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奶爸

    我們經常感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為什麼人們對於壞事的關注要多於好事呢?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是很正常的心理。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負面偏好,人們對於負面資訊的注意力要更強於好的事情。因為負面資訊帶給人們的震撼性更加強、更具有突發性讓人震驚,更具有持續性,所以議論時間更長。而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程序中,慢慢的更善於處理負面資訊,進而養成了負面偏好的習慣。相對與正面資訊而言,人們經歷負面事情的恢復時間要長於正面事情的恢復時間。例如丟了50元的難過情緒和撿到50元的高興情緒相比,其實金錢的數額一樣,但是丟錢的難過情緒會維持的持久一些。同樣,不只是個體會有負面偏好,負面偏好普遍存在於整個社會中。

    從進化的角度來說,負面資訊對我們的生存和繁衍有著更大的影響,人們對於壞事的注意讓人類在面對危險的時候更容易做出反應,因此更加利於人類的繁衍生息。心理學解釋負面偏好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比較心理

    人都喜歡比較,透過比較別人來評價自己, 別人表現的差,自己是不是就相對來說表現的突出一些,別人遇到了壞的事情對比來看自己可能就更加好一些,比較心理讓人們也更加傾向於負面偏好。

    大腦更善於處理壞的資訊帶來的刺激

    人類的大腦在長期的刺激下,對壞事的刺激反應表現更為強烈,壞的資訊更能引起大腦的神經系統,所以相對於一些常規的正面資訊大腦都會優先處理那些負面資訊,或者說更擅長處理壞的資訊。

  • 2 #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大家好,我是成都渡仁心理諮詢的CBT君,作為一個心理學科班出身,並一直在心理諮詢行業摸爬滾打的諮詢師,我對心理學有著濃厚的興趣,看到題主的問題,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一點自己關於這個問題的一點想法。

    要想了解為什麼比起正性積極的資訊,人類更喜歡負性的訊息,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負性的訊息。

    簡單來說,負性的訊息即是指那些不具有正能量,對當事人或其他人造成巨大的消極的甚至是破壞性影響的事件,如:違法犯罪的、非道德的、災難性的等等。當然,不是所有的負性訊息帶來的都是負性影響或者負性情緒,最重要的是我們對於這些事件的認知,正如心理學上講到的情緒ABC理論。

    瞭解了什麼是負性事件,我們來看看為什麼人類更喜歡負性訊息呢。

    從更深層次的進化心理來看,可以發現,這是人類幾百萬年來不斷進化而成的一種保護機制。不同於其他動物和植物,人類擁有極其複雜的心理機制和從一出現就帶有的社會性,這些都標誌著人類和其他的物種是不一樣的。

    人類遵循達爾文的進化論,生存繁衍了幾百萬年,不斷的優勝劣汰,所有能夠保留到現在的各種身體和心理機制都是對於人類的生存或生活起著作用的。在原始社會,相對於正性的訊息,負性訊息對於生存有更大的威脅,所以祖先們在還沒有網際網路沒有手機以及各種預測裝置的環境下,只能依靠自身的經驗一代一代傳下去。

    而那些對於負性訊息不夠敏感的族群,很容易就被淘汰滅絕。而這些資訊或者機制,不僅代代心口相傳,還會融入倖存者(優勝者)的血液裡,甚至是進入到人類的集體潛意識裡,所以大部分人從一出生就會害怕天黑、害怕蛇等,因為這預示著危險,預示著不遠離危險就會滅亡。

    當然說這麼遠,其實就想說人類喜歡負面訊息勝於積極的正面訊息,是具有進化意義的。另外,心理學家透過研究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比起分享積極資訊,能夠共享負性資訊的人更親近。人們更容易湊在一起說別人壞話,這就是負性優先效應。

    這一點上,我曾經看到過一個這方面的實驗研究:南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系的詹妮弗·K·巴森和她的同事做了一系列的研究。

    在最初的回溯性調查中,他們讓120名參與者在列出1名最親密朋友的名字後回答這樣的問題:“在我剛和他/她認識時,我們發現我們都喜歡____,_____,_____,……;都不喜歡___,____,_____,……。”喜歡/不喜歡的物件可以是人物、事物或者某種觀點,回答的條目越多越好。儘管這些參與者都認為,與討論彼此都不喜歡的某個人相比,他們更經常在一起討論喜歡的事物,這些也更能促進友誼,但研究結果恰恰相反。從回憶的實際結果來看,在對人物的共享態度中,負面態度要佔更大的比例。

    這個調查結果也許是由於人們記憶的偏差導致的,畢竟有研究表明人們對負性事件的記憶更深刻。於是巴森等人將調查的內容擴充套件到了參與者的3個最親密的朋友,回答的問題也變成了描述當前的(而非剛認識時)共享態度。

    主要的研究結果依然不變,並且,這種差異在關係最親密的朋友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據經典歸因理論,相對於積極態度而言,人們認為負性態度更能夠體現一個人真實的想法,也更容易被歸因成個人特質。

    因為他人可能只是出於禮貌而附和你的正性態度,而在陌生人面前表達負性態度則是需要冒風險的。當我們得知一個人跟我們具有同樣的負性態度時,我們會覺得了解了他的真實態度,更熟悉他的個人特質,也更願意和他親近。

    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一點也是可以說明人類為什麼更喜歡負性訊息,那就是心理學泰斗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理論中的“死本能”。

    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力比多)發展到後期,認為人有兩種本能,一種是愛的本能(或為性本能),一種是死亡本能。前者是建設性的,後者是破壞性的。兩種本能雖然作用相反,但卻同時並存,此漲則彼消,此消則彼漲,他甚至認為“所有生命的目標都是死亡”。

    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 )又被稱為毀壞衝動、攻擊本能或侵犯本能,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的衝動。

    因為人類有了死本能,所以我們對於“死亡、破壞、傷心、攻擊、毀滅、災難”等這類的詞會更加敏感,也更容易被吸引。

    當我們開啟新聞之後,帶有這些負性字眼的訊息更容易被我們關注到,我們也會更好奇想要深入瞭解(想起自己對於明星出軌、湘西趕屍、河南冥婚等這些負性的訊息簡直謎之興趣,也是可怕),在我們意識不到的地方(潛意識甚至集體無意識的部分),總有一種力量在“指揮”著我們的行為,哪怕是事後想起來會很可怕,下次遇到依然會毫不猶豫點進去深入瞭解。

  • 3 # 餘不就的動漫路

    對於這個問題有一種很簡單的解釋,人們可以從負面訊息中得到一些滿足感,例如某某明星結婚了,許多人看到了可能就只是簡單的看一下,而某某明星有了外遇,這就是一個勁爆訊息了,會引起大家的強烈討論,這個過程里人會有一種滿足感,明星雖然有錢,但還是外遇,我雖然條件不怎麼樣,但生活還過得去。雖然比較片面,但這也是一種常態

  • 4 # 飛鳥和詩

    因為人人都有多少的嫉妒心,人們會不自覺的嫉妒比自己過得好,才能比自己高,比自己幸運的人,這種嫉妒會使人抗拒這樣的正面資訊,這樣的資訊會使嫉妒者不願意接受,所以就慢慢地變成了忽視甚至拒絕這樣的資訊。

    而人們看到負面的資訊時,會使自己的自尊心得到一定的滿足,覺得自己也沒有那麼差,其實這是一種心理安慰,人們幾乎是本能性地更喜歡看到負面訊息,雖然程度大不相同。

    人的心裡有一個抵禦機制,會引起人心理不適的外界刺激會被抵制,所以人們對於資訊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賴這個抵禦機制。

    雖然人們更喜歡看到負面訊息,但是也不是說人們不接受正面的訊息,這並不影響正常的生活。

    只要抱著一顆愛心生活,不管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資訊都不會使你的心有風吹草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製備供試液時應該考慮哪些問題?