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派筆墨

    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這部電視劇我是少有看過三遍以上的,大氣恢宏磅礴以及人物刻畫也到位,當然有藝術加工,歷史絕不能用小說和影視劇為依據,一定要查閱古書,史書,但同時也要理性分辨官方言辭,成王敗寇是歷史的規律。關於成吉思汗為什麼不列印度,他不是不打,另外我們要從幾個方面來說。

    成吉思汗1219年秋率二十萬大軍西征花剌子模,歷三年已經基本上滅了花剌子模,哲別郭寶玉劍鋒俄羅斯,中亞名城幾乎屠盡。這時一個叫扎蘭丁的花剌子模王子登場了,好像是在八魯灣之戰中滅了失吉忽突忽的三萬大軍,讓成吉思汗都惺惺相惜,言生子當如此,而不用弓箭射死他。扎蘭丁他母親是個印度女子,故爾被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邊打敗後孤身跳水逃到印度去也是合情合理的。以成吉思汗的性格,斬草怎麼可能不除根呢?於是派了個叫八剌的將領率兩三萬人在西北印度找了幾個月也沒找到扎蘭丁。於是成吉思汗怒了,鐵鞭一揮,要滅了印度,盡佔其地,屠其民。

    這個時候在這裡遇到幾個問題,最終讓成吉思汗改變了主意,班師回蒙古去了。

    其一是印度的大象兵有些剋制了蒙古的戰馬騎兵,因為高大的大象的嘶吼聲直接擾亂了蒙古人矮小的戰馬,這是戰術的剋制,但是這個不是主要原因,這點小把戲不足以難道當時的蒙古鐵騎,就印度當時的軍事實力,簡直就是連一星的渣渣都排不上,被阿富汗的幾千突厥兵都征服了的印度要想擋住當時幾十萬的蒙古兵無異於螳臂當車。

    其二是蒙古軍出征近四年了,遠離家鄉,戰爭血腥,死傷不少,思鄉之情已切,人之常情嘛!

    其三是蒙古處溫帶草原,寒冷乾躁,打到中亞阿富汗的溫帶沙漠山地是沒什麼氣候適應問題的。可是到了印度,剛好趕上夏天,南方溼熱之地產生的瘴氣是非常致命的,因為北方的蒙古兵對這個是沒有一點免疫力的,這比瘟疫還可怕,這一點讓蒙古大軍受不了,後來打安南緬甸都有類似因素,所以沒有走出廣西以南的地帶。

    其四蒙古西征已達到目的,且西征之廣之遠之順均超過預期。蒙古血仇始終是金國,能威脅心腹之地的也始終是在中原,金,宋,西夏,均不可小視。木華黎軍威所致並沒能滅亡金國,始終是個威脅,回師東征確有必要。

    所以印度就這樣逃過一劫,也成為了他們日後吹噓的資本,其實當時的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他們是由很多的小部落和聯邦組成的,一點都不統一團結,還是後來的英華人奴役了他們後才讓印度成為了一個整體的國家,所以現在的印度和古印度是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當時的蒙古兵被西方人稱之為“黃禍“,其影響力遠超當年被漢朝趕走的匈奴,要知道小小匈奴打漢朝打不過,但是他們能直接滅掉了當時的羅馬帝國,所以西方的白人對於當時的黃禍是非常忌憚的。

  • 2 # 會迷的路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位期間曾發動多次侵略戰爭,戰爭一度擴張到歐洲,但是令人費解的就是為什麼蒙古大軍既然能征服遙遠的歐洲卻不能征服近在咫尺的印度?據《元史·耶律楚材》記載,促使成吉思汗班師的原因跟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的一種叫“甪端”的怪獸有關。史料稱,成吉思汗為了追擊扎蘭丁一直攻到印度河北岸,但是成吉思汗的大軍並沒有攻進印度境內,而是很快撤回到了阿富汗。其中有兩個最致命的弱點致使成吉思汗不得不放棄印度!

    其一:水土不服

    蒙古人自古就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西伯利亞的寒帶地區,世世代代已經適應了那樣的氣候環境。

    《元史·耶律楚材》記載,當年決意要攻取印度的成吉思汗的部隊在攻到印度河時,遙見河中水汽磅礴,日光迷濛。將士們口乾舌燥,紛紛下騎飲水,可是河水熱度似沸,根本不能入口。當時蒙古大軍抵到印度境內時,正是夏季,高溫難耐,酷熱難耐,蒙古大軍行軍途中士兵們汗流浹背而且不斷出現有士兵中暑的情況,對士兵們簡直是一中煎熬。面對對這種酷熱天氣見怪不怪的印度士兵來說,他們顯然沒有充足的準備,隨之迅速喪失了戰鬥能力。而且最可怕的還是印度人擁有他們戰無不勝的戰象。高大威猛皮糙肉厚的戰象可以說分分鐘碾碎蒙古騎兵。

    其二:作戰方式

    出入只飲馬乳,或宰羊為糧!

    以戰養兵,意思就是隻要打仗繳獲馬匹牛羊蒙古大軍就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後方源源不斷的輸送糧草,之所以蒙古鐵騎才能隨心所欲馳騁在歐洲大陸上燒殺搶奪。同樣也是由於蒙古軍擅長平原作戰,尤其是他們非常倚重的騎兵擅長騎射,而且不僅善於團隊協同作戰他們單獨作戰能力也非常出色。面對印度寬闊湍急的恆河河水,即便成吉思汗也曾建立過水軍,蒙古大軍依然是束手無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一個領導,下達指令混亂,說過的話不認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