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
2 # 南朝居士
一個王朝到了中後期,基本都是積重難返了,皇帝基本沒什麼辦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錢怎麼辦?你加稅,可能引起民變,你自身減負,機構改革,削減開支,李自成下崗就造反,你變法?歷代變法成功的太少,幾乎不可能的。
你既無法開源,也沒辦法節流,雖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都是你的,但是錢不是你的啊,你的權力雖大,執行權力也得官僚地主去做啊。
你雖然是皇帝,食天下之賦,然而,你拿到手的,只是一些殘羹冷炙,大頭都給官僚地主拿去了,你還得養著國家這個龐大的機構。
基本每個朝代,到了中期就開始缺錢了,如果再遇上戰爭,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了,戰爭這東西,燒錢,又不能得到實際利益。
西漢漢武帝就開始缺錢了,漢武帝直接賣官鬻爵,東漢中期也開始缺錢,唐朝富一點,唐肅宗才開始缺錢,宋朝雖然富,但是仁宗朝也開始缺錢了,明朝嘉靖朝開始加稅的,清朝乾隆中期就開始缺錢了。
皇帝缺錢了,也沒什麼辦法,畢竟錢都在官僚地主手裡,又敲不出來,加稅又不能過火,變法實際作用也不大。
在一個王朝前期,皇帝治理國家相對容易,就算你什麼都不做,國家都能走上強盛,這也是為什麼八歲的康熙可以讓國家盛世,為什麼明君聖主都在王朝前期,不是他們牛,而是他們生的好,時代好。
而到了中後期,治理國家則困難的多,不是皇帝能力不行,而是所有的弊病都積累到一起了,積重難返,就如同李鴻章說的,我只是一個裱糊匠,只能縫縫補補,讓破船不漏水,但能維持多久呢?
這也是為什麼平庸的、昏庸的君主都在中後期,不是他們真的平庸,而是大環境所致。
雖然有所謂的“中興”,那不過是迴光返照罷了,不解決實際問題。
打個比喻,在經過戰亂,舊的地主官僚利益集團都被清洗了一遍,土地都是無主的,人口是戰爭前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新的地主官僚還沒成長起來,土地可以重新分配,三十稅一六十稅一,國庫也能充實。
這時候的環境相對公平,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人口大幅增長,這不就是傳說中的盛世嗎?
但是一百年後呢?土地私有制必然土地兼併,地主重新崛起,官僚地主為基礎的利益集團也成熟起來了,國家稅收三十稅一,地主收50%,地主官僚士大夫合法避稅,農民壓力大,皇帝收入降低,大部分稅收進了官僚地主口袋。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數爆炸性增長,土地面積不變,土地所承載的人數變多了,需要養活的人口多了,各種各樣問題就來了。
這個時候,如果想透過變法改變什麼,基本不現實,只有抽心一爛,上層建築土崩瓦解,國家陷入戰爭,舊的秩序打破,新的秩序建立,人口銳減,官僚地主破產,土地重新分配。
這就是古代王朝更替的本質,滿清也逃不過,有沒有外族入侵結果都是一樣的。
不是滿清皇帝蠢,不是肉食者鄙,歷史週期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
-
3 # 火器工坊
這是個誤區,其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軍做了很多防範措施,也是因為這些防範措施的存在,西方殖民勢力才沒有緊接著進行第二輪大規模的入侵。
因為歷史課本沒說過,而很多人也沒有專門瞭解過,所以就以為清朝在鴉片戰爭後並沒有什麼動作,仍然是我行我素。
在鴉片戰爭之後,腐朽的大清確實做過一定程度的自救行動。其主要的方式是:鑄造新式大口徑火炮、購買西方的火炮、修築新的炮臺、改良火藥和武器。
因為現在資料不在手頭,我沒法給出特別細緻的資料,只能憑印象說個大概。在《世界火器史》和《從丹藥到槍炮》都有對這些改良做過描述。1842年,英華人在舟山地區發現了清軍的一個炮廠,而裡面仿製的大炮都是英軍樣式的臼炮。根據英華人的描述,這是他們當時在中國見過的最好的炮之一。除了鑄造臼炮,甚至連瞄準的模具,也被清軍仿製了出來。
而在當時的廣東,清政府下令從澳門進購西式加農炮,安置在福建和廣東的炮臺。並且重新修建炮臺,並對炮臺的高度和城牆的坡度做了詳細的規劃。
除了這些,大清還湧現出了一大批科技人才,諸如丁拱辰、魏源、龔振麟和鄭復光等人。其中丁拱辰改良了清軍原有的開花彈技術,用土模蠟鑄法去除了傳統開花彈的金屬鑄痕,保證了開花彈的質量和威力。
此外他還和鄭復光協助清政府鑄造了十餘門八千斤大炮,用在廣東海防。龔振麟和丁拱辰還分別在廣東和浙江仿製英式蒸汽船,雖然技術有差距,但也是不小的進步。當時英華人對此的評價是“華人是很聰明的民族,他們不會意識不到自己的落後”。
但是這些早期的自救並沒有改變大清的命運。因為大多數官員並不重視這些先進技術,而是依舊把它們斥之為“奇技淫巧”,故而這些少數改良派的提議也就石沉大海,清朝的國防力量也就是非常有限的提高。也是因為鴉片戰爭對大清的屈辱還不夠深切,因此這股改良之風很快就在1850年之後戛然而止。一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打到了北京,清政府才深刻的意識到了自己和人家的差距有多大······
回覆列表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以清朝的失敗而告終的!按說清朝皇帝和大臣們應該透過這次戰爭的失敗,明瞭自己和英華人的差距與不足。總結經驗教訓,奮發圖強、有所作為。知恥而後勇,革弊布新!但是很令今人惋惜的是:統治者們繼續堅持原來的那一套,沒做任何改變!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導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繼續捱打。何至於此?淺見如下:
1,保守主義思想,在任何時代都存在。清朝統治者也不例外!在"洋夷″崛起,海洋文明橫行的歷史時刻,清朝統治者們抗拒任何自己不熟悉、不瞭解的"變革”。繼續堅持己經落後於時代的老一套!(即使到了清未,仍然有人堅稱“祖宗之法不可變”!何況鴉片戰爭時期?)
2,清朝自立國起,一直在對外開疆拓土!在其前期,武力值很高!打敗了沙俄、噶爾丹、三藩、鄭經、大小和卓等內外勢力!使清朝的疆域達到了中國曆代王朝的新高峰。而這更加使清廷堅信自己的王朝乃是"天朝上國",自己的國家體制是最先進的!而"英夷"此次鴉片戰爭的勝利,不過偶然耳,不足為慮!因此繼續“閉眼看世界",拒絕任何改變!
3,不能不承認在清朝的治理下,中國的疆域穩定了,人囗成倍的增加了。但除佔社會少數的富人外,普通百姓的生活只是勉強維持在生命線以上,而中產階級也只是飽暖無虞而己。但是從全域性講,社會秩序在大體上還是穩定的。在這種情況下,想讓那些富人、官人、貴人去改變有利於自己利益的舊制度,去開創新的局面。他們是沒有動力的!
4,清朝的愚民政策較"成功"!在兩百多年裡,奴化了大批國民,並使全國大多數人成了文盲!在大多數人麻木不仁的情況下,缺乏改變的推動力!而極少數肯"睜眼看世界"的人,也不被認可。他們始終被排斥在主流聲音之外,被頑固的浪潮所掩蓋…
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朝皇帝才意識到“洋夷"的勝利,不是偶然的!清朝統治者們的頑固神經開始有了一絲觸動!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更是清朝立國以來少有的危機!因為太平天國不僅佔據著江南富裕之地,影響清廷的稅糧收入,而且還想要了清朝的老命!為了鎮壓他們,統治集團內部開始了″洋務運動″,承認了自己的落後,逐漸引進洋人的"堅船利炮″。開始進行有限的區域性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