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競選上任,選前那麼多承諾,有什麼什麼機構監督實行?
特朗普的大嘴巴,是這次美國大選中一道奇異風景。縱貫美國不長的歷史,大概也只有他才能說出“讓墨西哥掏錢在美墨邊境修建一堵牆,防止墨西哥人偷渡到美國”、“禁止穆斯林入境”這樣的話。對於部分選民來說,這些話聽起來當然很痛快。但是轉念一想,誰都知道兌現這樣的承諾,是個不可能任務。這也沒關係,誰還真把競選中的承諾當回事啊!在不少人印象中,美國競選就是開空頭支票競賽活動。競選時說得動聽,一進入白宮就忘記當時的口號。更何況這特朗普還是個有名的大嘴。
美國總統在競選時說的話到底算不算數?多數總統說話“比較算數”有統計表明,高達83%的選民覺得美國總統未能兌現諾言,“政客”在美國生活中也幾乎成了“騙子”的代名詞。不過如果有數字說話,政客可能沒有這麼糟糕。美國有政治學者統計,自1968年到2004年這36年間,總統許下的諾言中,大部分都得到兌現。對這一時期不同的統計進行綜合後,總統承諾平均兌現率可達67%。成績不錯。數字和人們感覺之所以有較大差異,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究竟什麼叫說話算是?是兌現所有諾言才叫守信,還是兌現了大部分就算過關?第二,不同的立場對不同的總統,要求自然不同。具體到對各個總統的看法,可能還與他在大事上兌現諾言,還是小事上兌現諾言,以及當時究竟什麼原因讓他無法實現諾言等因素有關。具體情況如何,可以以最近四十年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1976年至今,美國共有6任總統,其中卡特和老布什分別做了一屆,且影響不算很大,限於篇幅就不談他倆。剩下四位,里根(1981-1989)和小布什(2001-2009)是共和黨總統,克林頓(1993-2001)和奧巴馬(2009-2017)是民主黨總統,他們都連任兩屆,影響比較大,考察是否遵守諾言比較方便。里根和小布什
先說里根。里根是當代美國保守主義代表,是共和黨的英雄和偶像。在競選中保守派時不時要把他抬出來壯膽打氣,連共和黨懶得認同的特朗普也不例外。保守主義有兩個特點。一是喜歡說減稅,二是喜歡說強硬外交。他們認為減稅才能讓資本家獲利,才能刺激他們投資,帶來就業,促使經濟繁榮。所以減稅是共和黨候選人的標準承諾。里根也不例外。里根競選時就承諾大幅度減稅,承諾削減政府開支,並且保證一旦減稅將會給所有人帶來“三倍的好處”。1981年裡根入主白宮,立即透過法律減稅,兌現了競選時的諾言,但是稅是減了,“三倍的好處”卻無法兌現,中產階級沒有獲利,底層就更不必談了,經濟很快陷入困境,失業率劇增;至於削減開支,里根到時在社會福利和教育方面大大減少開支,但是他為了打擊當時的蘇聯,大大增加了國防開支。因此里根任期內,政府開支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飆升。但是里根是個著眼於大局的人,在他任內,因為“星球大戰計劃”,把百病纏身的蘇聯拖得疲憊不堪,搖搖欲墜,在里根屆滿卸任後一年,蘇東劇變,接著蘇聯解體。所以,今天的人們談起里根,更多是津津樂道在他領導下,美國如何贏了冷戰,而對當時的經濟困難,似乎已經淡忘。強硬總統,說話算話,似乎是人們對里根的印象。但實際上,這是選擇性記憶。前面引述的統計數字中,里根任總統時期,承諾兌現率是最低的,只有52%。里根之後十二年,小布什成為共和黨總統。小布什競選時也承諾減稅,並且作為新型保守主義者,他還承諾要讓美國團結起來。入主白宮之初,小布什果然兌現減稅諾言,不過他在社會事務上極端保守,卻讓美國更加分裂,而不是團結。但是小布什上任不到一年,就發生了“9·11”恐襲。整個美國乃至國際社會關注點為之一變。很快小布什留給後人談論的遺產,是打擊恐怖主義,兩場戰爭。而經濟方面的承諾則不是重點。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人們才想起指責,這傢伙把經濟搞砸了!
克林頓和奧巴馬民主黨籍的總統克林頓和奧巴馬在兌現承諾方面的成就又如何?如果說共和黨喜歡的是減稅和國防,民主黨的強項則是發展經濟和社會福利。克林頓和奧巴馬也是如此。克林頓競選時,美國的經濟很糟糕,老布什雖然打贏第一次海灣戰爭,把薩達姆從科威特趕回伊拉克,但因為國內經濟一團糟,結果仍委屈地敗給後生小子克林頓。克林頓競選中作出的比較重大的承諾是發展經濟和建立全民醫保制度。入主白宮後,克林頓在發展經濟方面比較出色,美國經濟出現長期繁榮,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美國財政出現盈餘。這些都可以看成是克林頓兌現了承諾。但是全民醫保方面,雖然由第一夫人希拉里負責,全力推動,但最後還是沒能實現。這個諾言自然也就沒有實現。
奧巴馬呢,他接手的是經濟危機中的美國。在競選時奧巴馬以“變革”為口號,提出廢除小布什減稅政策、刺激經濟以及建立全民醫保等承諾。如今奧巴馬就要離開白宮,他做得如何?應該說在刺激經濟方面,他做得不錯。從一上臺就出臺挽救經濟計劃,並且有一定效果。美國經濟目前也很不錯;在建立全民醫保方面,更是一大成就,“奧巴馬醫保”將成為他重要的政治遺產,當然也是共和黨人想推翻的遺產。不過,在廢除小布什對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下家庭的徵稅計劃方面,奧巴馬卻未能成功,可以看成未能兌現諾言。克林頓和奧巴馬都比較走運,入主白宮時,美國經濟一團糟,等任期結束時,經濟開始向好。這可以說與他們政策有關,但也是市場經濟自身規律的作用。但不管怎麼說,民主黨的支持者一定會說他們選出的總統,兌現諾言的比例挺高。總統和國會
因此,美國總統能否兌現諾言,一定程度上也要看命運。如果里根時期蘇聯依然強大,小布什沒有遇到促使美國同仇敵愾的恐襲,克林頓和奧巴馬沒有趕上經濟復甦,那麼他們在某些領域的承諾可能就無法兌現。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總統和國會之間的關係也很重要。美國實行三權分立。總統、國會和最高法院互相制約。而美國選民也不喜歡白宮和國會被某一個政黨掌握,認為這樣缺少制約不利於民主。因此,美國的總統和國會多數黨常常不是一個黨,而總統很多政策,是需要國會批准認可的。這樣一來,總統當政時,和國會關係如何就非常重要。在這方面,克林頓可能體會最深。克林頓當政八年,其中有六年,國會的參議院和眾議院都被共和黨所控制。所以克林頓後期,在很多問題上,幾乎無法兌現自己諾言,包括制定平衡的財政預算,都收到國會共和黨的對抗,以致於政府一些部分還短暫關門。目前奧巴馬也面臨這個問題,國會參眾兩院都被共和黨控制。估計接下來,奧巴馬想有什麼大動作,也挺不容易。特朗普展望
從近四十年來看,美國總統在競選時所作的承諾,等到他們當政時兌現率還算不錯。不過要說這些已經兌現的承諾,是百分之百兌現,那也不可能。大多數總是經過鬥爭後,實現妥協,所以與當初承諾有點區別。至於沒有兌現的承諾,有的可能是沒有可操作性,有的則是可以怪國會的阻撓。再來看今年的形勢。如果特朗普能當選,那麼他在兌現承諾方面,可能就會比較糟糕。縱觀幾十年來,總統們思想雖然不同,但提出的政策和作出的承諾,都的相對來說比較有可操作性。而特朗普,雖然也作出減稅這樣的傳統承諾,但更多的承諾是非常離奇,幾乎不具備操作性。而他的離奇,不僅民主黨不認可,連共和黨也不認可。如果特朗普做總統,估計不論哪個黨控制國會,都不會和他密切合作。可以想見,他的承諾將怎樣去兌現呢?
美國總統競選上任,選前那麼多承諾,有什麼什麼機構監督實行?
特朗普的大嘴巴,是這次美國大選中一道奇異風景。縱貫美國不長的歷史,大概也只有他才能說出“讓墨西哥掏錢在美墨邊境修建一堵牆,防止墨西哥人偷渡到美國”、“禁止穆斯林入境”這樣的話。對於部分選民來說,這些話聽起來當然很痛快。但是轉念一想,誰都知道兌現這樣的承諾,是個不可能任務。這也沒關係,誰還真把競選中的承諾當回事啊!在不少人印象中,美國競選就是開空頭支票競賽活動。競選時說得動聽,一進入白宮就忘記當時的口號。更何況這特朗普還是個有名的大嘴。
美國總統在競選時說的話到底算不算數?多數總統說話“比較算數”有統計表明,高達83%的選民覺得美國總統未能兌現諾言,“政客”在美國生活中也幾乎成了“騙子”的代名詞。不過如果有數字說話,政客可能沒有這麼糟糕。美國有政治學者統計,自1968年到2004年這36年間,總統許下的諾言中,大部分都得到兌現。對這一時期不同的統計進行綜合後,總統承諾平均兌現率可達67%。成績不錯。數字和人們感覺之所以有較大差異,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究竟什麼叫說話算是?是兌現所有諾言才叫守信,還是兌現了大部分就算過關?第二,不同的立場對不同的總統,要求自然不同。具體到對各個總統的看法,可能還與他在大事上兌現諾言,還是小事上兌現諾言,以及當時究竟什麼原因讓他無法實現諾言等因素有關。具體情況如何,可以以最近四十年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1976年至今,美國共有6任總統,其中卡特和老布什分別做了一屆,且影響不算很大,限於篇幅就不談他倆。剩下四位,里根(1981-1989)和小布什(2001-2009)是共和黨總統,克林頓(1993-2001)和奧巴馬(2009-2017)是民主黨總統,他們都連任兩屆,影響比較大,考察是否遵守諾言比較方便。里根和小布什
先說里根。里根是當代美國保守主義代表,是共和黨的英雄和偶像。在競選中保守派時不時要把他抬出來壯膽打氣,連共和黨懶得認同的特朗普也不例外。保守主義有兩個特點。一是喜歡說減稅,二是喜歡說強硬外交。他們認為減稅才能讓資本家獲利,才能刺激他們投資,帶來就業,促使經濟繁榮。所以減稅是共和黨候選人的標準承諾。里根也不例外。里根競選時就承諾大幅度減稅,承諾削減政府開支,並且保證一旦減稅將會給所有人帶來“三倍的好處”。1981年裡根入主白宮,立即透過法律減稅,兌現了競選時的諾言,但是稅是減了,“三倍的好處”卻無法兌現,中產階級沒有獲利,底層就更不必談了,經濟很快陷入困境,失業率劇增;至於削減開支,里根到時在社會福利和教育方面大大減少開支,但是他為了打擊當時的蘇聯,大大增加了國防開支。因此里根任期內,政府開支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飆升。但是里根是個著眼於大局的人,在他任內,因為“星球大戰計劃”,把百病纏身的蘇聯拖得疲憊不堪,搖搖欲墜,在里根屆滿卸任後一年,蘇東劇變,接著蘇聯解體。所以,今天的人們談起里根,更多是津津樂道在他領導下,美國如何贏了冷戰,而對當時的經濟困難,似乎已經淡忘。強硬總統,說話算話,似乎是人們對里根的印象。但實際上,這是選擇性記憶。前面引述的統計數字中,里根任總統時期,承諾兌現率是最低的,只有52%。里根之後十二年,小布什成為共和黨總統。小布什競選時也承諾減稅,並且作為新型保守主義者,他還承諾要讓美國團結起來。入主白宮之初,小布什果然兌現減稅諾言,不過他在社會事務上極端保守,卻讓美國更加分裂,而不是團結。但是小布什上任不到一年,就發生了“9·11”恐襲。整個美國乃至國際社會關注點為之一變。很快小布什留給後人談論的遺產,是打擊恐怖主義,兩場戰爭。而經濟方面的承諾則不是重點。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人們才想起指責,這傢伙把經濟搞砸了!
克林頓和奧巴馬民主黨籍的總統克林頓和奧巴馬在兌現承諾方面的成就又如何?如果說共和黨喜歡的是減稅和國防,民主黨的強項則是發展經濟和社會福利。克林頓和奧巴馬也是如此。克林頓競選時,美國的經濟很糟糕,老布什雖然打贏第一次海灣戰爭,把薩達姆從科威特趕回伊拉克,但因為國內經濟一團糟,結果仍委屈地敗給後生小子克林頓。克林頓競選中作出的比較重大的承諾是發展經濟和建立全民醫保制度。入主白宮後,克林頓在發展經濟方面比較出色,美國經濟出現長期繁榮,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美國財政出現盈餘。這些都可以看成是克林頓兌現了承諾。但是全民醫保方面,雖然由第一夫人希拉里負責,全力推動,但最後還是沒能實現。這個諾言自然也就沒有實現。
奧巴馬呢,他接手的是經濟危機中的美國。在競選時奧巴馬以“變革”為口號,提出廢除小布什減稅政策、刺激經濟以及建立全民醫保等承諾。如今奧巴馬就要離開白宮,他做得如何?應該說在刺激經濟方面,他做得不錯。從一上臺就出臺挽救經濟計劃,並且有一定效果。美國經濟目前也很不錯;在建立全民醫保方面,更是一大成就,“奧巴馬醫保”將成為他重要的政治遺產,當然也是共和黨人想推翻的遺產。不過,在廢除小布什對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下家庭的徵稅計劃方面,奧巴馬卻未能成功,可以看成未能兌現諾言。克林頓和奧巴馬都比較走運,入主白宮時,美國經濟一團糟,等任期結束時,經濟開始向好。這可以說與他們政策有關,但也是市場經濟自身規律的作用。但不管怎麼說,民主黨的支持者一定會說他們選出的總統,兌現諾言的比例挺高。總統和國會
因此,美國總統能否兌現諾言,一定程度上也要看命運。如果里根時期蘇聯依然強大,小布什沒有遇到促使美國同仇敵愾的恐襲,克林頓和奧巴馬沒有趕上經濟復甦,那麼他們在某些領域的承諾可能就無法兌現。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總統和國會之間的關係也很重要。美國實行三權分立。總統、國會和最高法院互相制約。而美國選民也不喜歡白宮和國會被某一個政黨掌握,認為這樣缺少制約不利於民主。因此,美國的總統和國會多數黨常常不是一個黨,而總統很多政策,是需要國會批准認可的。這樣一來,總統當政時,和國會關係如何就非常重要。在這方面,克林頓可能體會最深。克林頓當政八年,其中有六年,國會的參議院和眾議院都被共和黨所控制。所以克林頓後期,在很多問題上,幾乎無法兌現自己諾言,包括制定平衡的財政預算,都收到國會共和黨的對抗,以致於政府一些部分還短暫關門。目前奧巴馬也面臨這個問題,國會參眾兩院都被共和黨控制。估計接下來,奧巴馬想有什麼大動作,也挺不容易。特朗普展望
從近四十年來看,美國總統在競選時所作的承諾,等到他們當政時兌現率還算不錯。不過要說這些已經兌現的承諾,是百分之百兌現,那也不可能。大多數總是經過鬥爭後,實現妥協,所以與當初承諾有點區別。至於沒有兌現的承諾,有的可能是沒有可操作性,有的則是可以怪國會的阻撓。再來看今年的形勢。如果特朗普能當選,那麼他在兌現承諾方面,可能就會比較糟糕。縱觀幾十年來,總統們思想雖然不同,但提出的政策和作出的承諾,都的相對來說比較有可操作性。而特朗普,雖然也作出減稅這樣的傳統承諾,但更多的承諾是非常離奇,幾乎不具備操作性。而他的離奇,不僅民主黨不認可,連共和黨也不認可。如果特朗普做總統,估計不論哪個黨控制國會,都不會和他密切合作。可以想見,他的承諾將怎樣去兌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