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酷炫腦科學
-
2 # 未讀選書
你看海水是向你湧來還是退去
我:????還有這種操作!
網上還流傳著很多類似的測試,前面大寫加粗的“超準”,“必測”,下面是比高考題還麻煩的試卷。
可以測試是否抑鬱,內向or外向,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左腦型人or右腦型人,更誇張的是,還可以測適合的職業,適合什麼樣的伴侶……
這簡直比我媽都瞭解我,比算命先生都敢說話……
可怕的是,看測試結果,竟然還覺得有些準,再仔細一看,每一個選項的結果好像都很準!
其實,甚至用不著任何科學依據,我們也能猜到這些測試的不靠譜:
抑鬱了的人自己心裡沒數嗎?為什麼要在網上找測試題?
而且這些出題人真的以為我們不知道每個答案選項,會傾向什麼結果嗎?
有誰會在找工作的測試題上,選“工作一多,我就會瘋”這個選項?哪怕他真的這麼想……
而我們的腦子多少歲了,自己心裡沒數嗎?要是忘了你掏個錢包,看看身份證啊。
那麼問題來了,黃岡題庫都懶得答的人,怎麼還會自願參與到這些心理測試、性格測試呢?
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單純的懶而已啊!
你知道“認識自己”其實有多累嗎,需要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分析其背後的性格成因。而我們懶得動腦子想想自己有哪些缺陷和優點。
努力奮鬥也很難啊!恨不得躺著就能把錢掙了,躺向美好光明的未來。
所以我聽見有人在考試之前不是去看書,而是去做個心理測試,測測自己能不能過……
我當時心裡……
好像有一份像體檢報告似的測試結果放在眼前,就不用去思考什麼,改變什麼。
輕信這些測試,不是我們腦子不好,就是懶而已。
其實,人們最開始發明“心理測試”,是懷抱著造福人類,改變世界的夢想的。
比如,人們幻想透過心理測試,區分正常人和非正常人,測試出適合的面試者,測試出戰士們適合的特定角色,甚至可以提前防備那些具有犯罪傾向的人,讓那些在測試中不正常的人絕育,關監禁。
那時候,做心理測試簡直比高考還要重要。但是為什麼莫名覺得有些草率呢,因為這種測試題的邏輯都是這樣的:
假如你現在只能吃一種水果充飢,你會選哪種?
A 蘋果 B 香蕉 C 芒果 D 菠蘿 E 都不選
選A:說明你愛吃蘋果
選B:說明你愛吃香蕉
選C:說明你愛吃芒果
選D:說明你愛吃菠蘿
選E:說明你都不愛吃
後來,人們終於發現,性格測試也是有bug的,因為一個人的行為是社會性的,可能隨時受到環境的塑造和改變,還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怎麼可能通過幾道選擇題,就能預知一個人的一生呢?
而現在,心理測試確實沒有什麼害處,但說實話,也並沒有什麼卵用。
有時間去測腦子,倒不如把這時間用來讀書呢。
-
3 # 心不比天高
根據我網上衝浪這麼多年的經驗,自我感覺不可信的心理測試居多。
這些不可信的心理測試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1.題目數量非常少,大部分為1道題
試想一下,我們平時考試的時候會只出一道題,然後根據這道題目的分數來判讀你合不合格,掌沒掌握知識麼?
2.題目測試內容與結果解釋毫無關聯
題目測試的是人類的視覺特點,這種特點在人類身上普遍存在,卻被解釋成智商高低,風牛馬不相及;
普普通通的一張風景圖,被美化成神秘圖片,強行解釋你的氣質如何,性格如何,情緒如何,有人會說這是投射測驗嘛,但是投射測驗也需要其他統計指標去支撐說明投射測驗的合理性,這些風景圖的統計指標在哪裡呢?
科學的心理測試是怎樣的1.心理測試全過程都需滿足標準化的要求
從測試維度的劃分,測試題目的編排,結果的解釋,施測過程等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因為涉及很多學術上的概念,再次就不展開說了。經過標準化處理製作出來的心理測試,是可信的,具備參考價值的。
以一份智力測試題目為例,心理學家需要對智力包括哪些方面要進行充分考慮,每個方面編制什麼型別的題目,多少題目,題目怎麼排列都需要充分論證。編制完成後,需要進行試測,統計一些指標來衡量測試是否合格,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等等。這樣製作完成的測試,絕不是那些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的偽心理測試所能企及的。
2.普羅大眾如何鑑別心理測試是否科學
看題目數量:一兩道題目的“心理測試”幾乎都是假的
搜測試名字:科學的心理測試一般都有一個名稱,比如說大五人格測驗
-
4 # 西幾心理巴納姆效應(模稜兩可,人人受用)
1948年,心理學家伯倫特·福勒透過實驗證明了一種十分常見的心理學現象,這種心理學現象被稱為“巴納姆效應”。
伯倫特·福勒安排被試做一份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由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哈瑟韋和麥金利制定,是迄今為止運用最廣泛且頗具權威的一種紙筆式人格測試)。之後,伯倫特·福勒會拿出兩份人格測試的結果,然後讓被試判定到底哪一份才是自己的測試結果。
在兩份測試結果中,其中一份式被試自己的結果,另一份則是大多數人的平均結果。在伯倫特·福勒的詢問下,大多數被試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徵,也就是說認為後者才是自己的測試結果。
這個實驗結果證明,大多數人很容易相信一個很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個人格描述顯得十分空洞,但是人們還是願意相信這就是自己的人格特徵。
這種現象在很多星座、占卜、面相、手相中很常見,即使是在一些心理測試當中也是。
不是不準,要看專業性有些心理測試還是挺準的,但是要看專業性,網上的很多心理測試大多帶有趣味性,且得出的答案就像看星座分析一樣,模稜兩可,具有巴納姆效應,因此引得很多人相信這就是真的。
真正專業常用的心理測驗是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大五人格量表、16PF人格測試、霍蘭德職業興趣量表等類的專業測試,而且標準化心理測驗需採用公認的標準化測量工具,即:測驗工具要有較好的信度、效度和常模。
網上流行的心理測試,可能部分是一些只略懂心理學皮毛的人、甚至是完全沒有心理學背景的人編寫的。不夠科學的心理測試,一般都是透過邏輯推理進行假設,使它變得符合邏輯,雖然聽起來很對,但沒有經過實驗或者驗證不夠科學的心理測試就算有效,功效也全憑暗示。
網上測試魚龍混雜,不用太在意它的評價,好的結果就努力發展,壞的結果也不用太相信,但是也要警惕不要成為結果中的人。
回覆列表
為什麼那多人熱衷於在網上做各種各樣的心理測試呢?並且許多人咋看到自己“專屬”的測結果時都會感慨“這就時我啊”,真的好準啊。
準就對了,因為這類網路測試的結果本來就是為大多數人精心打磨出來的。
在國內,包括那些相當火的心理平臺上的心理測試,95%都是不達標的。一個嚴格的心理測試的制定需要經歷從問題設計、信度檢驗、效度檢驗、因素分離、大樣本測試以及校正等等大量繁瑣的過程。
所以玩玩,開心一下就好,結果其實不用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