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說414
-
2 # 來龍去脈a
《佛陀傳》主要歌頌佛陀(釋迦牟尼佛)的一生。佛陀的教導,就是讓我們每一位眾生都修斷自己的煩惱,不受輪迴之苦稱之為大智慧。
悉達多還做太子的時候,就已經聽到眾生會死去,又出世,又死去,又出世的不斷輪迴。
發願出家找這個解脫輪迴的咒語:透過六年的苦行,終於在菩提樹下為自己修斷煩惱。
釋迦牟尼佛為自己修斷了煩惱,又開始用自己的方法,教導眾生來修斷煩惱。
在凡間這裡教了四十九年的眾生,最後入大涅槃。
《佛陀傳》就是教導我們眾生要為自己修斷煩惱,而現在的眾生來拜佛求生活美滿,拜佛求如意平安,拜佛求工作順利……真的是很方唐!
重要的事情講三遍,《佛陀傳》佛陀開示,就是要每一位眾生自己,都要為自己修斷煩惱,自己還有煩惱一天,都要受這個輪迴之苦。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3 # 翟祥子
抱著很大期望看的,但看了三分之二沒看完。沒講什麼真正的東西,感覺對不起這個名字。可能信徒們喜歡吧,我是有些失望
釋迦牟尼佛,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釋迦族人,出生於今天尼泊爾的南部,為印度佛教創始人。悉達多成佛陀後,被世人尊稱為“釋迦牟尼佛”,佛陀的意思是“覺悟者”,也就是徹底覺悟宇宙和生命真相的人;在民間信仰中,也常稱之為“佛祖”,或者“如來佛”。
閱讀一行禪師的《佛陀傳》以後,我們可以知道釋迦牟尼佛從出生、成長、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滅寂的完整一生。釋迦牟尼佛陀歷史人物,從來也不是“神”,而是一個人。根據印度佛教經典的記載,悉達多(釋迦牟尼俗名)在未出家前,曾經一連出城郊遊了四次(城門四觀),這四次郊遊的經歷,他看到了人間的生老病死的痛苦,就是這一次遊歷,改變了他的日後生活,也決定了他之出家成道的前程。從人間佛陀的內容來說,釋迦牟尼佛他沒有任何神通,他和我們一樣會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兒子,最後只是他離開了他們,獨自走上了修行成佛,弘法利生,拯救有情眾生的道路。
當時,悉達多在菩提樹下悟道,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兩岸等一帶傳教,宣傳因緣果報、解脫涅槃的思想。弘法四十五年(一說四十九年),時年八十歲,在拘屍那迦城示現大般涅槃。然而,關於釋迦牟尼佛覺悟成道的內容,在《阿含經》中的說法竟有十五種之多,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或說由四聖諦而悟(悟道);或由十二因緣而悟;或四禪中得三明而悟。作為完整系統化的四聖諦(簡稱“四諦法”,包括苦、集、滅、道)和十二因緣、八正道法,或不視為成道內觀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內容,都是關於緣起和寂滅的學說。
《佛陀傳》是從菩提樹下講正念、鹿野苑的四聖諦,直到最後為比丘弟子們講解的緣起性空,釋迦牟尼佛陀的隨機說法,開啟般若智慧,確實很讓人入迷。在教理上,釋迦牟尼佛教導比丘弟子們,要解脫世間上的生老病死的苦痛,唯有修學八種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磨練身心,顯發真正的般若智慧,養成完美的人格,體現出了人成就是佛成的道理。對釋迦牟尼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修行易,而修成正果難。我們很難領略到佛陀的大智慧,那種通曉宇宙法界和本身、自我的瞭解。釋迦牟尼佛和比丘弟子等一起席地坐在地上吃飯,他吃飯的威儀令人著迷,他吃完飯,和別人一樣自己收拾好餐具,洗乾淨放好,一舉一動間,散發著佛法的靈性光芒。
然而,對於釋迦牟尼佛教,現代許多人等都一直有很多困惑。比如——“拈花微笑”。為什麼世尊(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起金色波羅地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時唯有摩訶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釋迦牟尼佛祖便把微妙法門,把如來大法,最後付囑摩訶迦葉,將佛教(佛法)流傳了下來,一直到今天。
現在的人把生活的簡單複雜化,以彰顯智慧,其實不然。我們的智慧更應該順應自然,同得同樂,而非相互碾壓以求得安慰。既然如此,我們更應該為我們的存在而慶幸。閱讀《佛陀傳》,都是一次充滿喜樂和感動,受益匪淺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