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紫蘭星
-
2 # 大愛社工
之前,在中科院心理所學習的時候,晚上有位朋友問:“你給別人做過那麼多次催眠,到底什麼是催眠?我遇到了一個感情方面的問題,可不可以透過催眠來解決?”於是在朋友的強烈的要求下,為她做了一次催眠。
今天無意間看到這個問題,也許大多數人對催眠只有一星半點,且片面的認識,可能認為催眠是個很神秘的、摸不著、看不到的東西。實際上“催眠”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例如,你在聽一首經典歌曲,到了忘我的地步,旁邊有人叫你,你都不知道,此時你就是被這首歌曲“催眠”了。
催眠,是在非常專注的情況下,進入一種身體放鬆、內心寧靜的狀態。需要重點強調的是:進入催眠狀態,人的意識是非常清晰的,甚至比平時還要清晰,絕非是大家認為的睡眠或做夢狀態。
有些人在深度催眠下,會出現類似睡眠但又不同於睡眠的狀態,他們對於當下的環境刺激沒有反應,但意識是清晰的,這點區別於睡眠。而且具有比平時更深邃的智慧和洞察力。
催眠,也可以理解為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橋樑,使人可以在清醒狀態下,直接與潛意識溝通。
-
3 # 心理諮詢師許燁
催眠會使對方會產生一種現實脫離感,這種距離感是進入催眠狀態的典型標誌。
催眠能為他人營造出的非現實距離到底有多遠?沒人能說清這個距離,哪怕是讓體驗到那種非真實距離感的本尊來描述,他最終或許也只能夠用“神奇”二個字來概括。
一旦陷入了催眠,對方會產生一種現實脫離感,這種感覺更像是一種難以用語言描述的距離感。他的身體在諮詢室中,而他的潛意識已經帶領著他去探尋萬里之外的海島,他可能正處於夏威夷,手中捧著一杯精心調製的雞尾酒,聽著杯中的冰塊隨著手臂的移動而相碰產生的細微聲音,他甚至可以感受到海風吹拂過他的全身,裸露的面板還能感受到一陣陣熱氣。
這種距離感是進入催眠狀態的典型標誌。就像一位緊張的演講者,當他獨自登臺面對臺下上千名聽眾時,他會產生一種恍惚的感覺:“究竟現在是我一個人,還是和觀眾在一起?”,這種距離感正是由於缺少可以共同分享的世界而造成的。因此,催眠是讓體驗者進入個人的內心世界,而催眠師所要做的就是帶領他更好的去探訪自己的“心靈海島”。
想要具備透過催眠使他人進入這種現實脫離感的技術,有二個挑戰你需要做好應對的準備:1.催眠物件給你的負反饋 2.催眠物件想透過打敗你而證明自己的某些能力。
催眠師可能遇到的挑戰之一是個案會把是否能夠進入催眠的責任放到催眠師身上,這類個案在體驗了催眠之後會反饋給諮詢師:“剛才一點都沒有進入催眠的狀態,我體驗的感覺非常差。”
而催眠師得到這樣的個案反饋後會很受挫敗,從而產生自我懷疑,引發一系列的負性自我對話,所以諮詢師需要學會在催眠之前,先去確認你的催眠物件是否具備想要體驗催眠的意願。
舉個例子:催眠師就像是百貨商場的經理,他可以帶領顧客,去商場各個展位去檢視是否有客戶想要購買的商品,而這個前提是客戶的確有商品購買的意向。
那些把責任放到催眠師身上的個案,更像是沒有商品購買需求的客戶,他要求商場經理全程陪同併為他提供服務,最後逛完一件商品也不買,臨別前告訴商場經理:“不是我不想買,而是你這的商品太差。”
這會讓商場經理瞬間覺得無地自容,認為責任在自己,是自己沒有能力招待好客戶,而實際上是客戶本就沒打算在你這購買物品,他只是想進去逛一逛,順便看看你的服務是什麼樣的。
第二種挑戰是個案就是抱著想要打敗諮詢師的目的過來的,將諮詢師的催眠作為自己意志力的一種測試,認為只要自己意志力夠堅定,不論催眠師手段多高明,自己都不為所動,不會進入到催眠狀態中。
針對於以上兩種型別,我們統一把他們看成是對催眠有阻抗的個案。
那麼對於這些有阻抗的催眠物件,是否催眠師只能偃旗息鼓,乖乖認栽呢?催眠實際上是一種能動的無意識學習狀態,它是由對方自己所觸發的,而並非由催眠師發起。如果對方並不想進入催眠狀態,你將無計可施,除非你能很好的掌握間接暗示,即非直接給予指令的催眠技術。
間接暗示這項催眠技術完全可以應用在阻抗型的個案身上,艾瑞克森曾在示範他的催眠時遇到了這樣阻抗型的挑戰者,但是他並沒有將其點穿,而是將其他幾名催眠合作者引導成一個圈坐下,而將這名阻抗型的個案安排在了圓圈的中心。
在隨後的催眠引導中幾名合作的催眠物件逐漸出現了催眠的反應,而艾瑞克森在整個過程中也會一直強調催眠的反應,例如:“你的眼皮會輕輕地顫動,連同那種顫動一起的是被熨平了的面部肌肉,呼吸開始改變了,血壓也降低了,心跳的頻率也在減少,眨眼反射在減少”,合作的催眠者很快就全部進入到了催眠的狀態中。
那位阻抗型的催眠物件被催眠的氛圍所影響了,他很快就露出驚訝的表情。這個時候艾瑞克森觀察到了他的某種固定思維的鬆動。這種固定思維的鬆動產生於,當他那麼近距離的看到身邊的人都出現了艾瑞克森所說的催眠反應,沒有刻意表演的痕跡後,他也逐漸被帶動了。
心理定勢的鬆動會伴隨著新的情緒感受生成,例如:驚奇、震驚,而這樣的情緒感受正好被艾瑞克森所捕捉並把握住,瞬間也將這位阻抗型的催眠物件帶入了催眠狀態中。
艾瑞克森的這一示例形象的向我們展示了催眠是一種無意識學習狀態,他沒有針對阻抗型的體驗者去進行說教或催眠知識的講解,而是用了間接暗示,讓這位阻抗型的催眠物件透過能動的無意識去學習他人從而進入到催眠的狀態中。
回覆列表
首先,催眠是一個被魔化的詞。
小說和影視作品都喜歡拿催眠做文章,以至於許多人對催眠有許多的誤解。
我必須先澄清催眠的定義。
人的意識是扶在海上的孤島,潛意識是大海,集體潛意識是大海深處的海床。
學術上定義的催眠是潛意識與意識合一的過程。
由於許多心理疾病是由記憶中的創傷產生,而記憶並不止存在於意識中。99%的記憶都藏在潛意識中。如果傷的太深,人的大腦就會選擇性忘記這些記憶。
但這些記憶忘記只是被意識忘記,它依然存在於潛意識中。依然會造成生病。
所以,催眠作為一種探尋潛意識的手段被心理學界熟知。
但也不是所有心理學家都認可催眠的,有些人認為有更有效的手段治療病人。
這也是心理學的流派之分。
比較著名的催眠流派是艾瑞克森催眠流派。開創者艾瑞克森是一個小兒麻痺患者,醫生曾經斷定他一生都站不起來。艾瑞克森在自己的世界中深入感受,領會到自我催眠,最終站起來。
催眠是一種非常舒服的過程,如果看一本書,不知不覺,一天過去了。這就是催眠。
它並沒有誰控制誰的,事實上,每個人的潛意識是藏不住任何思想的。如果被催眠者感受到催眠者有私心,那麼根本不會對催眠者賦予信任,那就無法催眠。
催眠需要被催眠者對催眠者敞開心扉,給予信任。
催眠者透過追隨性發言和引導性發言進行催眠。
最簡單的催眠:
1+1=2
對嗎?
2+2=4
對嗎?
貓害怕老鼠?
對嗎?
心理學更多應用的是中度催眠或深度催眠,日常生活中看書、看電影、玩遊戲是輕度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