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單眼皮先生
-
2 # 微視角ing
愛的教育,難道真的就是因為愛而愛的教育嗎?作為父母,我們怎麼去和孩子溝通與交流,有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對子女的愛不夠?還是擔心我們是不是太過於溺愛他們了?我們在憂慮著,也在思考著。
那如何去做到作為一個家長,怎麼去實施“愛的教育”。我想以我自己的觀點去談談我的看法。
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父母,在生活中應該是屬於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人生的第一個榜樣。孩子的眼裡,父母的地位總是會在第一位的。作為父母,我希望你們都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去做應該做的事情。
父母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犯錯,變壞,就應該不要去違反自己給孩子定的規矩。父母如果自己也不能夠自控,那就不要指望自己的孩子不任性;父母做人不守道德規範,就不要指望自己的孩子規矩守禮。
在生活中與很多事情對比,我們的孩子往往會更加容易受到壞榜樣的影響。而往往這起步的就是父母。所以想要自己的孩子遠離壞榜樣,那就應該要從自己做起。榜樣的力量就是父母給孩子做到一個最好的教育,同時這遠比你口頭的愛要珍貴的多。
學會原諒遠比訓斥處罰重要。孩子在很小時候犯的錯誤是可以被原諒的,除非是反映出他們驕傲和本性的罪惡的錯誤,如果是這樣,那一旦發現就應該想辦法進行糾正。孩子有時候很多的錯誤都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發生的,所以學會原諒是一種最好的教育。
有些父母以為在孩子犯錯之後,就應該有處罰與訓斥,以為這樣孩子就會記住,以後不會再犯。我覺得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訓斥與處罰雖然有時候會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這卻傷害了孩子的心靈,因為他們會覺得這是父母對他們的不信任,不愛他們的想法也是會有的。父母這樣的做法反而是在掩蓋自己的內心羞愧,因為他們在害怕別人指責他們的孩子缺乏教養,所以犧牲了可憐的孩子。
然而,當我們學會去原諒他們還有學會去和他們講道理,在指導自己的孩子同時,也要他們反覆去練習正確的做法,形成習慣。而這個過程,如果父母能夠參與其中,那再好不過了。因為孩子會覺得,父母可以和他們一起,那就是原諒,他們會從內心去接受這個錯誤並且去改正。
學會陪伴與他們交朋友。父母的角色不應該僅僅是為人父母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成為他們的朋友,以朋友的身份陪伴在他們身邊。有研究表明,與孩子以朋友相處的父母,往往更容易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孩子也更願意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
與孩子做朋友,不代表你就不能以父母的角色與教育他們了。不,這反而相反,與他們做朋友,你可以給孩子的幫助更多,對他們的理解也更多,孩子對你的理解也會更多。陪伴,是現在很多孩子缺少的感情,特別是與父母之間的。能夠多陪伴孩子,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是重要的,他們會因為陪伴,而少一點孤獨。
愛的教育,不是因為你愛你的孩子,所以你想把你的愛的給到孩子身上,往往這樣,孩子會因為愛而被愛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在被父母的愛給予中,他們有選擇的權利,他們不應該成為父母愛的吸收品。
看過今年的一部電視劇《小歡喜》都應該明白:宋倩給英子的愛是過於瘋狂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如此。我們作為父母的都愛自己的心頭肉,可是往往因為太愛,太過於溺愛,卻成了錯。愛,不應該以愛之名而去愛,成長中如此,教育上亦是如此。
回覆列表
約翰.戈特曼說,“好父母永遠跟孩子是一頭的”。這句話是要求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這樣,才能做孩子成長道上的盟友。
這句話也說明,父母只有和孩子站在一頭,對孩子愛的教育才被孩子接受。
站在孩子一頭,與孩子成為盟友,並不是要求我們接受孩子所有的行為,對孩子放任,或幫孩子代為一切。
那如何與孩子站在一頭,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而又不失父母的威嚴,正確地引導他健康成長呢?
一、認真面對孩子的要求
當孩子向我們提出要求時,既不要一味的拒絕,也不要隨便應充。應該先弄清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
如果是合理的要求,我們應儘量滿足。如要求的滿足有一定難度,我們要和他一起努力,幫孩子達成心願。
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我們也不要簡單的拒絕,更不能以要求的不合理,責問或批評孩子,也不能借不合理的要求,對子進行“說教”。
我們要弄清孩子要求的原因。針對他的要求,與孩子談論。談論他對要求的渴望,談論他要求的目的。透過談論,理解孩子,透過談論,讓孩子瞭解他所提要求的不合理性。
如果孩子一味的堅持,我們也不要大動肝火,只需溫柔而堅定地告訴他父母的決定。讓他明白,無理的要求,或不能滿足的要求,無論用何種方式,都是行不通的。
昨天晚上,兒子跟我說,他每個星期只是週六、週日玩一次電腦,覺得太少了,提出要求增加次數。
這個要求談不上合理,也談不上不合理。只是基於時間的考慮,加上現在作業慢,如果平時再增加一次電玩,務必會影響兒子的睡眠時間。
我沒有立即回答,而是聽聽他的想法。透過與兒子的交流,我們最終達成一致意見,他用一次看電視的時間,換一次手機遊戲。玩的具體時間由他定。
二、積極迴應孩子的情緒。
每個人都有傷心、生氣或害怕的時候。有傷心、生氣或害怕等情緒,不一定是壞事。壞的是傷心、生氣或害怕時,沒人理解,無人接受,沒處交流。
我們的孩子也是如此,他也有傷心、生氣或害怕等情緒。
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們要正面迴應,和他積極的交流,傾聽他,接納他,安慰他。
傾聽,是在暗示孩子,父母關心他;按納,是在告訴孩子,父母理解他;安慰,是讓孩子明白,父母愛他。
透過父母對孩子情緒的積極迴應,可以在父母與孩子間建立情感聯結。也透過父母對孩子情緒迴應的榜樣,讓孩子從父母身上學會平復情緒的本領。
比如,孩子受了老師的批評很不開心。我們不能對他的不開心漠不關心,也不能對他的不開心輕描淡寫,更不能對他的不開心借題“教育”。以大人的標準,對他受批評的行為,來一番自以為是的“高論”,再來一次不分青紅皂白的教訓。這樣,只會讓孩子無語。
孩子有情緒時,首先要的不是大人的高見,而是對他情緒的接納,對他行為的理解。只有在接納孩子的情緒後,再對他進行愛的教育,大人的建議才受用。
當然,如果他的行為確實有錯,我們要否定的也只是他的行為,而不是他的心情、他的人。
所以,要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請先站在孩子一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