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好每一句話

    《三國演義》中有許多有遠見的人,最著名的就是除了諸葛亮,諸葛亮隆中對三分天下,可謂家諭戶曉,但《三國演義》還有許多有遠見的人,不在諸葛亮之下,最有遠見的我認為是《三國演義》中吳國的最後一個國君:孫皓。

    公元280年,吳國國君孫皓投降,吳國滅亡,三國演義宣告結束。司馬炎召見投降的孫皓,對他說:“朕在這裡設下這個座位等你好久了。”

    孫皓回覆:“我也在南方設了個座位等陛下的。”

    公元316年,五胡亂華,晉朝皇室南遷至昔日吳國的都城建康,是為東晉。此時孫皓已死去32年。

    這等遠見,三國無人能及。

  • 2 # 9527依舊

    龐德公

    龐德公與當時徐庶、司馬徽、諸葛亮、龐統等人交往密切。龐德公曾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被譽為知人。對諸葛亮、龐統等人早年影響較大,並得到諸葛亮的敬重。龐德公最後隱居於鹿門山,採藥而終。他還是龐統的堂叔。

    諸葛亮死前大呼龐德公救我 可見龐德公才是最有見識的人

  • 3 # 布萊克瑞思

    我覺得《三國演義》中最有見識的人是司馬徽,也就是水鏡先生,他有三個門徒:孔明、龐統、徐庶。水鏡先生曾經評價諸葛亮:‘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時’,在我看完整部小說後,對這句話印象最為深刻,也彷彿是作者埋下的伏筆,其中妙處耐人尋味……

  • 4 # 浩浩和湯湯

    個人感覺有三人。荀彧,挾天子以令諸侯直接奠定三國整體形勢,誰也逃不脫。孔明,隆重對是在此後最現實的劉家方案。龐統,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奪取西川,實現隆重對,但是龐統本人沒有幹完就死了,還是孔明幹成的。

  • 5 # 十七阿哥

    縱觀三華人物,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足以車載斗量。如臥龍鳳雛,子初孝直,忍者神龜司馬懿,過目不忘張別駕等等等等,不可盡數。 要評選出最有見識的人物,這個事情還真有難度。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人物各有側重,故此問沒有標準答案,只能從個人理解出發來回答這個問題。

    個人心目中這位人物當屬曹操曹孟德。

    小時候受祖輩父輩的影響,把曹操當成了一個反派的形象。現在仍然記得祖父曾說,諸葛亮是未卜先知,周瑜是一見便知,而曹操是過後方知。這樣總結其實還是很精闢的,就一出草船借箭就可以得出上述結論,不信大家可以去分析一下。 客觀上講,三華人物其實並無正反派分別。如果一定要這樣講,也是從人物品德這個角度來探討的,符合我們道德審美就是正派,比如以仁德著稱的劉備,而一代奸雄曹操就被列入了反派。

    個人認為曹操才是當之無愧的雄主,綜合素質來極高。

    首先從見識上看,他是最先反對請董卓入京勤王的少數幾人之一,他早就看出這無異於引狼入室,飲鴆止渴。從後來的情況看的確如此,董卓帶來的禍患與十常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謀略上看,他將天子接到許昌,做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局,這是造成曹魏強大並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基礎。再有,他至死不稱帝,嘲笑袁術壽春稱帝愚蠢至極,說明他對天意人心的洞察是超常的。他十萬人馬殺得袁紹七十萬大軍人仰馬翻所剩無幾這難道不是他的謀略嗎?

    從用人之道來說,曹操也基本上是無人能及的。他惜才愛才,因愛慕陳琳文采,能忍受討賊檄文的辱罵;因喜愛關羽,不但關懷備至、贈馬賜金,關羽走時還出城贈袍,真可謂仁至義盡。他人盡其才,馭下有方,故而手下無論是謀略志士還是奸盜之輩,都能死心塌地地為之效力。 人說曹操知錯改錯不認錯,的確是這樣。但這也不是什麼缺點,已經知錯改錯了,認不認錯又有什麼關係呢?

    當所有人都在為他刺殺董卓的行為動喝彩,奉他為英雄的時候,他早已在為自己愚蠢莽撞的行為懺悔了,“董卓”是殺不完的,要讓自己強大起來才是根本。沒聽進楊修關於退兵的猜度,兵敗後命重新厚葬,這難道不是內心的懺悔麼?知錯改錯不認錯方為雄主!

    可能有人會說曹孟德謀略不及孔明,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品德不及劉備,劉皇叔仁德佈於海內;治國理政不如劉巴法正,有言“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漢室不興”。文章一開頭就說過了,人物本領是各有側重的。而且作者對孔明近乎妖魔化的塑造,個人覺得他已經不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存在了。 對了,還有一位人物,他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當諸葛出山時,他又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天機一般的言論出自於水鏡先生司馬徽之口,他有遠見不假,但屬於化外高人,屬於旁觀者,沒有實際參與到三國紛爭中來,故而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

  • 6 # 胡侃解密三國

    有見識的人從來不少,曹孫劉自不必多說了,不然也不會三足鼎立了,我要說的是一個英年早逝的“小人物”,其眼光,其見識不可為不獨到,不精闢。儒將——鮑信!

    勸殺董卓

    一開始是何進徵辟了鮑信,派其去募兵,但是在鮑信返回途中,何進就被殺了,等到鮑信進京,董卓已手握大權,鮑信跟當時不少豪傑一樣,一眼就看出董卓絕非善類,而當時名望較大能跟董卓叫一下板的應該也只有袁紹了,所以鮑信找到了袁紹:

    卓擁強兵,有異志,今不早圖,將為所制;及其初至疲勞,襲之可禽也。

    袁紹多謀少斷的性格這時就展現出來了,最終還是因為害怕而沒敢動手,鮑信應該就是從這時有點看不起袁紹了,一怒之下帶兵回老家。

    追殺董卓

    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鮑信是其中之一,正史上鮑信也的確在當時起兵了,不過絕沒有貪功讓其弟去挑戰華雄,而且董卓劫掠皇帝逃向長安時的汴水之戰,不僅僅是曹操一個人去追的,鮑信兄弟也跟著曹操一起去的,當時認為董卓可擊的只有曹操,鮑信兩人而已,張邈也只派了一個小將追隨曹操而已。

    汴水之敗,信被瘡,韜在陳戰亡。

    而且鮑韜並非死於華雄,而是在這裡戰死的。

    袁紹,董卓第二而已,曹操才是天命所歸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雖強必斃。君殆天之所啟!

    如前所說,鮑信打心裡有點輕視袁紹的,但見到曹操就認定曹操才是天選之子。等到袁紹脅迫韓馥,以不光明的手段取得冀州後,鮑信更加堅信了這一點:

    今紹為盟主,因權專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若抑之,則力不能制,祗以遘難,又何能濟?且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

    而且鮑信不僅僅認為袁紹是董卓第二,而且給曹操提出了具體的應對策略,“規大河之南”,雖然袁紹手段不光明,但是畢竟實際佔據冀州了,河北就不用想了,抓緊時間把大河之南握到手裡,靜觀其變,待天下有亂再考慮進一步的方略。這一點甚至可以算作曹操版的早期《隆中對》,也是曹操收復中原的方針。

    迎立曹操

    至於兗州刺史劉岱,不知道是鮑信故意為之,還是真的是意外,反正結果是劉岱不聽鮑信勸阻,執意出戰,被黃巾軍殺的直接屍陳當下。然後鮑信就迎接自認為的天命之子曹操擔任兗州牧,進攻黃巾軍時,曹操大意,在步兵未到的情況下被黃巾軍包圍,鮑信為了救曹操:信力戰鬥死,僅而破之。對鮑信來說救出曹操是成功了,但自己也命殞,不然按照這個趨勢走下去,鮑信有實力爭取曹魏第一將。可惜可嘆啊!連屍體都沒有找到,曹操命人用木頭雕成鮑信樣子下葬的,跟後來的關羽同。

    購求信喪不得,眾乃刻木如信形狀,祭而哭焉

    不以成敗論英雄,鮑信的見識不亞於當時任何人,可惜的一次失誤,誤了終身,不然鮑信最少也是獨擋一面的大將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八籤孟嘗君招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