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歷史秘聞軼事
-
2 # 絃歌難忘
市易法本意是為了打擊大商人壟斷隨意抬高市價和為政府提供收入,可是沒有考慮到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關係,而且市易法使商業貿易受到很大限制。想做不大的生意,也要先過政府官員這幾道關口。於是,大中小商人一齊步履維艱,其後果當然不難想像。致使城市工商業開始凋零。所以市易法本來是一項先進的經濟立法,本應該如王安石所願達到“通有無,權貴賤”的目的,之所以無法實現追根溯源是因為這項法律制度“超前”了。
-
3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我認為就市易法本身來說沒有任何問題,但是需要一個具體的環境才能發揮作用。
市易法是在熙寧五年(1072)年頒佈實施的,通俗來說就是國家開百貨公司,平價收購市上滯銷的貨物,並允許商賈貸款或賒貨,按規定收取息金。在東京設定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這就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但是問題就出在環境上,也出在了王安石本人身上。
王安石本人
就王安石的才能來說,絕對是沒有任何問題,就他的個人作風來說也沒有問題,一心一意為了國家辦事。但最大的問題在於他的性格。他因為過於執拗的性格,在當時被稱為“拗相公”。
這種執拗來自於他堅信自己做的是對的,因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所以凡是支援他的人都是好人,反對他的人,哪怕是對他的政策有一點反對的地方,都是壞人,把人的區分過於絕對化。
比如,之前支援他、推薦他的人,如文彥博,三朝元老,在王安石沒有被宋神宗注意之前就推薦了王安石,在王安石任宰相之後,因為政見出現了分析而在宋神宗面前彈劾文彥博。
也正是因為這種執拗,他所用的人都是投機分子居多,因為這些人都是在表面上支援他的改革的人,他認為只要支援了他的改革就是好人,對於好人要重用。所以他就重用了個“好人”來具體實施市易法,這個人就是呂嘉問。
呂嘉問是個貪官,他當上市易司的負責人以後,就把這個國家機器變成了他私人賺錢的工具。本來市易司的作用是在平時收購物資,在物資短缺的時候平價出售穩定物價。但是呂嘉問上任以後就把市易司變成了操縱市場的機器,大量囤積物資,人為造成市場物資短缺,然後再以暴利的方式出售物資,從中賺取鉅額利潤。換在沒有市易司的時候,平時盤剝平民百姓的只是大商人、大財主,現在倒好,換成了國家,而這種盤剝,更為兇殘。
就呂嘉問的情況,宋神宗其實是知道的,宋神宗就質問過王安石:聽說市易司把所有的生意都搶了,官府還懸賞抓人來市易司做買賣,商販們想賣冷飲都不可能,針頭線腦之類的小百貨也物價飛漲,請問作何解釋?
王安石矢口否認,連“呂嘉問不懂事“的說法都不接受,反倒批駁皇帝不知好歹。他說,如果陛下總是被小人矇蔽,又總是聽信讒言,變法豈能成功?
宋神宗無言以對,文彥博卻忍無可忍:呂嘉問的市易司竟然賣起乾果和水果來,御道兩旁也擺滿了攤點,唐唐帝國政府竟然淪為販夫走卒,這成何體統?
王安石反唇相譏:鹽、鐵、酒不也是國家專營嗎?國家賣酒,不也是一升一升的賣?
結果文彥博被免職。這天晚上,皇帝瘋了。
呂嘉問一如既往地斂財,皇帝則多次約談王安石。宋神宗憂心忡忡地說,賣碗麵也要交稅,這也太過分了吧?聽說還有為了交免行錢賣房產的。
王安石當然知道利害關係,但是他知道這不能退,一退所有的改革就全部要奔潰,所以只能硬邦邦地頂回去:宮中那隻民間疾苦?外戚也未必無利可圖。宦官的話更聽不得,他們是利益既得者。
結果呂嘉問繼續肆無忌憚。
直接觸動宋神宗的,是在熙寧七年(1074)三月二十六日,一副反應民間疾苦的畫送到了宋神宗的面前,圖中的景象觸目驚心慘不忍睹:開封城外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流亡的難民扶老攜幼蜂擁而至,個個面有菜色體無完衣。他們賣兒賣女典當老婆,也只能換來一些粗糧勉強餬口,沒有家人可賣的就去吃樹皮草根,餓死在城下是遲早的事。
獻圖的是一個叫鄭俠的小官,他在奏摺中說,這些都是他每天在城樓上親眼所見,畫出來的還不到百分之一。皇城之下尚且如此,千里之外,真不知是什麼樣子!
宋神宗潸然淚下。
皇帝親自接見了這名小官,鄭俠提出:懇請陛下罷禍國殃民之法。如果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之內不下雨,請將臣於宣德門外斬首示眾,以正欺君罔上之罪。皇帝被這個不怕死的福建人打動了。問了鄭俠的出身,得知是王安石的學生,和王安石沒有利益關係。
於是王安石最終罷相。
因為王安石的性格,像呂嘉問這樣的人他用了很多。呂嘉問只是市易法實施時候王安石使用的人呢,其他的還有青苗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等等,每一項政策本來都是出於好的目的,但由於實施的人都是一些投機取巧、中飽私囊的人,所以利民之法實施起來,全都變成了害民之法。
好了,市易法的失敗很大程度是因為王安石的性格,那麼另一個原因就是具體的實施環境了。
實際上,王安石的變法大多數都是在一個工商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了金融體系的情況下才能夠具體實施起來的。如市易法來說,是一種計劃經濟,而這種計劃經濟只有在國家能夠強有力地控制國家經濟的各個方面,同時有一套強有力的反饋和應對措施的情況下才能實現。比如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供銷社,就和市易法的實施非常類似,但那也是在國家計劃經濟體系下,能夠控制生產、運輸、市場等諸多環節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實施的,不是在宋朝那種情況下,不能掌握生產、運輸、原材料等環節而只是從市場一個環節去下手能管控的了的。即便讓一個清官來掌控市易司,其政策也實施不了。
為何?因為那個時候並沒有統計局這樣的國家機構,市場上物價到底是多少?各種物價執行情況究竟如何?這些都無從得知,無從得知這些資訊,就只能道聽途說,而道聽途說的說法,就不會準確了。根據不會準確的資訊,又如何制定收購方案、銷售方案呢?這個月到底國家要收購多少糧食,收購多少布匹等等,怎麼下手呢?一旦與市場執行情況不能對應,那麼國家實施的具體政策就容易取得反效果。
這些,在當時的宋朝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該項政策的實施需要的是一個環境。
綜合以上,我的結論就是“市易法”本身沒問題,是一個好的政策。但是由於王安石本人的性格、當時的環境,使得這個法成了害民之法了。
回覆列表
王安石在任鄞縣時,有反對榷茶法之議。他對茶有深刻的認識,評價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王安石認為“國家專營的榷法不宜過多,而應促進商品的自由流通。只有商品流通的渠道順暢之後,國家稅收才會增加。王安石的這一思想由於當時具體條件的限制,未能形成具體的改革方案,但在茶法、鹽法、酒法中還是有所體現。他說“蓋制商賈者惡其盛,盛則人去本者眾,又惡其衰,衰則貨不通。”為了做到在商業繁榮時,不要影響到農業生產,當商業發展緩慢時,也不至於影響商品正常流通,國家應該因時制宜地採取促進和限制兩種手段,使商業適度發展。在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中,均輸法和市易法就是國家控制豪商巨賈操縱物資、物價的專門法規。足見他對民間商品經濟發展的支援態度,在輕視商業的農本社會中有如此認識已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