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839300621613

    論"先入關者王“之約定的可疑

    劉邦入關之後,召集關內各豪傑,說:“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後來項羽將劉邦分封在漢中,立為漢王,而將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分別由投降的三個秦國將領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統治。於是這成為劉邦出兵反對項羽的一個藉口,也成為後人指責項羽的一條罪名。

    可事實如何呢?依我看來,這件事是很可疑的。

    史書同時又記載,說是當時的楚懷王與手下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這與劉邦所說,似乎意思差不多,可細細探究起來,卻有本質的不同。那麼,這到底是劉邦與各路諸侯的約定呢,還是楚懷王和諸將的約定呢?

    對於前者,除了劉邦自己口述,史書中並沒有其他任何相同的記載。燕齊韓趙魏各國當時一片混戰,正在秦軍的征討下苦苦掙扎,最後是項羽率兵北進,鉅鹿一戰,大敗章邯,救了趙國之危,大會諸侯。而劉邦並沒有機會見各路諸侯,更不可能與他們有什麼約定。事實上,當時各路諸侯的目的只是復辟,要恢復被秦國所滅的六國,他們暫時還沒有入關的衝動,更不會去和誰約定誰先入關就是誰做關中之王。

    而楚懷王當時也就只派了劉邦一支部隊西入關,那他做這種約定有什麼意義呢?《史記》解釋說,之所以只有劉邦一人西進,是因為項羽雖然也想去,卻被懷王壓制,而其他諸將,由於“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所以都不願意帶兵入關。可是,我根據史書記載的史實和發生的時間,畫出了劉邦的進軍路線圖(見下方)時發現,劉邦真正開始帶兵西進的時候,項羽已經在鉅鹿大敗章邯,秦軍已成強弩之末了。也正因為如此,劉邦雖然在河南北部一帶折騰了一圈,但最終還是在短短几個月內就攻入關中。也就是說,除了劉邦,其他沒人願意西進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事實就是楚國的兩大軍事力量,一支在項羽手裡(原來是在宋義手裡,被項羽奪了)用以與秦主力對抗,一支在劉邦手裡,用於攻擊秦國老巢。其他人並沒有選擇的餘地。說到底,楚懷王只派了劉邦帶兵西進,那麼又何必做什麼“先入關者王之”的約定呢?直接對劉邦許願足矣!

    退一步說,我們假設懷王果真曾經有過這樣的約定,那麼,劉邦入關後難道不應該是立馬派人向懷王報喜,同時獲得懷王的一紙正式任命嗎?而不是一邊大造輿論,一邊派兵守住關口,以拒其他諸侯可能的侵犯。

    還有很多人直觀上感覺項羽和劉邦是為了“先入關者王之”的約定在爭奪入關的先後,但在競爭中失敗了卻不認賬——不得不讚嘆劉邦的輿論戰打得好!

    可是,一、項羽一開始正式的職務是宋義的副將,並沒有這種競爭的資格(如果有競爭的話);二、項羽這支部隊的任務是與秦軍主力章邯作戰,以解鉅鹿之圍,項羽最後入關是在打敗秦軍後一步步逼進關中的,也就是說入關並非他的意圖,而是自然的結果;三、最重要的是,項羽入關後,正如有人勸劉邦一樣,也有人勸項羽王關中,項羽卻直接拒絕了,因為他要“錦衣還鄉”,因而被嘲弄為“沐猴而冠”,可見他並沒有“王關中”的慾望,又怎麼會因為什麼“王關中”的約定而不滿,乃至毀約呢?

    事實上,從基本常識來說,無論是楚懷王,還是項羽,或者其他任何一個諸侯,都沒人願意有誰獨自“王關中”的。關中那是什麼地方?秦國的老巢,秦國統一六國之前的故土和根基啊!除非他們想步戰國時山東六國的後塵,繼續被新的“秦國”一一吞併——後來劉邦暗渡陳倉,佔據整個關中,歷史也的確是如此演進的。所以,這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沒有人會願意跟劉邦做出那樣的約定。

    同時,這也反映出項羽將秦國故土一分為四,劉邦佔據漢中,立為漢王,其他三份由三個秦國降將統治,是有其根據和道理的,這一點也符合其他任何一個諸侯的利益。

    而有人據此也嘲笑項羽的愚蠢,因為章邯三人投降項羽,導致秦軍子弟大多被坑殺(坑二十餘萬的資料太過誇張,這裡暫不去討論),因此在秦地根本不會受到擁戴,反而可能被怨恨;而之後項羽屠咸陽,殺降王子嬰,燒秦王宮室,秦人也會將這些賬算在章邯三人身上。因此,這三個王怎麼可能有實力將劉邦遏制在漢中呢?項羽豈非愚蠢至極?

    事實上,這是打開了上帝視角,根據之後的歷史結果,而將劉邦和項羽的爭奪戰無限向前推進了。項羽本意不是要針對哪個人,而是要根本上肢解原秦國的勢力,以避免“秦國”復活。如果他這麼安排的目的是針對劉邦,又何必將秦地一分為三?直接立章邯為王,司馬欣和董翳為將,豈不是更能集中力量與劉邦對抗?劉邦被立為漢王,說起來總是很委屈,可巴蜀之地雖偏,卻是天府之國,秦國因得此地而物豐民饒,更兼遠離戰亂,後來劉邦 進軍關中,蕭何則“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

    也就是說,項羽此時未必將劉邦放在眼裡,他是西楚霸王,著眼點在於整個天下勢力的均衡和可控。反倒是劉邦此時將項羽看作敵人,一心要扳倒他。好比某個行業巨頭,他並不會對那些弱小的同行如臨大敵,反倒是很多弱小者將巨頭視為自己的敵人。

    這也是項羽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的原因。他並不要置劉邦於死地,鴻門宴的危險是司馬遷的傑作,事實上項羽並沒有殺劉邦的任何理由。他生氣並非因為看到了劉邦有爭天下的野心,而是如前面我一再強調的,沒有人能接受有誰獨霸關中,佔有原來秦國作為諸侯國的所有勢力,只要你乖乖地吐出來,也不會有誰為難你。

    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項羽。他是一個失敗者,在很多事情上犯了錯誤,但我認為他絕不是我們很多人眼中的那個政治白痴,他畢竟是一代霸主,是劉邦、韓信、張良、蕭何這樣人傑的對手。他失敗的根源是對新的帝國形式的政治體制,也是新的歷史趨勢的不理解和不認同。他所理想的還是曾經的貴族政治。

    這個話題且按下不表,我們說回劉邦。

    劉邦為什麼會說出那樣的話,為什麼在後來又要編造出楚懷王,也就是後來的“義帝”曾經有過那樣的約定呢?

    劉邦入關之後,的確膨脹起“王關中”的野心來。而當時也確有這種“慣例”,如陳勝派武臣徇趙地,武臣到了邯鄲後就自立為趙王;武臣派韓廣徇燕地,韓廣到燕國後就自立為燕王;周市平了魏地之後,本來眾人也要立他為魏王,但他堅決拒絕,才迎立了魏咎,自己做了相國……所以,雖然從來沒有什麼口頭的或者紙面的約定,但似乎的確有這樣的“慣例”,誰平了某地,誰就有資格做某地的王。劉邦有慾望,現實也有可能,因此他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就該是關中之王了。“與諸侯約”,半是他想象,半是他期待,最後被他當作事實說出口,以作為他統治關中的理論依據。

    但我們知道,沒人會同意他這樣做的。項羽只是他們的一個有力代表。就好似蘇聯解體了,不會有其他國家同意由哪個國家重新佔有蘇聯原來所有的領土的。

    後來之所以又有了懷王約定的說法,是因為“與諸侯約”這種說法對項羽沒有任何法理上的約束力。因為劉邦和項羽同屬於懷王的部下,唯有懷王的約定,才能證明是項羽“違法違憲”,是不義的,因此劉邦暗渡陳倉,佔有關中是合理合法,打倒項羽也是正義的。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翻閱泛黃的古書,我還是被劉邦輿論宣傳的功力所折服,畢竟這幾千年裡,還是有無數人被他所矇蔽。

    2018年12月27日補:

    不好意思,忘記上圖了,現在補上。

    圖畫得比較粗糙,大家會意就可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風景在路上》這篇作文要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