何才能把你的績效表現出來吧?這裡面的溝通能力和影響力,其實就是文科技能。

    為什麼說,在美國公司,印度籍工程師總是升得快當中高層,中國工程師多數還是做執行?其實最根本的就是,對於理科教育,我們除了技術能力以外的諸如溝通能力,批判性思維這些軟技能從小是不納入培養範圍內的。

    而現代生活,沒有跨學科的能力,沒有軟技能,是無法做到優秀的。

    所以,不要去爭論文科理科哪個更好更有用。相反的是,無論你學的是理科還是文科,你都要學點跨學科的技能。理科生要去補補文科生擅長的溝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當然,文科生不是說要去學理科的技能,而是要去學學理科生的科學思維和拆解問題的能力。

    因此,話說回來,如果我們把“ 學文科還是理科有用”的這個話題定位成 ”如何在現代社會擁有持續的競爭能力?“的話,有3條建議你是一定要記住的

    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千萬不要因為覺得某個專業熱門就選哪個,它絕對不是選擇專業和領域的唯一評判標準。很有可能,那個時候的熱門說不定過了幾年,等你畢業後就涼涼了。動機永遠是學習最好的理由,而非趨勢。因為大多數人的判斷能力還沒有到可以判斷趨勢的能力,而興趣是堅持最重要的內在動力。

    2. 不管選什麼專業,都要具備跨界的知識,更好的適應社會。把文科技藝和理科技藝結合起來。文科生學習邏輯能力,理科生應該學批評思維,這是最基礎的能力。

    3. 選2-3個技能,做到前25%,也可以做到頂尖人才。以前要成為人才,就要在自己的領域做到1%,這個機率是極其艱難的。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找到人生中自己還比較感興趣的2-3個領域,成為這2-3個領域內的TOP25%,並且把這些領域充分結合和交叉,勢必會產生強大的能量,最終成為一個真正複合型的1+1>2的斜槓青年。

    此外,在年輕的時候多嘗試多經歷,多和人交往,多學點實際的工具和技術,這些都是永遠不會吃虧的。

    如果還是學生,就多找些不同的實習經歷,參加不同的組織活動。

    如果是職場人,千萬不要只盯著眼前的一畝半分地,從自己的專業延展出去,多多學習跨領域相關的思維和技能。

    千萬不要被 “ 我是文科生,我就這個不行”,或者“ 我是理科生,我天生不會這些” 的傳統思維所禁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美人出浴的描寫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