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慶中科
-
2 # 羅爾斯正義
按照一般的“約定俗成”,良知指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智慧,是一種天賦的道德觀念。也可以代指人性中善的一面。
不過,這個問題從近現代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還有更合理性的闡發。
人性本無善惡之分,人只是自然世界大網中的一份子,憑藉基因、本能生存,適應環境就繁衍生息,不適應環境就滅絕,或者期待基因突變。但是,不知道從何時起,人類從自然世界的大網中“脫嵌”出來,產生了自我意識,導致我們從“非世界的角度”來看世界——主客體分離,世界是客體、我們是主體,這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人類需要解決“死亡恐懼”和“反省本能慾望”。前者誕生了宗教,後者誕生了道德。
道德將本來自然而然的人之心理、行為特性——人性,劃分為善、惡兩種。前者有利於人類的發展、對大部分人有利。後者遵循某些本能衝動,不利於個人與集體的發展。例如,“暴力性行為”按照原始本能,只要你是最強壯的,戰鬥中殺死“情敵”,並且逼迫“女性”交配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們因為道德而憐憫那些被“殺死之人”、被“強姦之人”,也害怕自己以後受到同類的暴力攻擊,所以,定義“暴力性行為”是“惡”——人性之惡。而愛、仁、義、忠等等就被定義為“善”。
所以,個人認為,善、惡僅僅是人類脫嵌後從功利主義角度考量的結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而人性就是人性,確實是天賦的,但還包含了其他不同的面——“某些良知”確實根植於本性,“某些惡意”也根植於本性。
如果上述有一定合理性,那麼我們追求完全的“良知良能”,是不是有些問題?我們想一切止於至善,到底是成“神”,還是成為“神經病”?
人性可逆嗎?
或許,人類只有正視“惡意”,接納“惡意”,用科學合理的手段釋放本能中就蘊含的“慾望”,才不會讓“惡意”變為“惡魔”,才會讓“惡意”不長大,保持為一個壞壞的“熊孩子”。
-
3 # 家庭教育必修課4r3O
“良知”這個詞語,我第一次是在看《王陽明》這本書時讀到的,剛看到不理解,認為就是良好的知見而已。經過一段閱讀,慢慢的有了更深的理解。
什麼是良知?
“良知”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是這麼說的: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 大意: “良”是指”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意思;“知”,意思為”智慧”。
孟子的“良知”是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智慧。
王陽明認為“良知”,是指天賦的道德觀念。
我認為“良知”是我們本性裡的善良本能,是自然的規律的大智慧,是宇宙的正能量,但是需要我們用本性感知和接受!
良知在我們人生中的意義!
我們為什麼要有良知,良知是做人的基本,擁有善良的心態很重要,就是良知的雛形。
不能達到良知的境界,能自知也是一種做人的榜樣啦,如果人人都能看清自己,豈不是一種社會主義建設一種力量,也是社會穩定的決定性因素!
人有良知,能自知,能自知必自尊,懂自尊,懂自尊者必開明,
有句話說得好“明白人好說,糊塗精難纏”,所以說有良知,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都是有深遠的意義存在的!
-
4 # 研途途
要區分偽良知與真良知來區分。對於真良知,就拿一個人來舉例子,你可以從他所做的事情看的出來,比如,他奉獻的多少,奉獻的本質又是什麼,物件是什麼,一個人真的良知不需要拿對等的東西去比較的,他所付出的,也並不是為了能夠獲得多少回報,只是為了他人能夠快樂一點,為社會風險的多少,減少他人多少的困難與憂慮,生活的所做所為是否在觸碰自己人性的底線。人雖然不完美,但是如果能夠把基本的道德做好了,我相信,一定能夠做好自己的,也許,那些默默無聞付出的人,都是可愛的。第二,對於偽良知,有時候我們無法分清其本質目的,可能會被他的表象所迷惑,或者他短暫的付出,為了社會給其多倍的回報,不為別別的,只為自己,有的人會問。你說這麼廢話幹什麼,我想說的是,這不是廢話,比如,一個人用富人的錢給窮人,你咋看呢,你無語了吧,其實,這種情況,是有,不可否認,這種人真有。但是畢竟少數,但是大多數人都不是這樣的,如果早點認識人性,充分認識人性就好了。
-
5 # 過客ABC123321
良知,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智慧。儒家認為,人類先天應有的道得意識。
明朝,王陽明《大學問》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虛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良知是與生俱來的,不可能消失的。但它往往被私慾所遮蔽。
首先,要每時每刻提醒自己的良知存在。要讓心靈主宰的意識。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讓慾望佔據。要時刻修煉自己。保持一顆:正人,正念,充滿正能量的心。去面對生活。
總之。良知就良心的發現。就比如。老的養小的。小的就應養其終老。不善養就是喪良心。缺少良知。 (待續 關注) -
6 # 大河灣精靈
良知是源於天地日月普惠精神的良心知覺。
人類從根本上看是來自自然,一生又受天地日月大父母養育,在意識深處,皆有大父母的基因底氣。
在漫長的延續進化過程中,人的良知在不斷被當代著色,同時也被不斷清淨還原,雖有智慧經驗累積,但底色始終不易。
當代社會,科技突發,奇物競起,人慾紛飛,似有物慾橫流之勢,席捲人丁隨波逐流,爭相逐利逐勢,沉迷感官刺激,以至巧取豪奪,爭鬥加劇,化分多極。
人們普遍在獲取的滿足和失落的憂鬱中沉浮,隱隱浮現出濃濃的焦慮。這其中既有功利的擠壓,更有良知的警覺。心底的良心在翻騰呼喚:偏極,偏極!我是清悠,我是明亮,我是溫暖,我是厚重,我是滋養,我是廣濟,我是普惠,我是適宜,我是永續!
心底的呼聲日益高漲,與世俗的價值對沖交融,即將要以新的面貌浮出水際。
中央洞察形勢,推出山水理念、三清政治、溫暖扶貧、業態升級,命運共體。
個人當應時適勢,抑制貪慾,撥雲開霧,露出良知。如此,世道復歸正常,人生重還福義。
-
7 # 人體和意識
良知與善行:
良知是指知“道”,循道而行謂其德行,循道行德謂其“善”行。所以,這裡的良和善是指明道行德的知行合一的聖賢之舉。
如果將“良”和“善”理解為好、好的,那麼就犯了朱熹理學的呆板結構體制思想和思維模式,那將無法正確認識老子、孔子及佛的宇宙全息統一的世界觀,不能正確認識宇宙萬物的結構形態整體性和演變形式大一統的認識論。如果失去這一大道歸一萬法自然的世界觀和認識論根本,也就無法認識中華傳統儒釋道文化思想了。由此可見,莊子和孟子的認識,不及龍場悟道的王陽明。朱熹只是個誤讀孔子儒學者。文武雙全是覺悟者的入門條件,偏於文武一門者,根本不具備頓然覺悟的條件,他的理論學說也自然偏離了中華傳統儒釋道真正的文化思想。所以,這些自以為是的理論學說根本無法實現認識上的統一,就如今天的教派林立學說多門的儒釋道文化傳承現狀。佛祖將現今的文化狀態稱為“末法時代”。
儒釋道,本同宗。宇宙一,認識同。天地人,陰陽道。本一構,行一統。(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2020.8.12
回覆列表
良知
是人的魂同時也是德律自己魅力所在
人人內心深處都有,悟道覺道方能夠有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