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辰擇
-
2 # 老夥撕哇
這個時代,獲得知識太容易了。如果你不知道什麼,只要藉助網路、搜尋,就能夠立即知道答案。
知識是有用的,但問題在於——認為僅僅獲取知識就夠了。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一個資訊和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認識知識的限制,進而超越這個限制?
這個問題同樣關係到我們的使命——全息宇宙推送的任何資訊都可以被看作是知識。但同時,您也可以透過文章和資訊,感受內在湧現的靈感,感悟滲透在文字中的智慧,整合進你完整的生命體驗之中。
道德經雲:“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覆命就是迴歸。迴歸到嬰兒還不夠,還要回歸到我們心的源頭,迴歸到最清淨無染的那個地方,那個是真正的覆命。
我們回到源頭的障礙是什麼呢?是前識。前識就是你頭腦中被人為的輸入的那些知識、概念。你是被那個東西給拘謹住了。道之華的意思是:前識是道的浮華的一面。也就是說,知識只是表面。
若只是抓住了這些文字和概念,自己在那糾結,痛苦,煩惱,這就是愚昧。這就是“愚之始也”的意思。知常,就是覆命,迴歸源頭。
而我們之所以看到很多事情是無常的。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我們公共同建立的三維認知的“牢籠”裡邊。這個牢籠是我們自己內在無形的認知產生的烙印。
所有知識都是道的顯現,但如果你執著在知識而不去悟道,知識就是障礙了。就變成佛家所說的“所知障”。這就是一種病,是知識帶來的病。
我們很多人用知識解決自己現實中遇到的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太習慣於“有問題用知識去解決”了。
其實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應該用你的覺知去解決,用你從內在找到的答案去解決。這個時候,你是在跟你內在的智慧源頭相連線。
如果你用知識去解決,就相當於“這道題作廢”了。比如你解一道題,立馬翻書找到標準答案,然後寫上。有用嗎?沒有用,因為你沒有跟產生知識的這個背後的智慧連線。所以知識的用法應該是怎樣的?
我們應該去領悟知識背後的智慧。把知識當作發酵內在智慧的酵母,或者用知識作為內在智慧的一個印證。
但如果你只是拿它用來解決問題,那就很遺憾了。
在現實中,我問過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你人生最重要幾步決策的依據是什麼?他會說:“直覺”。直覺就是來自內在的資訊。“直覺”的產生在修煉,人生修煉沒到那個境界,“靈感”來了也抓不住,因為心太亂,不夠靜。
心像一池湖水,只有當它足夠平靜時,才能穿透湖面看到水底,才能看到湖面反射的日月星辰,事物了了分明。所以,心靜是一大修行,要專注。當我們要做一個決定時,有一個“念”起,“念”起的時候這個波一出去,跟這個波同頻的波會第一時間反射回來;反射回來的波跟我們的認知是關聯的,所以往往“直覺”非常重要。
很多人說按“直覺”做事,在現實中到底合用不合用?其實按“直覺”做事,是我們應該培養起來的一種本能。只有“直覺”才真實地反映自己當下的內在能量狀態和外部能量之間的關聯,不以知識在中間作為任何的障礙判斷因素,這樣就給了我們一個覺察和成長的機會。
知識全是橫向的。所以需要縱向提升,直覺是來自高維的資訊,每一個“直覺”都是幫助我們往上走的。做事忙的時候,如果需要做決定,來不及捕捉第一感覺,因為它一下就跑了。這時候我用一個方法——擲鋼蹦。
在現實中我們做任何的決定只有兩種可能:做或不做。但是影響做決策的因素有無窮多,所以我們考慮一天,考慮一星期,考慮一個月甚至考慮一年,最後那一刻做的決定跟第一時間這個鋼蹦機率可能一模一樣,五五開。在現實中我們最大的能量消耗在哪,在糾結,在取捨。
第一時間決定了,決定了就完事了。決定了就按決定的做,毫不猶豫地去做。從內在成長的角度來說,決定選擇做與選擇不做,都是一道好題。這道好題的最終結果,都是幫助我們提升。
但因為我們太注重結果,所以就用各種方式來證明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這樣就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時間。當用直覺做決定,如果成功了,驗證內在本自具足;如果失敗了,幫助覺察是什麼認知讓我們做不成,只要把這個認知顛覆了,下次就成功了,這就是“失敗是成功之母”。
-
3 # 千金策
知識入腦後,就變成了一種標準,從此以後,遇到什麼事,先用心中的標準去衡量它,合於這個標準的就是對了,不合於這個標準的就是錯的,這就使人的頭腦脫離了現實,活在知的牢籠裡。
從知識的牢籠裡解脫出來,就是要無知。凡事以客觀實際為準繩,知識只是一個參考,不能把它們作為現實對錯好壞的標準。具體辦法:
一,我要什麼?
二,在什麼條件下就能得到我想要的?
三,滿足這些條件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
4 # 質躍
這問題問的有膽了,很不錯的。既然如此問,要從知識的牢籠中解脫出來?
那,我就不妨說,去深入的認識物質世界。不要囿於現有的成見的想當然的知識。知識是啥,是人創造的,是人對物質世界的反映改造,既然是人創造的,那都是有一定的時空性的,人不可能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萬事萬物都在運動變化發展,孔夫子有孔夫子時代的侷限性,今人有今人的客觀世界,總是天壤之別的,不可同時耳語。
一如,
三歲時穿的鞋與十歲的不一樣,二十歲時又要捨棄十歲時穿的鞋。知識文化法規禮制等等也都是如此,萬歲萬歲的文化知識,那是自欺欺人的,人類社會是在發展變化的,
那種裹住腳不讓其長大了,以為就保持了知識永遠不變,
不再發展,就認定了固有知識是真理,那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其實質是把人變態了。削足適履這是愚蠢人的愚蠢行為。終究是要裹出畸形,裹出個小腳反而又反作用於對知識的大踏步的勇於邁出去的探究精神,那就是可悲的了。以醜為美。說到底,知識不過是意識的唯一物件關係,意識在任何時候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全部實際生活過程。說到底,可以這樣說,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是人的生活,是實際的,社會是人類創造的社會,人類社會的知識有待實際生活的人類去創造,而非概念上的。
所以,此問題的問法,可以這麼給闡釋下大家就更容易明瞭了,那就是,人創造新知識,還是腐朽的知識去造就人。或者說,人該活出自己的生活,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知識;而不是,人活的是別人的生活,人家的知識造就了你。比妨,日子,節日是人造就的,我們要過如何的生活如何的日子,可以創造,反之,是固有的節日造就人,是日子過人,以心為形役,這就是這意思的。當然二者是辯證的關係......知識有些是得加引號“”的,有人覺得知識即是美德。有人就覺得知識與美德是二個概念,你有知識他罵你沒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知識的定義也有區別的。人可以創造知識賣知識,知識塑造人也可以把人賣了,hh。但不論怎麼說,知識該在實際生活中,遙在人之外對立於人監視於人的唯識的知識多了煩惱了不好,知識消化了化於實際才好。
僅供參考。
回覆列表
知識是死的,但是必須要去學,學後要與實踐和現實生活結合去運用,不能硬搬套用,要靈活的用我們所學,這樣才是真的學知識,而且不是死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